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1-18王竹樵
王竹樵
慢性额窦炎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 为头颈-耳鼻喉科疾病类型之一。临床治疗慢性额窦炎多采取传统药物治疗方法为主, 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 但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而传统手术治疗对慢性额窦炎患者造成极大创伤, 术后恢复慢等[1]。故此, 选择何种手术路径可以有效保障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临床急需寻求的[2]。本次研究特选取100例自愿参与的慢性额窦炎患者纳入研究, 旨在探讨分析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 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入院的慢性额窦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8例;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55.50±5.50)岁;其中35例患者为单侧额窦炎, 15例患者为双侧额窦炎。研究组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55.65±5.40)岁;其中36例患者为单侧额窦炎, 14例患者为双侧额窦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均>18周岁,且<70周岁;均已确诊为慢性额窦炎;均接受过长期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不佳;均伴有头痛、鼻塞、脓涕以及嗅觉减退等;已经接受CT检查(水平位以及鼻窦冠状位扫描)显示额窦口解剖异常阻塞或狭窄;近期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均符合本次手术适应证。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治疗。给予患者施行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 术者作一弧形切口(若双侧额窦炎患者则应给予对侧延长切口), 于鼻根作一横切口;清理病灶;于左下腹取皮下脂肪, 混入青霉素粉剂并填充窦腔中;术者施行骨瓣复位;常规加压包扎。
1.2.2研究组 采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给予患者施行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 术者结合CT扫描结果所示的钩突基板上端附着方式将钩突切除;依据钩突上端附着方式作额隐窝定位;术者在鼻内镜辅助引导下向上切开黏膜(黏膜位置为鼻甲前端和鼻腔外侧壁交界点);将部分黏膜去除,使鼻丘气房前壁充分暴露于术野中;术者从下至上将鼻丘气房前壁以及黏膜咬除, 直达鼻丘气房;术者借助咬切钳切除病变组织并使之充分暴露于额窦开口, 切除前组筛房以及钩突上部结构等;开放额窦口(直径约为4~6 cm)。在开放过程中术者应谨慎操作, 从而有效避免损伤邻近黏膜结构、骨质结构等。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持续跟踪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4]:若患者经治疗后, 其自觉症状均已完全消失, 而且鼻内镜复查结果显示术腔上皮化好, 窦口畅通, 无伴有黏膜水肿症状, 无伴有脓性分泌物, 术后3个月均未发生复发情况, 为治愈;若患者经治疗后, 其自觉症状有显著好转, 鼻内镜复查结果显示仅有轻微术腔黏膜水肿, 窦口尚可通畅, 但是伴有少许脓性分泌物, 为好转;若患者经治疗后, 未能够达到治愈或者好转标准, 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QOL评分,参考文献[5]分为优秀、良好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有35例治愈, 治愈率为75.00%(35/50), 有 13例好转, 好转率为26.00%(13/50),有2例无效, 无效率为4.00%(2/50), 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对照组有22例治愈, 治愈率为44.00%(22/50), 有19例好转, 好转率为38.00%(19/50), 有 9例无效, 无效率为18.00%(9/50), 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41/5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1例眼睑瘀斑, 有1例窦口黏膜肿胀, 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有5例眼睑瘀斑, 有3例窦口黏膜肿胀, 有3例鼻腔粘连, 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11/5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的QOL评分比较 研究组QOL评分优秀48例,占96.00%(48/50), 良好2例, 占 4.00%(2/50), 无差。对照组QOL评分优秀36例, 占72.00%(36/50), 良好9例, 占 18.00%(9/50), 差5例, 占 10.00%(5/50)。两组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进步及快速发展, 鼻内镜引入给予人们更透彻了解鼻腔与鼻窦的生理、病理结构, 也更完善了鼻腔手术方法及鼻窦手术方法。经过多年的额窦炎手术持续性发展, 到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 不仅手术成功率高, 且术后恢复快, 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6]。
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应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例眼睑瘀斑, 有 1例窦口黏膜肿胀, 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有5例眼睑瘀斑, 有3例窦口黏膜肿胀, 有3例鼻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11/5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一提的是, 为有效保障手术效果, 给予慢性额窦炎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前,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手术过程中, 术者应轻柔、谨慎操作,手术后应结合患者的术后情况给予对症术后治疗等相关措施[7, 8]。
综上所述, 结合慢性额窦炎患者的疾病特点, 给予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1] 黄灼良, 张学斌, 孙文, 等.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3):509-511.
[2] 王杰, 王桑, 王丽华, 等.鼻内镜下额窦再手术的处理探讨.医学信息, 2016, 29(6):276-277.
[3] 黄科强.鼻内镜下治疗慢性额窦炎的疗效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32):115-116.
[4] 唐玲, 杨晓琦, 徐先发, 等.鼻内镜下钩突路径和鼻丘路径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研究.河北医药, 2015, 15(7):1006-1009.
[5] 戴翥, 姜翠菊, 李景青, 等.鼻内镜下额窦病变处理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 15(3):198-201.
[6] 胡洪义.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医学综述, 2012, 18(18):3130-3131.
[7] 张雁冰, 徐明安, 周汝环, 等.鼻内镜下保留功能的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疗效分析.广西医学, 2016, 38(6):878-879.
[8] 胡铎矾.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3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