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山水画的情与境
2018-01-18余作斌
/余作斌
谈起山水绘画艺术就会使你联想起山、水风貌,这或许就是一种职业“通病”。然而无论是绘画陶瓷山水还是创作国画山水,他们的创作目的都是一样,都是借用山、水的风光素材来尽情地表达创作者的深情感受,只不过是应用的材质、工艺不同而已。当然要完成创作,那就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需要创作者怎样把自然界的山、水美景以及个人的真情实感融入作品,这可是创作者学无止境的思考与修养的课题。
一、山水画的形成
山水画的形成源于人们热爱自然生存的环境而自然的表达,最初也是用树枝或石块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岩石或宽阔的空地上不经意地描绘出山水形象,画面虽然简洁,但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能够用工具描绘出来,从中体会自然美景带来的视觉享受,故而就慢慢记录下许多山川美景,山水画也就自然形成了。当然,如今的山水画已成完整的体系,它是经过各个朝代不断完善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进入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独立,经过五代和北宋时期此画趋于成熟,并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致成为一种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已成为绘画者的内在修养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一系列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笔者更会认为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作者的图像、人的性情。
二、粉彩山水,瓷上国画
粉彩是陶瓷主要的装饰艺术,虽与国画艺术相似,但其特点不同,如果只是以国画形式装饰陶瓷,就会显得单调、重复,缺乏陶瓷艺术特色。现代粉彩山水瓷画需要继承国画风格,但更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虽说粉彩山水艺术与中国画艺术在材料、装饰形式、工艺特点、表现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艺术语言、表达的形式是相通的。
在粉彩山水瓷画的形成过程中,传统的中国画山水对粉彩山水产生影响可以说是直接的。山水国画的皴法、勾线、填色、构图,都对粉彩山水影响深远。因此在国画的影响下粉彩山水瓷画取得了重大发展。如今的陶瓷粉彩山水画艺术。犹如一幅幅秀美的瓷上国画,特别是近代的陶瓷“文人画”,开拓了从宣纸到瓷器绘画到烧制的先河。珠山八友的山水瓷画,可说是陶瓷“文人画”的精英。近代名家王大凡绘制的《锦绣江山》,可以说是文人绘画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风景的绘制,将中国绘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生动传神、意蕴唯美的自然写真效果。作品气势雄强,巨峰雄伟挺拔,古松树屹立参天,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小桥流水,船帆来往,给画面带来了动感、生气,尤其是山路行人,直奔家园,仿佛出商归来给家庭带来财富之喜庆。全幅作品场面壮伟,墨色劲道而绮丽,层次丰富而诱人。静观山水美景的同时能够闻水声、人声、鸟声。画卷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意境丰富,堪称杰作。
三、“情”与“镜”
画者与赏者,其实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好的作品往往能激起欣赏者的情感,使赏者自然地把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画意联系在一起,这或许是传统艺术中“意”与“境”突显的作用。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之谈,五代荆浩提出了“真景”之说,宋代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之学术,这些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使得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虽然是他对王维的称赞,同时也体现了他所主张的美学观。因此诗画也就成了表现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美学境界,而不是浅薄的画像诗、诗像画。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在一些绘画中有很多是缺失意境的,这往往都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或临时赠友而动笔的,这就是所谓“有技而无意”的绘画,这种画缺失了“空、虚、深、远”的境界,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收藏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绘画是离不开“意境”的,而“意境”的有效发挥又包含着多种因素,如平时文化与艺术的修养等等,因此“意境”的应用与否是鉴别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与否。解剖“意”与“境”也就是其作品有“形”有“神”,而“意”是情,“境”是怀,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怀的再现。情随意造,意高则情高,有了这种前提,作者的审美旨趣、思想感情、创作意境都会在作品中得到表达和抒发。作品才耐人寻味。也就是说在有“意”有“境”的前提下所描绘出来的作品才会引人入胜和留下想象空间。
因陶瓷绘画与中国画是姊妹艺术,意境的运用也就同理而不同材质。空间境象有:“空、虚、深、远”,心理特征有:“静、幽、穆、寂”。由近及远、由实及虚,也就是说谈意境不谈空间是永远摸不到边际的。这也是姊妹艺术“一律”相通的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发挥还需要创作者去寻找和体验生活,为意境的发挥创造条件,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创作的珍珠彩《渔歌图》,该作凸显了体验生活的写照。他工余之时,常到庄湾、鹅湖、瑶里等地写生,感受青山绿水之美。农舍古老而又时尚,山旁错落。东河之上,常有竹排载着渔夫,放着鱼鹰,在河中捕鱼。在畅游之中触景生情并留下了感想寄情与诗:“碧水青山二月中,农家户户沐春风。声声布谷千田绿,一曲渔歌撼太空”。回来之后作品《渔歌图》就诞生了,该作体现的是农村新面貌、新气象。此作的意境之处是个典型的“空、虚、远、深”的极致运用。让欣赏者犹如进入天上人间般的美景,给人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从细节的角度来看,那优雅的树态和春色首先就增添了整幅山水画的俊美感;林荫中完美地勾画出乡村院宅,院宅前的湖水环绕着整个村落;水中渔夫,驾着小舟,哼着小曲,尽情捕鱼;绿荫荫的湖光山色显示出春天的气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享受。此番风景绘出了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之美,从而使此幅山水画达到了动静相合、远近相宜的高水准艺术境界。此作笔墨苍劲,元气淋漓,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范。
四、弦外之音,画外之意
有人说赏画如同听音乐,音乐大师是利用音符的有效组合,让听者为之陶醉。而画家则是有效地利用笔墨色彩的有效组合,让欣赏者依依不舍。一个是听觉艺术,另一个是视觉艺术,两种艺术虽是欣赏器官的不同,但它们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听音乐不只是听旋律的高低跳跃,而是要听旋律以外之音,如果听不到弦外之音,那这段音乐是败笔音乐。赏画也是如此,如果一幅画只看到笔墨色彩,但领略不到画外之意,那这幅画也是败笔之画。作为陶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富有“画外之意”,真挚的、强烈的感情与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感情是受思想支配,这是不变的道理,有什么样的思想必然有什么样的感情,也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好作品从中可以有让人回味、咀嚼的东西,透过画面,又能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到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这就是富有情感的意境美。
为什么有的画作让欣赏者不屑一顾,而有的画作却让欣赏者细嚼慢咽而滋滋有味呢?这就是摆在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要使你的作品生动完美,意趣盎然,让赏者有滋有味,就必须付出艰辛而百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