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课“本色课堂”建构的三个维度

2018-01-17潘玮刘园渊

中学生物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本真生活化生物

潘玮 刘园渊

摘要 初中生物课“本色课堂”是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对课堂本色的回归,是对教学生态价值的追求。新课改以来,初中生物课在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由知识向素养转变。此过程中,初中生物课教学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思维,从“本色”、“生活”、“人本”三个维度大胆创造属于生物学科的教学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物学科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 本色课堂

以生为本 生活回归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本色”一词,取事物本来的面目、本来的构建样子和事物的原生状态之意。“本色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真本、质朴、自然的教与学的方式达成的课堂教学生态。对生物学科“本色”的理解,应把握本色本真、学生主体、生活回归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整合为一体,在自然、和谐、轻松的课堂真实环境中,实现和完成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

1还原课堂本色,彰显生物课堂的本真

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和对课改理念的误读,出现了不少形式化、教条化、技术化的想法。摒弃教学中的各种花哨和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回归课堂的本色,是一个重要的课改命题。与其他科目不同,生物学科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因此,初中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目标、内容、模式、评价等方面的独特性,其教学重心应落脚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即通过动眼(自主阅读)、动口(说话演讲)、动手(实验操作)、动脑(积极思维)等,逐步建立起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活问的联系,应用生物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身边遇到的问题,使生物课堂回归其本真。

课堂永远离不开教师,在本色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模糊到清晰、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教师教的本真和学生学的本真,即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实际,课堂简明、纯朴、真实。

例如,在学习“植物蒸腾作用”内容时,教师应该抛弃理论的讲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知识迁移,将课堂交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本真地教与学。教师将学生带到室外树荫下,让学生感受“大树底下好乘凉”,有的学生被蚊子咬,皮肤红肿。据此,教师用酒精棉球擦皮肤,并设计问题:①酒精擦拭皮肤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上刚学过的“气化制冷“原理来解释);②再联系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什么植物在烈日下不怕热了?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并联系物理、生物知识容易理解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了叶面的温度,进一步理解“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然后,回到教室,教师展示,“高山流水”图,继续追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从低往高处流呢?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观察、体验、思考。同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实验来解释这一现象:一烧杯水,一个针筒,往针筒里装水,然后拉动活塞。正是这个拉的动作,水从下面的烧杯进入了上面的针筒。同样,植物体内水从下往上运输也需要这样一股拉力,而这股拉力就是由植物的蒸腾作用引起的蒸腾拉力。这个小活动使得学生对蒸腾拉力以及它的作用有了一个形象的理解。最后联系生活展开进一步地合作探究: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会将植物的部分叶片去掉?为什么不全去掉?组织学生课后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在此案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体现了本色,即课堂教学没有多余动作,案例、问题、过程、评价都真实、本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活间的联系。课堂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生产的重要场域,这个场域中教与学一直在发生,而学才是关键、重点。在教学中,课堂一直遵循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信息处理——得出结论——交流分享——新的问题:

哪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自学解决?花多少时间来解决?

哪些内容让学生通过互学解决?(包括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互助学习、大班讨论等)

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疑点、难点在哪里?如何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暴露问题?教师如何点拨?

哪些内容必须教师讲授?安排在什么环节,花多少时间讲授?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细化,提出自学、互学、帮学和测学4个要素。如:在苏科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学中,事实上“细胞的发现过程”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教师需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省时而高效。但“细胞的结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自学难以解决问题。教师就安排互学环节——让学生分组实验,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探究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并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同时让问题在实验中暴露出来。如实验效果差、染色失败等导致无法观察到细胞核,教师就安排帮学环节——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学生解疑答惑;最后教师还要对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总结和测试。在“人体的组成”一课时,教师利用人体模型,安排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人体体腔内各个器官的名称、位置、功能,并加以分类,进而引出“系统”这一概念,课堂不仅有趣且高效,且还原了课堂的真本。

2坚持以生为本,彰显学生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以生为本”。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为中心、以生为本。这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民主和自由,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需求保持敬畏之心,将学生立于课堂的主体。

生物学课堂要彰显和体现以生为本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意识。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全过程,形成良好人际互动。“老师,这次实验让我来演示吧!”“我们组的问题还没有陈述呢!”、“不对,我觉得实验过程不对!”学生自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碰撞、实验论证、活动体验等环节运用恰到好处,这是目前《生物学》学科教师课堂写真。在教授苏科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微生物”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动态视频,一个诱人的果盘。在整个课堂中,学生随诱人果盘的改变参与课堂全过程。现象的观察:外观、颜色发生了变化,问题的提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实验验证为什么变化,取证探究合作:结论探讨与分享。此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到极致。这节课源于好奇,始于问题,释于实验,终于问题,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权威在这样一进一退中淡化,学生始终处于课中央,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学结果也不能由教师单独来判定,而应该包含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效的判断和评价。在各个教学环节,学科组教师和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师生间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共同分享成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教师建立起完善的课堂学生评价机制,更加重視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发展,关注情感、体验等评价的因素。在实践中,笔者采取成长手册、课堂参与、实验记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测;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来,将评价从单向转为多元,重视学生自评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自评彰显学生主体,通过自评与反馈,从而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同时,强调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3坚持生活化引领,彰显生活体验

生物源于自然,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生物教学的重心在于“基于生物学的知识参与个人与生活的讨论,做出理性阐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生物本色课堂一定是生活化的课堂范式,即强调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里的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去构建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生活化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1)将教学目标生活化。目标生活化就是指教师找准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融合点,将理论的知识化为生活的体验与实践。教学设计要指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生活经验,联系、拓展和延伸学生生活场域,用现象、事实、实验将知识与学生生活技能联系起来,提高生物教与学的针对性。

例如:在“人体的组成”一课中,围绕生活化目标来进行教学,其效果非常明显:教学设计定位清晰——能阐释并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为此在分析人体的结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机械工程、建筑构造融入课堂,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对组织、器官位置、功能的认识,如:

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人体系统——人体;

铁原子——各种铁块——各种零配件——设备系统——机器;

水泥石沙——混凝土——建筑基础——框架系统——大楼。

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条生活化的主线,开展联系和类比,实现了教学目标生活化导向,把生活世界中的教学资源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

(2)教学内容生活化。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学内容不是学生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远离生活实践,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师只有不断地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教学内容置于社会生活实践,才能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去探究自然生活中的奥秘。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在进行苏科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饮食与营养”的教学设计时,首先将其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从家庭的三餐饮食、食物选择到食物营养都按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进行安排和设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了选购三餐食物的活动,把课堂搬到食堂,让学生去自助进行营养搭配,挑选食谱。其目的在于从生长发育、学习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来选择食谱,并将食物初步分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反思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方式生活化。《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探究,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传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琐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教师要将学生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生活化阐释,把生物课堂知识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学以致用。如:冰箱的保鲜、植物呼吸、皮肤破损、真菌生长等,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解释,提升生物学科素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猜你喜欢

本真生活化生物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第12话 完美生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