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分析

2018-01-18李劲松韩冰李润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3期
关键词:脑积水蛛网膜下腔

李劲松 韩冰 李润明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比较严重的脑部疾病, 若并发脑积水,会进一步损害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1], 加重病情, 因此预防脑积水对于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十分关键。本文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防治措施, 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1日~2017年5月1日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患者40例。纳入标准:经核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已被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进一步经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前检查, 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在72 h内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不存在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和腰大池外引流禁忌证。排除标准:脑积水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合并脑疝、颅内高压;接受腰大池置管引流之前存在脑梗、颅内感染等疾病。将患者采取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0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为15∶5, 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23±10.25)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为11∶9, 年龄28~67岁, 平均年龄(46.31±10.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发病72 h内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 过程如下: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消毒铺巾后依动脉瘤部位选取相应切口及入路, 将皮瓣进行翻转, 保留骨瓣, 将硬脑膜剪开并分离, 直至动脉瘤显露, 将瘤颈夹闭, 再将硬脑膜关闭, 复位骨瓣, 利用颅骨锁完成固定, 将切口缝合。

对照组术后采取传统间断腰椎穿刺引流。观察组术后实施腰大池置管外引流, 首先协助患者保持腰麻位, 穿刺置管于L4~5间隙或L3~4间隙, 观察到有脑脊液向外流出后 , 将型号适宜的引流管(内径在1 mm左右)置入腰骶方向的椎管中,直至骶尾部, 保持 10~15 cm深度, 再将穿刺针退出, 固定腰大池引流管, 从背部向肩部延伸, 使用胶带进行固定处理,将引流袋、三通阀连接, 保持约10 cm高度, 引流量控制在15 ml/h内, 引流时间<2周, 结合CT复查结果确定拔管时间。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形成脑积水的例数, 分为急性(发病时间在3 d内)、亚急性(发病时间在4~13 d)、慢性(发病时间在14 d后)。②在发病后3、7、14 d测量患者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含量。③对比形成脑积水患者和未形成脑积水患者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含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形成脑积水情况 对照组患者形成脑积水10例(50.00%),包括急性脑积水3例(15.00%), 亚急性+慢性脑积水7例(35.00%)。观察组患者形成脑积水4例(20.00%), 包括急性脑积水2例(10.00%), 亚急性+慢性脑积水2例(10.00%)。两组形成脑积水例数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溶血磷脂酸含量情况 观察组患者形成脑积水后3、7、14 d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含量分别为(2.62±1.10)、(2.65±1.01)、(2.66±1.05)μmol/L,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 (3.35±1.08)、(3.51±1.12)、(3.50±1.10)μmol/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形成脑积水与未形成脑积水患者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含量情况 40例患者中, 14例形成脑积水, 26例未形成脑积水, 形成脑积水患者的溶血磷脂酸含量为(3.42±1.20)μmol/L, 未形成者为 (2.23±1.01)μmol/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若并发脑积水, 会增加残疾率, 预后较差, 脑积水按照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其中急性发病率在25.00%左右[2,3], 而慢性发病率约为10.00%~60.00%, 临床认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形成脑积水主要和蛛网膜颗粒分泌量显著升高、脑脊液循环受阻等因素有关[4]。腰大池置管外引流能够将血液、含铁血黄素、溶血磷脂酸等分泌物清除, 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机制。

溶血磷酸酯又称1-脂酰-甘油3-磷酸酯, 是目前已知的体内结构最简单的水溶性甘油磷脂, 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磷脂信使。对靶细胞的功能进行干扰, 促进炎症发展, 直接引起血管收缩, 促进生物学效应形成[5], 此外 , 该物质还会参与到大脑的病理过程和生理过程, 例如内源性神经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等。本次研究发现, 形成脑积水患者的溶血磷酸酯含量高于未形成脑积水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溶血磷酸酯参与了脑积水的形成过程, 动脉瘤夹闭术后降低及控制溶血磷脂酸水平是预防脑积水形成的关键。观察组脑积水形成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术在预防脑积水形成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

传统间断腰椎穿刺引流需要反复多次进行, 而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具有连续性,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操控十分简单, 可持续引出溶血磷酸酯, 促进脑脊液短时间内置换, 还可对引流出的脑脊液含量进行动态监测[6-10], 对颅内出血状况、感染情况进行观察, 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实施腰大池置管外引流可有效预防脑积水形成, 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1] 朱文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诊断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16):2197-2198.

[2] 黄保胜, 王天路, 李帅, 等.开颅夹闭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脑室外引流对患者转归的影响.江苏医药,2016, 42(23):2543-2546.

[3] 郭芳, 张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 21(2):73-75.

[4] 吕岩松.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17):29-31.

[5] 时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9):43-45.

[6] 汪林涛.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诊治特点观察.黑龙江医学, 2014, 38(5):583-584.

[7] 杨延飞.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18):1529-1531.[8] 马廉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4, 4(1):6-9.

[9] 季楠, 赵继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北京医学, 2003, 25(3):151-154.

[10] 周东, 李治纲, 詹升全, 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2):73-75.

猜你喜欢

脑积水蛛网膜下腔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老年痴呆可能因为脑积水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