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快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
2018-01-18李延峰
陈 晓 雒 峰 李延峰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郑州 450002)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是新修订的《种子法》设立的品种管理新制度,填补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以外品种管理制度的空白[1]。河南是农业大省,登记目录中的花生[2]、瓜菜[3]、果树及茶叶等是本省主要的经济作物,在全国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快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加强跟踪监管,是新时期种业管理的新抓手,是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是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推进登记工作开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厘清职能,创造工作条件
2017年 4月初,《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赋予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受理、初审以及辖区内品种的跟踪监测等职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及监管是项新的行政许可,涉及的作物多、品种杂、监管难度较大,需厘清工作职能,并确定办理机构、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及办公环境,以利于开展工作。
河南省农业厅委托省种子管理站进行品种登记,确定了办事机构;制定、审核并通过《河南省农业厅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流程》,签发《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的通知》(豫农种植〔2017〕33号),并在省厅、省种业信息网发布,使登记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为符合行政许可办事制度需要,厅主管领导主持召开协调会,解决登记进办事大厅及办公用房等事项;种子站专门成立品种登记科,配备专职人员3名,为开展品种登记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 开展宣传培训,加强办法宣贯
通过农业部培训班学习,理解新时期《种子法》立法精神,掌握登记办法,在深刻领会登记办法精神的基础上,组织站科级干部集体学习,贯彻办法及农业部培训会议精神,反复讨论办法及办事流程,通过一系列活动,统一思想,明确以申请人为登记主体,申请者自主申请登记并承担登记材料合法性、真实性及法律责任,确立登记为备案性质的行政许可,对于登记品种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与当前“放管服”行政管理思想相一致。
登记不同于审定,大量的技术鉴定及书面材料整理工作需要申请人自行或委托有能力的机构完成,专业技术难度较高。申请者一旦申请登记成功,所有备案材料都将成为未来市场纠纷和执法的依据,不专业的表述和不确切的数据都可能给企业未来的经营带来隐患。针对这种情况,于6月份召开全省登记工作培训班,统一思想,明晰要求,针对网上登记平台、DUS测试方法及登记程序进行详细讲解,全省管理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共350多人参加培训,发放培训资料400多份,有力地促进了登记工作的开展。
深入省市科研单位、高校及种子企业开展针对性地调研活动,对网上平台注册流程和申请填写进行培训,依据登记指南填写DUS数据格式,DUS数据采集、适应区域填报应依据实际试验结果和推广情况填写,针对如何规避经营风险等,解答大家的疑问。听取申请者简化登记程序、提高效率的意见及要求,最大程度做好服务,巩固集中培训成果,促进登记落地。
3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登记工作
品种登记是一项全新品种管理模式,新政实施后一段时间,工作推进并不明显。管理人员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登记工作见成效。
3.1 加强业务学习,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认真梳理工作职能、程序,网上模拟申请、受理及审查,熟练掌握登记细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确保有问必答,帮助申请者提高工作准确性;组织工作人员到申请者单位、田间地头开展双向业务学习,熟悉作物及其特征特性,提高专业素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工作表格和工作交接方案,做到工作有计划、人人有责任,工作步骤步步衔接,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3.2 以点带面,以典型带动全面工作开展 选择省内花生、西瓜及辣椒等优势产业,结合品种多、生产经营规模大的单位,主动上门服务,开展点对点、面对面交流,逐项纠正填报材料,督促提交标准样品,促进豫艺种业2个小西瓜品种通过国家第一批登记。通过广泛宣传成功个案,以点带面,促进其他申请者产生积极回应,实现个案解决、促进全局的工作目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省申请者已突破136个,大批品种即将进入申报高峰。
3.3 充分发挥农业部登记平台作用,体现网络优先原则 根据办法申请时间优先原则,登记人员在登记流程中明确提示,应首选网上登记。开展便民服务,尽量减少申请者出门办事次数,充分利用网上平台、微信和电话进行多次沟通,使申请者实现足不出户、网上办事。对不合格的申请材料,逐个电话通知,详细讲解,督促修改和完善,经过多次沟通,材料准确完整后,才上报农业部,提高材料审查通过率。
3.4 积极申请经费,促进品种登记及跟踪监测工作 积极申请登记经费,从现有的省种子专项经费中划出10多万元,用于登记培训及花生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议;积极申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及农业厅展示示范、农业推广项目,借力中原品种地展平台及大型科企展示基地,开展品种展示、监测及观摩工作,解决短期经费不足问题。
4 工作成效
半年来,已接受申请材料756项次,经省级认真、详尽审查,第1批受理23件,审查通过3个品种;第2批受理20件,通过12个品种;第3批受理53件,通过45个品种;第4批受理75件,通过66个品种,实现申请量和通过率同步增加的良好态势。上报周期从3个月、1个月缩短到现在的20d,说明登记工作运转已逐步转入正常。
截至目前,河南省共上报农业部207个品种,获农业部登记颁证47个,申请相关培训及推广会议经费1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经费20万元。
促进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并加强监测,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作物间登记工作均衡快速开展,促进不同申请者的申报积极性;进一步争取部、省两级经费支持和项目支持;调动基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开展跟踪监测,加强登记品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绿色种业发展,服务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促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健康发展。
[1]杨旭红,刘平.建立我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登记制度的探讨[J].中国种业,2014(10):9-10
[2]臧秀旺,汤丰收,张新友,等.河南省花生品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J].中国种业,2003(11):9-10
[3]田朝辉,文广轩,赵建设.河南省蔬菜种业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种业,2005(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