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蓝莓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1-18张云伟董国强李国成郭江山丁庆莲
张云伟,董国强,李国成,郭江山,丁庆莲
(青岛市果茶花卉工作站,山东青岛 266071)
青岛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自然条件适合各种落叶果树的生长发育。2000年由日本独资企业青岛杰诚食品公司在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的支持下,在原胶南市投资建设了40hm2(600亩)蓝莓生产基地;2006年,张家楼镇引进沃林农业(青岛)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蓝莓种植,蓝莓产业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期。2011年黄岛区被农业部立项为“国家蓝莓标准化示范县”,胶南蓝莓被农业部评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012年青岛市政府与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青岛为基地建设蓝莓全产业链。经过十几年的培育,蓝莓产业在青岛异军突起,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在蓝莓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讨。
1 生产现状
1.1 产业规模
截至2016年底,青岛全市有蓝莓6326.5hm2(94897亩),其中,黄岛区6140hm2(9.21万亩),占全市的97%。2017年蓝莓面积6333hm2(9.5万亩),可采摘面积5200hm2(7.8万亩),平均666.7m2产量345kg,总产量2.7万t,年产值16.2亿元。蓝莓面积快速增长期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新建园1333hm2(2万亩)左右,2014年,总面积达到高峰并保持平稳。之后产量稳定增长,总产值增势明显(图1)。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2 主要栽培品种
主裁品种有蓝丰3986.7hm2(5.98万亩)、北陆1180hm2(1.77万亩)、埃利奥特133hm2(0.20万亩)、都克106.7hm2(0.16万亩)、塞拉133hm2(0.20万亩),其它品种如布里吉塔、达柔、瑞卡等规模均在66.7hm2(0.10万亩)左右(图2),均为国外引进的品种,已初步形成了从品种引进、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深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现有规模化蓝莓组织繁育中心3处,先后从美国、智利等引进优良新品种100多个,年育苗量5000多万株。
图1 2009~2017年青岛市蓝莓产业发展情况
1.3 设施栽培
受市场需求拉动,蓝莓设施栽培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是冬暖棚、大拱棚栽培,与露天栽培交叉互补,品种搭配,使蓝莓鲜果供应期由原来的1个月拉长到4个月(4月中旬至8月上旬)。2017年全市蓝莓设施栽培面积达到447hm2(6700亩),产量3600t,产值3.5亿元(图3)。设施栽培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小,随着技术的积累与完善,冬暖棚提温时间较往年提前5~10天即12月中旬,成熟期有所提前,3月25日前后有早熟果开始上市,4月20~30日大量上市,5月中旬大拱棚果陆续上市。
图2 蓝莓品种构成
近2年来,果农开始试用类似于冬暖棚的“半暖棚”,东西走向,后墙不用砖混或夯土结构,而用泡沫保温板加毡毯替代,保温效果介于冬暖棚、大拱棚之间,果实成熟期亦介于二者之间,晚于冬暖棚半个月而早于大拱棚半个月。半暖棚维修费虽较高,但折算建设成本略低于冬暖棚。
图3 蓝莓设施栽培情况
1.4 主要产品类型及销售情况
所产蓝莓分为鲜果和加工品。鲜果销售主要是优质果;加工品应用冻果和加工型品种,生产蓝莓果干、果脯、果脆、果酱、果汁、蓝莓酒、蓝莓花色素等系列产品。从近几年的销售情况看,中国的蓝莓鲜果和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远未达到饱和,蓝莓生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鲜果销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经销商采购和电商销售。各地经销商来黄岛的很多,基本可以做到预定或直接在田间地头发货,销售量约为总产量的60%。电商销售发展速度较快,销售量占总产量的30%。2017年全市蓝莓产量2.7万t,其中鲜果销售约2.3万t,占总产量的85%;冻果等作为加工果销售约0.4万t,占总产量的15%。
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冬暖棚鲜果,主要以礼品果销售,每千克价格:一级果200~260元,二级果160~200元。非礼品果均价190元。5月中下旬,大拱棚果开始上市,一级果200元左右,风味好的达240元。至6月上旬,一级果100元左右,二级果80元左右,三级果60元左右,而隆辉等大公司品牌一级果120元左右,二级果100元左右,三级果80元左右。6月中旬,露天果开始上市,礼品一级果前期80~150元,市场一级果80元左右,二级果65元左右,三级果55元左右。6月下旬和7月下旬,市场上蓝莓较多,价格不断下降。一级果50~60元,二级果50元左右,三级果15~25元(图4)。
图4 不同季节蓝莓销售价格变化情况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单一、产品雷同
在蓝莓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缺少行业组织协调和品种规划。品种单一,产品雷同,蓝丰占63%,主栽品种不超过5个,上市集中,缺乏专用加工品种。产品丰富度不够,市场细分针对性不足。
2.2 自然灾害制约
近3年旱情严重成为露天蓝莓生产的限制因素。2017年春季,受旱面积3000hm2(4.5万亩),减产30%以上。果实膨大受阻,大果率、中果率减少一半以上,收益大打折扣。
2.3 加工品多为初级产品
蓝莓多集中于常规加工,一些新产品还在探索中,如色素提取、果粉胶囊等保健品、化妆品。固体果粉加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等新技术亟待应用。另外,鲜果的采后贮藏运输技术、保鲜技术需要加强,如气调贮藏、机械冷藏、超声波处理等可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2.4 用工成本上升
蓝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采摘环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采摘季节出现用工荒,用工成本不断上涨。2017年,每500g(斤)蓝莓人工采摘成本为2元左右,采摘人工费占总成本的1/4~1/3。
3 发展对策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蓝莓市场已日渐成熟,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成为世界主要的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之一。蓝莓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吸引了国际浆果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布局蓝莓生产,国内多家工商企业也强力介入蓝莓生产。青岛市作为全国蓝莓重要产区要认清形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做强做精蓝莓产业,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1 强化区域优势
青岛市97%的蓝莓集中在黄岛区,区内有蓝莓企业、合作社共71家,其中自有基地33hm2(500亩)以上的蓝莓企业16家,合作社22家。全区约7万农民从事蓝莓产业,直接带动农民年增收7亿元。要按照《青岛市果茶花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张家楼、宝山、藏南等蓝莓主产乡镇,强化蓝莓优势区域建设。真正做大做强蓝莓产业化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蓝莓之都”。
3.2 实施品牌化战略
着力打造“黄岛蓝莓”公用品牌,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和基地申报“三品一标”认证、ISO9000和GAP认证及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建立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强化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和途径。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大型农产品展销会,提高青岛蓝莓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3 促进产业融合
积极拉长产业链,增强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采取资产重组、合资合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产销集团,提升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开展精深加工,鼓励对果品预冷处理、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和加工等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提升蓝莓小镇、蓝莓园区整体环境,健全完善休闲观光设施,鼓励创建3A以上旅游景区,把蓝莓生产园建成休闲采摘园、认知体验园、旅游观光园。鼓励举办蓝莓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
3.4 改善装备设施条件
统筹使用社会和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力量改善规模化、标准化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建设园区水源、道路、沟渠、温室大棚、防风林带、配套电网、贮藏库等基础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示范应用田间生产和管理机械,包括田间小型作业机械、中耕机、除草机、施肥机、风送式弥雾机等,实施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
3.5 优化品种和产品结构
目前青岛市的蓝莓产业已形成基本稳定的品种结构。即露天栽培以蓝丰、公爵、达柔、埃利奥特、瑞卡、北陆为主,温室栽培以蓝丰、公爵、北陆为主。为丰富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要有计划的引进喜来、伯克利、斯巴坦、钱德勒、蓝港、自由等露天品种及莱格西、卡拉、薄雾、追雪(Snowchaser)、火花(Scintilla)、甜脆(Sweetcrisp)等大棚栽培品种。基于抗寒防冻的需要和大棚蓝莓良好效益,近期仍需大力发展冬暖式大棚和大拱棚,以满足市场供应。长远看应适当发展部分高产加工用品种,如北陆等,深度开发衍生产品,特别是功能性产品,分散鲜果集中销售压力,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