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结核病特点解析及防治
2018-01-18左祥勇
左祥勇
(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畜牧兽医站 401236)
1 病原学分析
羊结核病的致病原为 “结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该病原菌本质上属于 “人畜共患”,人、畜 (牛、羊)、禽均可感染发病。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该病原菌适存于常温环境、且寄居于有机物载体 (血液、痰、粪尿、潮湿垫料等)中,感染毒力维持时间无限延长;该菌体的特殊结构使之较耐干燥;在菌体裸露的条件下持续光照 (含紫外线)、高温、消毒等作用可将其灭活。
2 临床症状
视诊检查发病畜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连续或间歇性咳嗽,呼吸不畅,听诊伴干性或湿性肺啰音;眼鼻分泌物增多,常见脓性分泌物黏结于鼻周、眼周;反刍不良、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机体渐进式消瘦、脱水及贫血,被毛粗乱逆立且无光泽;身体浅表淋巴明显肿大,以颈部、腹部五毛区最为明显;种畜 (♂♀)出现繁殖障碍性病征,母羊发情紊乱、屡配不孕、流产或产死弱胎,公羊睾丸炎 (睾丸、附睾水肿),病畜常因生殖系统结核病变而出现性欲亢进、频繁发情等异常病理现象;病程后期由于继发症加重,还可出现明显神经症状 (癫痫、共济失调、角弓反张、惊厥、肌僵)和全身性败血症。剖解:本病对动物机体造成广泛性损伤,基本没有较为固定的靶心病灶;病死畜机体严重消瘦及脱水,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贫血状;多器官、组织可见干酪状、坏死性结节,其中以肺脏、肝脏、浆膜、淋巴等部位形成的特异性结核结节和干酪状坏死灶最多。
3 流行特点
发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和其他隐性感染动物 (携原体)也是潜在的传染源,被污染的饮食源和空气 (气溶胶)也是外源性感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和消化道传染,还可经胎盘或繁殖交配环节构成传染;临床上以奶牛、奶山羊表现为高度易感,牛较羊易感,奶山羊较普通绵羊和山羊易感,人也能感染且与牛羊之间可互相传染 (人兽共患);在现代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全舍饲养殖模式下,羊群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过敏体质),加之频繁对外引种及交易等,无限增大了本病远距离传播、水平传播的风险,所以当前本病呈常年发病,发病与对外引进阳性感染羊 (病羊)、其他阳性动物直接或间接性传播病原体、养殖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善等密切相关。
4 诊断要点
本病有较为典型的四诊检查症状表现,所以一般以症状鉴别为主,主要诊断依据包括: (1)视诊检查,病初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症见咳嗽、呼吸困难、眼鼻分泌物增多等;机体渐进式消瘦、脱水及贫血,被毛粗乱逆立且无光泽 (慢性病征);身体浅表淋巴明显肿大,以颈部、腹部五毛区最为明显(典型特征);能繁种畜出现繁殖障碍性病征;病程后期继发全身症状。 (2)剖解主见多器官、组织可见干酪状、坏死性结节,其中以肺脏、肝脏、浆膜、淋巴等部位形成的特异性结核结节和干酪状坏死灶;原发性结核病灶常见于肺脏和纵隔淋巴结,见白色或黄色结节,有时发展成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胸膜上有时可见灰白色半透明珍珠状结节,肠系膜淋巴结有结节病灶等。 (3)综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区域内发病史、近期本场发病史等综合分析,若有确诊的发病畜、潜在的传染源和发病史等,即可判定为本病。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本病与布氏杆菌病、炭疽杆菌病都属于人兽共患、高危害性细菌性病种,是规模化养羊必须严防死守的传染病之一,需长期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体方针,重点预防措施包括: (1)禁止从疫区、病史区 (场)引种及购进商品育成羊,强化源头检疫检验措施,坚决杜绝发病羊或阳性感染个体流入本区 (场); (2)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控制良性宜居环境,长期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的适宜条件,定期抓好保洁消毒工作,尽量消除病原菌适存的外在条件,将羊舍内小环境中的病原体含量控制在安全值范围内,有效降低各种传染病感染发病几率; (3)养殖过程注意抓好种羊 (♂♀)的配前检查,早期劣汰阳性检出个体,严防带菌个体间交配繁育,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4)整场重点区域定期开展清扫保洁及消毒工作是预防本病的一大关键,必须要坚持先清扫保洁、消除消毒影响因子之后再行消毒处置的大原则,消毒剂要选择最敏感的剂型,整场每周至少彻底消毒1次; (5)确诊为结核病的人或其他动物等,必须严禁出入本场 (舍、栏),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6)规模羊场尽量坚持 “自繁自养”,降低外购羊携原传播风险,必须对外引种时,坚持隔离观察30d以上,并经专业化的疫病风险评估监测,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
5.2 治疗
如确诊为本病的种畜 (♂♀)或商品畜最好果断淘汰,这样才有利于长远发展。针对有治疗价值的羊只,笔者推荐当前代表性经验方为 “链霉素700~800万IU+黄芪多糖注射液20~30ml”混合肌注,2剂/d、连注3d;或采用卡那霉素400万IU肌注,2剂/d、连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