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2018-01-17付云
【摘 要】本文论述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从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区域产业需求动态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产业 动态适应 专业建设 专业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087-02
对于与区域经济结合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对其专业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这三个层面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专业建设。
一、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专业结构上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而且作为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会根据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来确定重点发展的专业群。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专业群即优势专业群,和学校的其他专业群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和谐相处还是互相争斗,这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方式,也反映出学校文化的积淀。显而易见,各专业群之间和谐相处为最佳状态,但在高职院校中要实现这种状态有较大难度,需要在各专业群的资源配置之间把握好度,以确保它们的和谐发展。理清高职院校各专业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中,首先需要对各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进行分析,具体了解这些产业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例如制造类专业群所对应的制造产业,在本地区是属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还是逐渐衰退的产业?这些都是在产业分析中需要明确的。因为对于不同的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都会各有侧重,国家新兴的那些产业也许在很多地区并不适宜发展,因此结合所处区域进行产业分析是必要的。其次,在确定专业群所对应产业在本地区的地位后,需要对这些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这可以将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追逐被动状态逐渐转变为主动适应的状态。
专业结构与产业动态适应主要有三个要点:其一,对于支柱性产业,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重点专业群,并根据专业群的覆盖面,适当设置新的专业方向,以拓宽专业的覆盖面,满足支柱产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其二,对于新兴产业可大力发展,并根据专业本身的情况确定是否新增专业,或者对原专业按照新产业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造。其三,对于逐渐衰退的产业,无论对应的专业是否为学校曾经的重点专业,都要对这些专业进行调整,为这些专业寻求新的增长点。若是实在无法转型的专业,则应果断撤销。不能在这些产业没落之时才调整专业,否则会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成为困难。
二、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的动态适应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以区域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而区域层面对人才的需求调查报告应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府部门可整合多方资源,为人才供需报告提供详细的数据基础,并做出预测。
在这方面可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比如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参与到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需调查中,并出具相应的统计报告供参考。而我国大多数区域未对人才供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由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往往缺乏这类宏观层面的调研报告作为参考。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调研,结合企业调研的结果和合作企业的专家一起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这种形式会带来一些局限。大多数专业会选择合作密切的企业来进行调研,所采纳的意见也限于部分专家的,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对于区域内重点企业的调研也是必需的,不应局限于接收学生最多的企业,其他相关企业的需求也可以纳入其中。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宏观的方面,应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职院校专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并结合区域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专业调研结果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优势来确定。而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涵盖哪些方面等微观的问题,则可参考企业专家的意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思路,且应具有前瞻性。
综上所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的动态适应要点如下:其一,根据区域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细致化。其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应明确,且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三、与区域产业需求动态适应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与产业、行业需求的动态适应,主要体现在应根据产业、行业新技术发展等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将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方向等融入其中。职业院校应对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是相对稳定的,且可以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动态调整。在一些职业院校,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并未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教授仅限于教材而无其他的拓展。而教材从写作到出版的周期性,会导致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如果对教材没有加工和取舍,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是相对滞后的内容。于是一些职业院校会在教师选择教材时做出要求,选择的教材应是五年内出版的教材,即使這样也难以避免教材中一些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形。同样,照本宣科的情形在职业院校中照样存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是首要的,在制定这门课程的标准后,每年还需根据产业、行业的发展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以保证学生能学习到跟上时代的课程内容。而且,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教授和新技术相关的知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同样会在专业课程中体现出来。专业课程与产业行业需求的动态适应,可将产业行业的需求细化为企业的需求,在课程中反映出来。相同的专业课程,除了基础知识以外,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其侧重点都有可能不一样,这也体现出职业教育区域性的特点。在校企合作中,除了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设备以外,还可开展更多层次的合作。例如可将更多方面放在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上,这些方面仅依靠高职院校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通过校企合作可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拥有直观的资源,高职院校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可将企业的资源采集以后转化为教学资源,将这样的资源用于教学中将会让职业教育更接地气。而且,职业教育并非是低层次的教育,可以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也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专业也可将企业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转化到课程内容中,一方面可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当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进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就得以提高了。由此,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应,不仅仅体现在将新技术等融入课程内容中,也体现在将企业中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云.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动态适应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