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生态递进理论模式研究

2018-01-17肖开宁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论述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技术问题,而变化、复杂的职场更需要具有复合、创新、优良职业品质的人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引领高发展潜力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初步建立中国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的生态递进模型。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生态递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10-03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旧的计划经济观念、价值观被部分颠覆,“金钱崇拜”“物质崇拜”等频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现不稳定状况,给整个社会职场、学校都带来诸多負面影响。因此,价值观与职业品德需要在新的时期重建。

2.科技理性至上观导致职业教育技能化在经济改革时代的发展中弊端凸显。我国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必然会强调对技术的渴求、对科学理性的崇拜。科技理性至上观影响到职业教育领域,这体现在整个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竭力追求科学化、理性化、技能化,视效率为生命,把学生物化,把价值事实化,把哲学科学化,把道德知识化,把人的思维理性化,把理性知识视为唯一合法的知识。于是职业化和以分科为中心的工业化职业教育模式横行,教育的目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盛行。职业教育则过分强调技能技术教育,高职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而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适应与发展潜能教育则远远不足。

3.当今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全面的,原有单元化教育已不适应新一代90后、00后,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4.在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群体,许多家长(50后、60后、70后)往往过分宠溺子女,故80后、90后、00后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训练,丧失部分社会生存能力。

5.长期的和平与生活无忧年代,造成新一代年青人体能和意志薄弱化,相当部分学校和家庭减少甚至取消体育户外活动,缺少运动成为普遍现象。

6.中国的高职教育体系相对还是较封闭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职场、业界特别是占就业市场80%以上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高职院校影响有限。换一角度讲,目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所处的生态环境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二)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特性特点,加大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难度

1.高职高专招生录取分通常在300分以下,属于高考考生的低层,而民办高职招生更是“低中选低”,近几年来,广西民办职业院校有70%~80%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处于200分左右。

2.高职高专的学生有60%~80%来自农村和乡镇的普通家庭,他们往往都缺少就业创业时必要的社会资源与阶层上升背景。

3.部分分数低、不爱学习的高职学生群体,学习自觉性较低,其中少数人还成为潜在的“问题青年”,若教育不好,往往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4.中国的高职高专大多数传承本科教育模式,目前传统的、注重精英培养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可持续性的成才成长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高职高专教育方式必须从市场出发,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寻找到高职高专学生积极、高效、优质的可持续成长成功之路。

按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趋势,出身底层、无重要资源的学生想要快速晋升,一是通过创业,首先成为企业主,创造新的社会身份;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挤进职场的中高层,参与并赢得社会竞争。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教授技术技能,培养工匠型人才是不够的,还要按照市场需求,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本文尝试从生态教育学的角度,探讨构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强调个性的培养,把个人当成教育过程中心,注重综合素质、职业品质培养,循着这种思路,智力、创造性和价值观都放在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注重技能、技巧、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即培养双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生态进化模型的理论依据

(一)从生态学视角来进行职业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生态特征。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培养职场高级人才,其外在功能主要为社会功能,如传承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中列出专章讨论了教育生态学问题。生态教育思想是20世纪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潮。它是教育者对以工业化、城市化、效率化为标识的现代化的幻灭和生态问题的恶化的一种批判思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一方面反映了自然界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的信念、视野、价值偏爱优先顺序和忠诚体系的混乱和支离破碎,即人的生存价值定位表现为混乱、无序和不堪。

(二)职业人才培养的生态模型基于“相互作用论”

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对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他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教育,重视对于教育的多元综合分析,尤其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看到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克雷明认为,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体与其栖息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互作用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以下定律:

1.限制因子定律。一种生物或环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定律。学生个体在自身发展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而不是最佳原则,这一点与传统的唯分数论是截然不同的。

3.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因此,当前相对封闭、半封闭的高职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校内实训室到社会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因此,高职教育不能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竞争,成为高职学生进入“丛林”社會的演练场,提高学生的承载力,使其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社会。

(三)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生态进化模式的创新点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分为外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种,外生态是指自然环境,类生态是指人文环境,内生态是人的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的生态进化模型强调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自我进化,用生态的可持续性来代替技术的可持续性,把高职教育的目的指向适应职场、提高素质与发展潜力、增进学生个体的幸福与职业发展,而非单向度的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1.递进与进化定律。本模式体现了人生存发展的递进进化层次,表明了人的成长发展受内因与外因同时作用,内因包括智力、体力与能力,还包括人的一切情感、意志、态度、创新能力等,外因则包括社会、环境、信息等方面外在影响。人的成长是渐进、递进的,到了一定程度则发生进化、跨越式发展变化,高职教育也要遵循这一定律。

2.生态平衡原理。高职教育的生态圈既包括国家、社会、政治这样的大生态系统,包括国内外职场、业界、用人单位、行业这样的中型生态系统,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传媒、群体系等微观生态系统。系统内是寻求不断平衡的过程。因此,高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充分与系统内各方进行融合、沟通、协调、合作,才能取得较大协调效应。

三、职业人才培养生态模型设计及其含义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很难有统一的公示或用数学模型来说明。为了说明人才培养模式中各要素的关系,尝试把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通过数学式来表达,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要素更加清晰,具体如下:

模式一:S=M[(P+I+T)e]÷EF(基本模式)

模式二:S=M[(P+I+T)e](a+f+w)÷EF(升级模式)

模式三:S=M{[(P+I+T)e]a+f+w}5c÷EF(理论模式)

S-survival success,生存,成功(高职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

M-高职学生价值观与职业品质,在模式中,M可为正数,也可为负数,表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职业品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M≠0,即高职学生(毕业生)不可能没有态度与价值观。

P-Physical Capacity,高职生体力水平、身体能力综合协调,EF:环境影响系数,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深受内外环境影响,P>0。

I-Intelligence,高职生智力水平,I>0。

T-Technical Ability,高职生技能与能力水平,T>0。

e-execution,高职生执行力,行动力。

a-attitude,态度。

f-emotion quotient,情商。

w-will quotient,意商。

c-creative,创新创业力。

(一)价值取向和职业品质是方向

价值观、职业品质等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主导因素。如果价值观、职业品质为负数,则代表个人产生的是负能量,对个体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为正数,则代表个人产生正能量,对个体、对社会则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同社会形态、结构中价值观与职业品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教育中价值观、职业品质教育必不可少。

(二)关键能力培养及适应力是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一般来说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图1。

关键能力是社会人在其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不会因为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而被淘汰,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综合能力,也是隐性能力、发展潜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或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理念,生态进化型职业教育初步将“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引入人才培养模式中。

该模式以数学公式来体现,体现了各个要素对人的成功(S)的作用,有的因子起正负的作用,如道德M,道德是正数或负数,则直接影响S的正负,S为正,人的才能将对社会有益,发挥正能量,若道德为负,人的才能将对社会有害,发挥负能量。有的因子起倍数作用,如体能、智能,有的因子起次方的作用,对结果(S-成功)的影响是乘数效应。

(三)数学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内涵

1.本模式体现了学生生存发展的进化层次,表明了人的成长受内因与外因同时作用。

2.价值观、道德水平等是决定一个人生存(成功)正向与否的主导因素。如果价值观、道德水平为负数,在某个社会环境中则代表个人产生的是负能量,对个体甚至社会造成危害。如果道德为正数,则代表个人产生正能量,对个体、对社会则产生积极的影响。

3.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也应该是递进式的。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P、I、T之和,即体力、智力和能力水平,只要不为0,人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职业教育首先要发展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即保证学生具有体力、智力和能力,并付诸于实践、行动。

4.公式中的次幂的组合,代表了促进、催化、放大个体生存(成功)的主要因素。行动力、执行力是人生成功的第一层次因素,只有把体力、智力和能力付诸实践和行动,才可能生存,否则就是“懒人吃饼”的结局。情商、意商、态度则是影响个人成功的第二层次的催化剂,具有激活与放大的效力,人可实现递进层次中的第四阶段的成功。而创新则是实现个体突破自我的主要因素,有了创新能力,人可以挖掘潜能,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突破,进化到更高水平的层级。

【参考文献】

[1]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Cremin Lawrence(美)著,吴鼎福,诸文蔚译.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海燕.人才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7]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陈赛.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M].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作者简介】肖开宁(1962— ),男,广东大埔人,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

(责编 丁 梦)

【摘 要】本文论述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技术问题,而变化、复杂的职场更需要具有复合、创新、优良职业品质的人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引领高发展潜力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初步建立中国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的生态递进模型。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生态递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10-03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旧的计划经济观念、价值观被部分颠覆,“金钱崇拜”“物质崇拜”等频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现不稳定状况,给整个社会职场、学校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价值观与职业品德需要在新的时期重建。

2.科技理性至上观导致职业教育技能化在经济改革时代的发展中弊端凸显。我国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必然会强调对技术的渴求、对科学理性的崇拜。科技理性至上观影响到职业教育领域,这体现在整个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竭力追求科学化、理性化、技能化,视效率为生命,把学生物化,把价值事实化,把哲学科学化,把道德知识化,把人的思维理性化,把理性知识视为唯一合法的知识。于是职业化和以分科为中心的工业化职业教育模式横行,教育的目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盛行。职业教育则过分强调技能技术教育,高职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而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适应与发展潜能教育则远远不足。

3.当今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全面的,原有单元化教育已不适应新一代90后、00后,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4.在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群体,许多家长(50后、60后、70后)往往过分宠溺子女,故80后、90后、00后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训练,丧失部分社会生存能力。

5.长期的和平与生活无忧年代,造成新一代年青人体能和意志薄弱化,相当部分学校和家庭减少甚至取消体育户外活动,缺少运动成为普遍现象。

6.中国的高职教育体系相对还是较封闭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职场、业界特别是占就业市场80%以上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高职院校影响有限。换一角度讲,目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所处的生态环境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二)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特性特点,加大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难度

1.高职高专招生录取分通常在300分以下,属于高考考生的低层,而民办高职招生更是“低中选低”,近几年来,广西民办职业院校有70%~80%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处于200分左右。

2.高职高专的学生有60%~80%来自农村和乡镇的普通家庭,他们往往都缺少就业创业时必要的社会资源与阶层上升背景。

3.部分分数低、不爱学习的高职学生群体,学习自觉性较低,其中少数人还成为潜在的“问题青年”,若教育不好,往往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4.中国的高职高专大多数传承本科教育模式,目前传统的、注重精英培养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可持续性的成才成长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高职高专教育方式必须从市场出发,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寻找到高职高专学生积极、高效、优质的可持续成长成功之路。

按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趋势,出身底层、无重要资源的学生想要快速晋升,一是通过创业,首先成为企业主,创造新的社会身份;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挤进职场的中高层,参与并赢得社会竞争。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教授技术技能,培养工匠型人才是不够的,还要按照市场需求,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之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本文尝试从生态教育学的角度,探讨构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强调个性的培养,把个人当成教育过程中心,注重综合素质、职业品质培养,循着这种思路,智力、创造性和价值观都放在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注重技能、技巧、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即培養双高素质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生态进化模型的理论依据

(一)从生态学视角来进行职业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生态特征。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培养职场高级人才,其外在功能主要为社会功能,如传承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中列出专章讨论了教育生态学问题。生态教育思想是20世纪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潮。它是教育者对以工业化、城市化、效率化为标识的现代化的幻灭和生态问题的恶化的一种批判思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一方面反映了自然界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的信念、视野、价值偏爱优先顺序和忠诚体系的混乱和支离破碎,即人的生存价值定位表现为混乱、无序和不堪。

(二)职业人才培养的生态模型基于“相互作用论”

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对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他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教育,重视对于教育的多元综合分析,尤其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看到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克雷明认为,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体与其栖息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互作用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教育与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以下定律:

1.限制因子定律。一种生物或环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定律。学生个体在自身发展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而不是最佳原则,这一点与传统的唯分数论是截然不同的。

3.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因此,当前相对封闭、半封闭的高职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校内实训室到社会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因此,高职教育不能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竞争,成为高职学生进入“丛林”社会的演练场,提高学生的承载力,使其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社会。

(三)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生态进化模式的创新点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分为外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种,外生态是指自然环境,类生态是指人文环境,内生态是人的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的生态进化模型强调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与自我进化,用生态的可持续性来代替技术的可持续性,把高职教育的目的指向适应职场、提高素质与发展潜力、增进学生个体的幸福与职业发展,而非单向度的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1.递进与进化定律。本模式体现了人生存发展的递进进化层次,表明了人的成长发展受內因与外因同时作用,内因包括智力、体力与能力,还包括人的一切情感、意志、态度、创新能力等,外因则包括社会、环境、信息等方面外在影响。人的成长是渐进、递进的,到了一定程度则发生进化、跨越式发展变化,高职教育也要遵循这一定律。

2.生态平衡原理。高职教育的生态圈既包括国家、社会、政治这样的大生态系统,包括国内外职场、业界、用人单位、行业这样的中型生态系统,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传媒、群体系等微观生态系统。系统内是寻求不断平衡的过程。因此,高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充分与系统内各方进行融合、沟通、协调、合作,才能取得较大协调效应。

三、职业人才培养生态模型设计及其含义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很难有统一的公示或用数学模型来说明。为了说明人才培养模式中各要素的关系,尝试把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通过数学式来表达,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要素更加清晰,具体如下:

模式一:S=M[(P+I+T)e]÷EF(基本模式)

模式二:S=M[(P+I+T)e](a+f+w)÷EF(升级模式)

模式三:S=M{[(P+I+T)e]a+f+w}5c÷EF(理论模式)

S-survival success,生存,成功(高职职业生涯的成功),发展。

M-高职学生价值观与职业品质,在模式中,M可为正数,也可为负数,表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职业品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M≠0,即高职学生(毕业生)不可能没有态度与价值观。

P-Physical Capacity,高职生体力水平、身体能力综合协调,EF:环境影响系数,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深受内外环境影响,P>0。

I-Intelligence,高职生智力水平,I>0。

T-Technical Ability,高职生技能与能力水平,T>0。

e-execution,高职生执行力,行动力。

a-attitude,态度。

f-emotion quotient,情商。

w-will quotient,意商。

c-creative,创新创业力。

(一)价值取向和职业品质是方向

价值观、职业品质等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主导因素。如果价值观、职业品质为负数,则代表个人产生的是负能量,对个体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为正数,则代表个人产生正能量,对个体、对社会则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同社会形态、结构中价值观与职业品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教育中价值观、职业品质教育必不可少。

(二)关键能力培养及适应力是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一般来说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图1。

图1

关键能力是社会人在其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不会因为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而被淘汰,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综合能力,也是隐性能力、发展潜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或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理念,生态进化型职业教育初步将“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引入人才培养模式中。

该模式以数学公式来体现,体现了各个要素对人的成功(S)的作用,有的因子起正负的作用,如道德M,道德是正数或负数,则直接影响S的正负,S为正,人的才能将对社会有益,发挥正能量,若道德为负,人的才能将对社会有害,发挥负能量。有的因子起倍数作用,如体能、智能,有的因子起次方的作用,对结果(S-成功)的影响是乘数效应。

(三)数学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内涵

1.本模式体现了学生生存发展的进化层次,表明了人的成长受内因与外因同时作用。

2.价值观、道德水平等是决定一个人生存(成功)正向与否的主导因素。如果价值观、道德水平为负数,在某个社会环境中则代表个人产生的是负能量,对个体甚至社会造成危害。如果道德为正数,则代表个人产生正能量,对个体、对社会则产生积极的影响。

3.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也应该是递进式的。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P、I、T之和,即体力、智力和能力水平,只要不为0,人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职业教育首先要发展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即保证学生具有体力、智力和能力,并付诸于实践、行动。

图2

4.公式中的次幂的组合,代表了促进、催化、放大个体生存(成功)的主要因素。行动力、执行力是人生成功的第一层次因素,只有把体力、智力和能力付诸实践和行动,才可能生存,否则就是“懒人吃饼”的结局。情商、意商、態度则是影响个人成功的第二层次的催化剂,具有激活与放大的效力,人可实现递进层次中的第四阶段的成功。而创新则是实现个体突破自我的主要因素,有了创新能力,人可以挖掘潜能,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突破,进化到更高水平的层级。

【参考文献】

[1]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Cremin Lawrence(美)著,吴鼎福,诸文蔚译.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海燕.人才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4]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7]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陈赛.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M].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