散养家禽巴氏杆菌病特点及综合防控
2018-01-18刘鹏
刘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物卫生防疫站 150028)
本病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一旦在禽群中发生,死亡率高,很难得以清净,特别是对散养鸡或林下养的土鸡群、放牧的鸭鹅群更是难以控制。发病特征是严重下痢,呈败血症症状,全身浆膜、黏膜点状出血,十二指肠严重出血,肝脏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慢性病例有冠髯水肿及关节炎等。
1 病原特点
本病菌血清型较多,抗原差异复杂。但就一只鸡感染本病也不一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有的包含2~5个血清型,给免疫带来很大难度。本病能在健康禽体内的呼吸道生存,平时不引起发病,成为条件性致病菌。当天气变化,营养不良,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或有其他疾病感染等应激因素存在时,机体抵抗力降伏,该菌即开始大量繁殖、活化,毒力增强而诱发本病。
2 流行特点
家禽中鸡鸭鹅易感性均高,其中以鸡和鸭最易感,青年鸡和产蛋鸡及育肥肉鸡最甚,雏鸡很少发病;成年鸭和种鸭发病较多,雏鸭很少发病;仔猪和成年鹅均可感染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气温多变的春秋两季或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传染源是病禽和带菌的家禽,或带菌野禽污染水域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在尸体中迅速繁殖,经尸体感染是高于病禽感染的10倍。所以在禽群中发现有1~2只尸体后经1~2d就可暴发本病。因此,患过本病的禽群常易反复发作。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2~9d。 (1)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或肥胖的鸡最常见,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或死前倒地抽搐,经数分钟或数小时死亡。或头天晚上鸡群或鸭鹅群表现正常,而第二天早上发现有死在窝里的鸡或鸭鹅数只。 (2)急性型于最急性型之后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病型。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闭目缩颈,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呼吸困难,口鼻有黏液,严重腹泻。冠髯肿胀、发紫,产蛋量下降。病程1~3d,最后衰竭死亡,个别耐过转为慢性型。鸭多为急性型,全身衰弱,病鸭精神委顿,尾羽下垂,缩颈呆立,不愿行走,更不愿下水。行动迟缓,强行驱赶,常落于鸭群后面。食欲不振或拒食。呼吸困难,口鼻有黏液流出,常摇头企图甩出黏液,倒提时流出大量恶臭的液体,故有 “摇头瘟”之称。剧烈腹泻,排恶臭的铜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有的病鸭两脚瘫痪不能行走,常于1~3d内死亡。很少有康复者,应尽早淘汰,以减少病原菌散布。病程稍长者可出现关节肿胀,行动困难,有干酪样坏死。 (3)慢性型多为急性型发病之后,经治疗遗留的少数病例。表现消瘦、贫血,肉髯肿胀、关节炎,出现慢性肺炎、胃肠炎等。这类病例即无生产价值,又散布细菌,应尽早淘汰。
4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病例无明显的病理变化,仅见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和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只在急性型病例可见到本病特征性病变,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表面布满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至粟粒大小的坏死灶。再就是消化道变化明显,尤以十二指肠充血、出血严重。整个皮下组织、腹部脂肪、肠浆膜、黏膜都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均有出血点。肺高度瘀血肿胀。产蛋禽卵泡充血、出血,呈黑红色或破裂,卵泡变形和变性,有时粘在内脏器官表面,呈卵黄性腹膜炎。慢性病鸭可见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胸膜也常见纤维素性炎症。
5 综合防控措施
控制本病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清扫,定期消毒。发现病禽、死禽要及时捡出并深埋,以免扩大传染。对禽舍、场地和用具等要进行彻底消毒,病禽要隔离治疗,全群应内服或饮水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控制发病。有很多药物对巴氏杆菌病都有疗效,如链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敌菌净、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及磺胺类等,可以交叉用药或联合用药,或根据现有的复方成分的敏感药物,应用效果都可以。应在发病初期对全群进行投药2~3d,停2d再应用3d,以防止复发。
在常发地区应定期免疫接种。或在预防用药后采用免疫接种。可注射禽霍乱蜂胶灭活菌苗或灭活油苗。若给病鸭群注射疫苗应选用禽霍乱荚膜亚单位苗,用其他禽霍乱苗接种可能无效或加重反应。也可应用自制灭活苗。因本病有许多不同的血清型,由于血清型不同,免疫效果也不同,一般常规免疫效果均不理想,特别是散养鸡场、鸭场,易反复发作,频频治疗,即浪费人力又浪费资金而经常投药。最好的控制办法是采取自己场的鸡鸭急性病例肝脏,制成的自场脏器苗注射,效果很好。每只鸡注射2ml,经2周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3~5个月。制作疫苗的量要根据鸡 (鸭)群大小而定,一般一只鸡肝制成的疫苗可供100只鸡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