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腹泻病诊断与防治
2018-01-18方菊莲
方菊莲
(陕西省靖边县小河镇农综站 718500)
陕西省靖边县生猪饲养量达45万头,存栏近20万头,出栏25万头,户均养猪达2.6头。2017年以来仔猪腹泻病呈上升趋势,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甚至出现哺乳仔猪全窝死亡的情况,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也给靖边县在畜牧业发展带来阻碍。
引起猪腹泻的病因诸多,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消化不良、应激等多种因素都有腹泻症候,在临床兽医工作者束手无策很难辨别,只能根据其发病季节、特点及典型症状来做出初步诊断与治疗。
1 病因
临床多见仔猪腹泻,可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造成仔猪腹泻的因素比较繁杂,临床大多混合存在,可分为非病原性和病原性两种。
1.1 非病原性腹泻
仔猪的生理系统发育不健全,消化系统机能发育尚未完全,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或开食较早,补饲粗糙、冷热不均匀、营养质量较差以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
1.2 病原性腹泻
病毒和肠道一些致病菌、寄生虫引发腹泻,如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猪球虫、线虫、孢子虫等。
2 发病机制
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主动免疫机能,只有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一旦感染大肠杆菌,致病性细菌粘附在肠道黏膜产生肠毒素,破坏肠道电解质平衡,致使消化道功能紊乱,腹泻拉稀,久泻不止。
3 共同症状
仔猪体温升高到38℃,常表现精神抑郁、被毛粗乱、食欲较少或废绝,眼睑水肿,排出水样粪便,后期粪便恶臭带血,体质极度消瘦,衰竭死亡。生存下来的生长缓慢、疾病不断、或不长肉。
4 鉴别诊断
仔猪腹泻病种类因感染病原、体征、季节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病毒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或轮状病毒这3种病毒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一般对3~8周龄仔猪感染率高,病症严重、死亡率高,随日龄增大稍有缓解,母猪、成年猪、1周龄内仔猪很少发生;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引发,早春、深秋、冬季多发病,各年龄猪都可感染、传播迅速快,春季产仔季节是发病高峰期。表现症状。
成年猪感染发病排出水样稀便,食欲不振,呕吐、喜欢饮水,母猪泌乳降低,一般自愈,死亡率低。10d内仔猪感染发病重,呕吐、急剧水泻,排出草绿色或灰色、白色粪便,未消化奶块,2~5d死亡。仔猪黄痢临床上以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粪便为特征,发病急、死亡率高;仔猪白痢临床上以排灰白色、腥臭、糊状稀粪为特征,死亡率较低;仔猪红痢临床上以排出黑色带血粪便,剖解小肠后段有弥漫性出血坏死性病变;猪流行性腹泻临床常见呕吐、喷射出水样粪便,极度脱水;猪痢疾是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以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纤维素性坏死病变,粪便覆盖黏液或带血丝;仔猪感染球虫严重时引起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排出水样或像羊油脂肪样的粪便。7日龄内仔猪致死亡率高达100%,随日龄增长死亡率逐渐降低,恢复哺乳的仔猪被毛粗乱,发育迟缓,成为僵猪。
5 防治
经常消毒、保持卫生,加强怀孕后期母猪的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温暖,防止外来寒冷袭击,保证产出体壮健康抗病力强的仔猪。强化断奶仔猪饲养管理,要选择利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饲料,如膨化大豆、米粉、豆奶粉、脱脂奶粉、乳清粉、血浆蛋白粉、鱼粉,适当饮水等。
5.1 药物预防
杀菌消炎、补液止泻、增加能量、提高抗病力。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进行驱虫,并在产后哺乳期给予盐酸氨丙啉拌料饲喂,连用3~5次预防球虫性仔猪腹泻效果很好。病毒性腹泻加强饲养管理,断乳母猪、仔猪定期接种疫苗、搞好预防。
5.2 对症治疗
调节电解质紊乱,首先采取口服补液。
氯化钠3g、硫酸氢钾2g、氯化钾1g、葡萄糖20g,溶解在1000 ml温开水饮服,缓解病毒性腹泻。
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注射或口服,对细菌性腹泻止有效,腹泻用氯霉素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仔猪100~200ml)、维生素C1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5d,临床效果很好。
500ml葡萄糖、地塞米松5mg、阿托品1支、庆大霉素2支、黄芪免疫肽20ml、VC10ml混合腹腔注射每天1~2次,连续5d效果佳。
5.3 预防接种
怀孕母猪在产前45~15d,肌肉和鼻内各接种1ml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在仔猪出生后,用无病原性的弱毒疫苗口服免疫,每头口服1ml。
总之,加强怀孕母猪后期饲养管理极为重要做,早春、深秋、冬季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保持圈舍阳光通透、清洁卫生,预防天气突变,诱发仔猪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