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

2018-01-17衡连伟乔国通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衡连伟 乔国通

摘 要:大学生的价值观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着力推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个层面系统考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借助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复杂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据此,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结构模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5.0010.08

Abstract: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related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society,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ystematically considere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lex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an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and so to study realization path and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这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备受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不仅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重大违法乱纪现象也未得到有效遏制。许多研究表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违纪违规率。基于相关研究结果,确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流图加以演示,借助解释结构模型厘清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指导。

一、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体系庞大、过程復杂、影响因素不确定、成效滞后的特点,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内部多个子系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协同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不协同,都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产生不良影响。”[2]因此,多维度、系统性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特别适用于解决影响因素众多、交织关系复杂、层级结构不清的复杂系统问题,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处理,借助数学语言与计算机运算,以形象的递阶层级结构图解析复杂系统结构,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广泛。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具有影响主体的多样性和交叉性、培育践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笔者借助解释结构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把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模糊不清的影响因素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针对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结果,多维度解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不仅视角新颖且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解析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解释结构模型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体系建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层面,科学选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将对研究结构的科学性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以安徽某高校万方数据库为研究基础,采取文献检索法,输入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至2017年10月8日,相关文章2 041篇,选取其中14篇重点研究[3-17]。选取关键词频率较高的作为初始影响因素,并借助专家咨询法加以修改、完善,最终确定26个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因素。

1.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因大学生心智和思想尚不成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社会思潮影响。就社会层面而言,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社会风气、政治生态、风俗习惯、舆论宣传、文化传承、宗教政策等因素着实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2.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体系。众所周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校党政的大力支持,统筹各部门,凝心聚力,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营造氛围。因此领导重视程度、管理水平、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教师价值教育意识及能力[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育人氛围及手段等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3.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体系。学生个体来自于家庭,最终回归家庭。家庭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自身的状况,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说每一名学生的思想行为或多或少都能映射出一个家庭的影子。因此探究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也十分重要。综合考察,家庭层面选取父母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家庭家教家风、子女数等五大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4.学生层面的影响因素体系。鉴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包括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实践。另外,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等色彩。因此,从内因出发探究大学生自身特质,挖掘大学生内在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据此,选取个人品德、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经验、价值取向等因素加以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系统动力学流图绘制

借助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确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践行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因素作用关系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体系层级结构划分

(一)影响因素体系关系矩阵构建

1.影响因素抽象化定义(见表1)

2.影响因素体系关系矩阵构建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原理,箭头指向代表前者对后者有直接作用关系,记为“1”,否则记为“0”。据此,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因素作用关系图展示的信息,转换为27维的0-1矩阵,即可获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矩阵X,如图2。

(二)影响因素体系层级结构分解

1.影响因素之间作用关系的可达矩阵求解。求解可达矩阵,借助MATLAB软件,生成27维的单位矩阵I,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X+I)进行幂运算,满足以下方程即可:

M =(X+I)^t+1=(X+I)^t ≠(X+I)^t-1

通过MATLAB中编程计算可得出可达矩阵M,如图3。

2.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解。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原理,按照可达矩阵(图3)中每一行“1”出现的频次排序,频次越多表明该因素层级越高。据此,分解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见图4。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影响因素层级结构解析。由图4,可提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主干,即为文化传承、舆论宣传→社会风气→家教家风→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另外,还有3条较为清晰的实现路径:(1)管理水平、平台建设、教师价值观教育意识及能力→育人氛围及手段→个人品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2)教育方针→领导重视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校园文化→兴趣爱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3)平台建设、家庭子女数→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

(一) 社会层面:凝神聚气营造优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氛围[18]

1.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工作[19]。前文分析表明,文化傳承、社会风气等影响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最深层、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凸显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独特价值。这也与环境育人理论相契合。

(1)坚持政治方向与策划创新相结合。舆论宣传是党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宣传工作必须保证党的领导,坚持鲜明的政治方向。同时,要注重策划宣传工作的创新,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式创新,组建高水平宣传平台、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系列化的新闻作品,充分发挥印刷类媒介、电子类媒介及互联网媒介等众多传播方式优势互补作用,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宣传的时效性、适度性、实效性。

(2)坚持主动发声与回应关切相结合。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媒体要敢于发声、主动发声,传递正能量,引领舆论风尚;同时,制定舆情控制预案,加强舆情研判,及时、快速、准确地跟踪宣传效果、社会关切,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引导舆情和控制舆情。

(3)坚持内外宣传相结合。国际社会深刻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西方诸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需要媒体注重对外宣传,传播核心价值观念,扩大对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的抵消外部不良影响。

(4)坚持主流媒体与大众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引导大众媒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全方位的话语体系。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建立独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话语体系,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不间断地灌输,潜移默化地重塑群众价值观,形成“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要求公正,实现法治”的良好社会风气。

2.继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载体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体的、鲜活的、大众的、日常的宝贵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0]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7],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搜寻与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大量案例,以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深度挖掘、系统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深入挖掘、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信、和”等品德教育资源,形成内容丰富、系列品牌、通俗易懂的价值观教育素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资源保障。以浓厚的氛围熏陶、引导公民自觉、自愿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觉地拥党爱国,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而奋斗。

(二)高校层面:多管齐下孕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土壤

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领导机构不明确、职能机构混乱、资源分散,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整体效果不佳[10]。前文研究表明,领导重视程度、管理水平、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教师价值教育意识及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育人氛围及手段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必须优化高校治理模式,转变管理方式,整合高校资源,以“五大任务”为着力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五大意识”,多管齐下,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友善风范”。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思想引领弘扬主旋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内化先于心,方可外见于行”。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着重培养学生的“底线意识”。因为当代大学生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把握价值观形成规律,将当前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流价值观凝练成与大学生特征相匹配的教育素材,赋予个性化、差异化、通俗化、生活化特色,更好地与青年大学生性格特征相契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21]。做到精准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精准输送思想营养,培养大学生牢记“意识形态‘安全底线、道德底线”,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大学生。

2.日常管理践行严细实。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管理要实,着重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一是时刻耐心、细心地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学习、生活等,通过电话、QQ、微信、书信等多种方式建立家校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共助学生成长;二是打造“主题班会常态化,班级考勤严格化,听课查课随机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努力推进班级班风学风建设;三是努力做到“宿舍管理勤沟通,宿舍安全勤关注,宿舍检查勤记录,宿舍风貌勤通报”,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总之,大力推进各项制度落地,以务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培养、呵护、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敬畏制度之心”,做一个有纪律的大学生。

3.学风建设树立新风貌。学风建设要实,着重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高校党政应高度重视,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着重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学风建设,出台学风建设方案,逐渐完善制度,稳步推进学风建设,扎实改善学风。二是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敬畏课堂,兢兢业业。同时,大力培养和增强教师价值观教育意识和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每一节课,开辟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育人功效。三是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深入班级开展主题班会引导教育。开展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四是举办各类表彰会、报告会,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以此,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精神,做一个有文化的大学生。

4.实践活动锤炼真才干。实践活动要活,着重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学校搭建多样化、个性化平台,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活”是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灵活,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实践活动,服务社会,锤炼自我。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志愿服務、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奉献自我,服务社会”,在服务和奉献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校园文艺活动为例,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艺活动和作品,借助校园舞蹈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歌唱比赛等,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如创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话剧、小品向全校师生展示,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调侃的方式,指出一些学生“自欺欺人,违反校规,欺瞒父母,践踏诚信”的种种不良行为,感化学生,劝导学生严格自律,珍惜大学生活。

5.特殊关爱传播正能量。特殊关爱要拖底,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心系学生,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系统梳理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类型的学生,建立各类型困难学生基本信息台账,出台帮扶措施,落实责任,做好教学育人、心理疏导育人、资助育人、就业指导育人工作。以务实行动,拖住困难学生之底,温暖学生心灵,营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助人氛围,进而激发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之心。

(三)家庭层面:身先垂范建设优良家风

家庭教育在学生生命旅程中扮演着“第一课堂”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必须身先垂范,立德树人,把握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规律——“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12]。首先,父母应“谨言慎行”,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良家风,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明辨善恶是非,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朦胧认识。其次,以必要的奖惩手段,肯定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带给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信不疑,自觉、自愿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个人实践。

(四)个人层面:恪尽职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决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问题,就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图4显示,大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末梢环节。前文分析的政府、社会和高校理念构建、文化熏陶、行为引导,都是外在的因素,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变被动接受为自觉践行。因此,引导大学生以“修炼个人品德、传承家庭美德、遵从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为己任,把自己的精彩人生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

五、结论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和现实性,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理论和方法,解析社会系统中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四大层面因素,得出诸多影响因素递阶层级结构关系,明晰了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笔者针对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结论和现实,加强舆论宣传,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孕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土壤;以“五大任务为抓手”,多管齐下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以优良家风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自律习惯,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5).

[2] 朱小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8(2):19-21.

[3] 班建武.基于学生经验的学校价值教育有效性基础及其实践途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5):54-59.

[4] 王永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定位、精神实质及着力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5.

[5] 钟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101-104.

[6] 李楠,郑本凤.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6-9.

[7] 林国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导机制及其载体建设[J].湖湘论坛,2016(3):50-57.

[8] 顾瑜婷.话语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6):66-71.

[9] 郭曰铎,张荣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与践行意愿影响因素调研[J].理论学刊,2016(1):108-114.

[10] 尤妮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协同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6):233-236.

[11] 黄蓉生,张帆.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基础——重庆市民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认知认同调研[J].探索,2015(2):147-154.

[12] 陈忠禹.论大学生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建构[J].学术论坛,2016(1):177-180.

[13] 徐斌,陆树程.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J].江汉论坛,2015(5):54-59.

[14] 谢迪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与行为过程[J].教学与研究2016(5):68-74.

[15] 杨威,刘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视角[J].齐鲁学刊,2015(3):74-78.

[16] 计卫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4-106.

[17] 黄敏,于凤娥,邵良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城乡结合部突发事件触发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65-70.

[1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1).

[19] 柴逸扉.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225/c1001-28147851.html2016-02-25.

[20] 任志锋,杨晓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12(7):64-68.

[21]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

猜你喜欢

解释结构模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上市流通企业资金运营效率与风险
生鲜电商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