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唇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2018-01-18巫一安
巫一安
光唇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俗称石斑鱼、罗丝鱼。是一种小型溪源性经济鱼类,喜生活在山区溪流中,主要分布在浙、闽两省,光唇鱼体呈纺锤形,较低矮,吻突出,唇发达、肥厚,体色深青黑,腹部较淡,体形有横带,雄鱼不明显。近年来,随着野生光唇鱼的减少,人工养殖光唇鱼的数量逐渐增多,病害也随之增多。下面将光唇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赤皮病:病原体为荧光假单孢菌,该病流行于3-5月份,症状为皮肤发红有微量出血,发病率70%、死亡率52%,有效药物为新霉素。
肠炎病:症状为肛门红肿、腹部膨胀,水温超过26℃以上时由过量喂食引发,此时减少投饵量或停食能有效预防病情发展投喂药饵治疗。
车轮虫病:病原为小车轮虫,起病迅速,常在2~3天内造成大量幼鱼死亡,育苗期间须定期镜检, 一旦发现病原立即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或溴氰菊酯治疗,注意不能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光唇鱼苗对硫酸亚铁非常敏感,在0.2g/m3浓度下几分钟内就会全部死亡。
指环虫和三代虫病:指环虫和三代虫病寄生于鱼的鳃部,对成鱼的危害很大,用甲苯咪唑有较好治疗效果。
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鳃部,病鱼因鳃小片被破坏而窒息死亡。水温15~25℃时小瓜虫繁殖迅速,病鱼因重复感染在3~5天内大量死亡,死亡率达60%~100%。目前并无可用的特效药物能彻底治愈。根据小瓜虫的生活史特点,用物理隔离和水流冲洗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治小瓜虫病。预防措施:一是避免携带小瓜虫病原体的鱼类进入养殖场。二是养殖用水经过滤和紫外线消毒以隔离和杀灭小瓜虫,对已感染小瓜虫的鱼体,用大流量水流连续冲洗15天以上,池水交换率大于3次/h,有较好疗效。三是内服虫宝宝,连续内服1周进行预防。
酸性卵甲藻病:易发于夏、秋季,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种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中的浮游植物。身体呈肾脏形,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纵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动,碰到鱼类就附着于鱼体上,开始过寄生生活,发育为嗜酸性卵甲藻。池塘水呈酸性(pH值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它的生长繁殖。防治方法:一是鱼池要彻底清塘消毒,在鱼种培育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把池水的pH值调节到8左右;二是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
水霉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易发于冬、春季,防治方法:水霉净+戊二醛+三黄散外泼。
白肝、花肝病:易发于冬季,由于光唇鱼是冷水鱼,天然食藻,人工驯养大量投喂饲料,进入冬季,气温骤降,大量的成鱼出现白肝,花肝,昼夜温差大引起大量死亡。防治方案:内服三黄散+黄芪多糖浮性颗粒+解毒宝宝,每月至少5天。
热应激现象:当水温超过30℃,光唇鱼会发生强烈的热应激现象,体表黏液脱落呈花斑状,浮于水面游动无力而逐渐死亡。受精卵孵化率下降,孵出的大部分为畸形苗,成活率低。在鱼池上方搭建遮阳棚、加大水流量、使用地下水等措施降低养殖水温,可以避免或减轻高温应激反应。
总之,光唇鱼体质娇弱,不耐高温,应激反应强烈,在水源水质较差、池水交换率低、水温偏高、池底粪便残饵沉积较多的鱼池中容易暴发细菌性鱼病,在水源水质较好、池水交换率低的鱼池中容易暴发寄生虫性鱼病。因此,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水源流量、防止病原体入侵是防治光唇鱼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能避免药物对鱼体的损伤和水体环境污染,提高苗种生产效益,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