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下贵州南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

2018-01-18许玉凤陈洪升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贵州资源

许玉凤,陈洪升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2.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1]。农业生态旅游是指依托传统的农业产业,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将农业生产打造成具有生态效应和现代观光农业性质的旅游类型[2]。农业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充分利用和挖掘农业资源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3,4]。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全国很多地区已将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生态旅游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贵州南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且农业资源丰富,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贵州南部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对目前已经开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特点与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基于不同条件的差异化、本土化发展,不同类型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与地方高校结合大力培育相关人才等对策和措施。

1 贵州南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优势

1.1 环境优越

1.1.1 自然环境优势 贵州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因此,有利于动植物的繁殖与生长。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饲草资源丰富,天然草地可供饲用植物种类达到千余种,生态环境优越,且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构筑了天然屏障,为贵州省生产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贵州地方特色品种,为打造贵州知名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1.2 政策环境优势 “十三五”期间,贵州南部将按照“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坚持“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理念,将旅游产业作为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和可持续增收、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大力开展草地畜牧业产业扶贫,突出山地资源特色产业,推进旅游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扶贫成效。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已与智利、蒙古、丹麦、以色列等国家达成经贸合作意向,为该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2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优势

近年来贵州省加快了交通基础的建设工作,随着沪昆、夏蓉、杭瑞高速公路及贵广、沪昆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和全省县县通高速,贵州省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凸显,市场潜力广阔;通过多年探索创新,贵州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逐步走向成熟,“政府+企业+家庭牧场”三位一体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持续逐步推进,涌现出一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经停牧场融合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推进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2 贵州南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

2.1 独具特色的特殊兴趣旅游

在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活动的今天,多元化、多类型的旅游模式悄然兴起,特殊兴趣旅游日益发育和成长[5],成为带动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特殊兴趣旅游是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创造性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与农业资源等具有地区特色型的产业资源结合而形成的农业旅游[6]);是游客在享受优美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的同时,通过当地历史、文化、习俗的讲解与亲身体验生产过程的特色产业,从而形成旅游产业和当地农业产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产业模式[7]。在当前农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以开展旅游活动为突破口,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必然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帮助[8]。

贵州南部平塘天文小镇借助FAST项目,在发展天文旅游+民宿模式;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具有生长“都匀毛尖茶”的优越地理环境,依托其区位、地缘、生态的优势,推行“茶旅”融合,大力发展茶产业,打造民族地区茶文化生态旅游,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黔南州罗甸县在村干部带领下,发挥当代愚公精神,从“劈开千年石、抠出万年土”造田开始,如今的大关村,四季瓜果飘香,物阜民丰,绘就一幅幅喀斯特秀美图画。因其植被良好,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避暑小天堂”之称。

2.2 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相互促进

贵州省南部山区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适合发展高山蔬菜、生态水果、高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产业。该地区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的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等通过精心包装,让游客体验回归乡村的真情实感,在独特的自然或民宿环境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纯真。体验农事活动,让游客亲自参加农耕活动,亲身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可以采摘生态蔬菜和生态水果,在体验收获喜悦的同时,有机会购买乡村生态产品[9]。

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良田坝生态农业观光园,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布依村寨为特色,实现布依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完美融合,使当地布依文化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同时结合农家乐和有机种植,既能丰富旅游资源供游客欣赏,又能让游客自己采摘,促进乡村绿色蔬菜的销售。

2.3 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贵州南部地区草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该地区借鉴美国、荷兰和法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9],结合本地优势,发展草地农业生态旅游,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贵州铜仁市围绕“养殖主体多样化、养殖品种良种化、养殖模式合理化、养殖技术科学化、养殖数量规模化”的发展思路,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助推畜牧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米阳山现代畜牧园区是铜仁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范,养殖农产品远销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

2.4 城郊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贵州南部城市周边城郊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有利于开展周末或假日生态休闲度假服务。贵州省普定县农耕庄园,以追溯原始农耕发展历程、庄园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为核心理念,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开展农业观光、农业教育、农业休闲、科普教育、推广农耕文明等项目,推动实用技术研发、儿童自然教育、可持续生活倡导、全国生态农业互助互联网络,倡导“体验农耕乐趣、学习农业知识、提升健康品味、享受绿色人生”的生活理念,打造高端农业体验园。

3 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合理利用独特的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

本土化是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是促进当地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在乡村改造和扩建过程中,严防城市化、同质化竞争[1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要基于不同自然资源条件、不同民族风格,实现本土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而且要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

贵州南部林草优势明显,可以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发展林草立体农业模式,促进贵州南部地区林果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效益。该地区首先要根据林草地的承载力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将林草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然后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农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条件,发展人工种草模式、林下养殖模式、畜产品深加工出口模式以及休闲旅游模式等,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要重视退化林草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并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变化不断推动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的创新。

3.3 将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模式

通过挖掘贵州南部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文化旅游内涵。发展壮大民间文化队伍,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以及大型节假日,表演当地传统歌舞,带动游客一起参与,增加乡村旅游的看点。深度挖掘民宿特色。以原生态的民族生活为元素,打造民宿居住区,让游客可以实际体验“住民房、干农活、吃农家饭”等为一体的体验式生态旅游方式。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要与乡村环境协调一致,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同时要反映当地文化的内涵。加强对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与地方高校结合,增加生态旅游培训项目。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贵州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贵州,有多美
资源回收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