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脱”的词性及词义演变
2018-01-17岳雯
摘要: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词汇也在发展演变,“脱”就是其中一例。作为现代汉语使用的高频词汇,“脱”的词义纷繁丰富,既有实词义也有虚词义。从上古时代起,绵延至今,“脱”的词义和用法一直处在不断演变的历程中。本文梳理“脱”的词义演变脉络、并尝试探究其词义演变的原因。“脱”的词义演变主要是历经了词义引申和词义虚化两个阶段。
关键词:脱 词义引申 词义泛化 实词虚化
一、引言
词语代表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主观性判断和认知。词义是词语的内容。因此,词汇的研究必须注重对其词义方面的梳理。依据义项的数量,词汇有单义词和多义词两种区分。多义词即指同一个词含有多种义项,且其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多义词词义之间的清晰梳理,有助于字典和词典的编纂。
“脱”是一个多义词,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多达18种:①肉剥皮去骨。②离开;摆脱。⑧逃遁;私走;远离。④赦免;解除;开脱。⑤脱落,掉下。⑥脱掉(穿戴的衣帽鞋袜等物),解下。⑦脱漏;散落;失去。⑧吐出;冒出。⑨脱免。⑩简易,疏略。11病愈;舒适。12用脱胎方法制作出来。亦指逼真地描绘或捏制。13将货物等卖出。14全。15副词。或者,也许。16副词。甚,很。表示程度。17连词。假使,万一。用以表示假定意义。18“中医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脱”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释义也有8项:①肉去掉皮骨。②脱落,脱去。③脱离。④出,说出。⑤简略。⑥副词,或许。⑦连词,倘若,如果。⑧[脱脱]舒缓的样子。
这些纷繁的词义之间是有联系的。本文梳理“脱”的词义演变历程后,认为“脱”的词义演变原因大致以实词义和虚词义两方面分界,各具特点:
二、“脱”词义引申
“脱”词义丰富,词性多样。“脱”可作实词理解,也有虚词的用法。实词“脱”又可以细分为动词“脱”、形容词“脱”和名词“脱”三种。这三种实词词义皆来源于“脱”字本义的引申。“脱”的这三种词性又各自衍生出一系列词义。“脱”纷繁的词义内部或多或少含有某些相似点。
(一)“脱”本义
本义是指某词现存最早的有文献可证的词作者简介:岳雯,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义。“脱”本义应指肉去皮骨。从字形分析,“脱”是形声字,从肉,兑声。兑,从八,含有“分开”的意思。另外,该词义在文献中也有记载:
(1)肉日脱之。(《尔雅》)
此例在邢呙注疏中解释为“此论治择鱼肉之名也。肉剥去其皮,因名‘脱之。李巡云:‘肉去其骨日脱。”由此可见,“脱”本指将肉剔骨去皮。
(二)动词“脱”的词性及词义
“脱”的本义直接引申出了其动词词义。“脱”的动词义又因为其搭配成分(状语、宾语)的改变和双音节复合化的作用进一步发展。
1.词义产生
汉语“脱”的常用义即为其动词义。“脱”的动词义有“脱离”“逃脱”“脱掉”等。这些动词义项或是从“脱”的原始义直接引申产生的,或是从其他动词义项继续演变来的。“脱”本义指肉去皮骨,本就含有动词词性。“肉去皮骨”这一本义包含了动作“脱”实施的地点“肉”和“脱”的受事宾语“骨”两个词义特征。动词“脱”的词义正是沿着这两个词义特征的方向发展演变的。
2.词义发展
“脱”的动词义分别沿着其组合状语、宾语的变化这两条脉络延展,每条发展脉络上的词义又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首先,肉,指行为“脱”发生的地点,从肉中脱。当行为“脱”发生的地点范围扩大后,动词“脱”就可以解释为“从……中脱”,即“脱离”。此时,“脱”的言语主体可能是非生命体,例如言语;“脱”的言语主体也有可能是生命体,比如动物。如下所示:
(2)言脱于口。(《管子·霸形》)
(3)鱼不可脱于深渊。(《韩非子·喻老》)
脱,从……中脱,也可解释为“逃脱”。词义“逃脱”带有主观性。动词“脱”释作“逃脱”时,主语全部是生命体。“逃脱”也就带有了主观性,凸显行为主体期盼逃离某地点的迫切心情。例如:
(4)故知野禽野性,未脱樊笼。(《鹤赋》)
其次,动词“脱”的词义还沿着其宾语泛化的脉络而发展。这时,“脱”的宾语在地位上逐渐次要化,在体积上也由大到小变化。动词“脱”的宾语由“骨”扩大为“叶”“衣”“战时袍”“帽”“丝履”“剑”等。骨,是身体内部居于核心地位、起重点支柱性作用的组织。“叶”“衣”“战时袍”“帽”“丝履”“剑”都是枝节部分,居于次要地位。
(5)日晏矣,君不若脱服就燕。(《晏子春秋·谏下十六》)
当“脱”的宾语是“叶”时,“脱”言脱落,掉落;当“脱”的宾语是“衣”“战时袍”“帽”“丝履”时,“脱”释作脱下,取下。“脱”的宾语最常为人的衣饰和配饰。
动词“脱”的词义发展源于其搭配成分的变化。随着状语成分的泛化,“脱”演变出脱离,逃离的词义。随着宾语的改变,“脱”又可译为“掉落、取下、脱下”等含义。
3.成词能力强
“脱”的动词义是“脱”的众多词义中最具活力的,直至今日“脱”的动词义还时常为人使用。“脱”的动词义繁荣发展的原因,得益于其较强的成词能力。
“脱”可作构词语素,形成双音节复合词,例如“摆脱”“逃脱”“解脱”。“脱”双音节化后在现代汉语里占据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里同样以其搭配成分来作说明。动词“脱”搭配的宾语广泛。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脱”后承接的宾语由客观实物趋向主观现象。例如“摆脱影响”“摆脱命运”“挣脱理性的束缚”“脱贫”“脱敏”这些类似的短语或词语之中,作宾语的“影响”“命运”“束缚”“贫”“敏”均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
“脱”的宾语趋向为主观现象的同时,“脱”所沾染的主观性也更为浓厚。当“脱”的宾语是抽象化的概念时,“脱”的宾语往往是消极的、落后的、是说话人力求挣脱的。现以“摆脱影响”为参照,来说明“脱”的主观性增强。经调查北大語料库中8038条包含“摆脱影响”的例句,发现其中的宾语全部有碍主语的发展进步。
(三)形容词“脱”词性及词义
由于隐喻机制的作用,“脱”演变出“洒脱”的语义。作洒脱理解时,“脱”是该句中的谓语成分,用以形容人的性格或状态。循着“洒脱”这一语义,“脱”的形容词义也有所扩展。
1.词义产生
形容词“脱”也来源于本义的发展。肉去皮骨,即失去了支撑,就会随散。“脱”有了洒脱的词义,并与“舒”“喜”等状态形容词并列使用。“脱”与其相呼应的对举成分一样,常用于修饰人的状态,成为一个形容词。
另外,从语法位置来看,“脱”的本义内含动词词性,常作句中谓语成分。常作谓语这一语法特征也使得“脱”更易于演化出形容词的词义。作为形容词,“脱”可以重叠,重叠后读为[thuei35]。例如:
(6)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诗·召南·野有死麇》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程度有加深的倾向。言语主体洒脱过度就会疏忽、轻漫,从而用“脱”表示疏忽、轻漫。
2.词义演变原因
“脱”含有形容词义“洒脱”,这一词义是其本义的语义特征定型化使用的结果。
“脱”形容词义的演变原因还与人类的隐喻观念有关。對于抽象的、未知的概念,人们通常习惯将其与具体的、已知的概念相联系。这种认知惯性即为隐喻。隐喻认知的基础在于被认知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点。“脱”本指肉去皮骨,这种摆脱是具体的,而其形容词义“洒脱”是抽象的。洒脱是形容人的状态或性格超然,摆脱世俗陈规的束缚。这种束缚来自于人类的普遍认知、思维定势,是无形的。这两种词义之间具有相似点。
3.词义发展
“脱”的形容词义自产生就得以广泛应用,尤以“脱然”最为人乐道。本文就“脱然”为例论述“脱”形容词义的发展情况。
“脱”与“然”组合,形容身体的轻松舒适。经过对北大语料库的检索,“脱然”适用于三种语境:第一,“脱然”形容病状减轻的舒适感;第二,“脱然”形容疲累的身体得到缓释;第三,“脱然”形容超脱世俗欲望的舒适,这种语义多用于叙述修习佛道的文章中。这三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脱然”所修饰主体的状态。第一种情况下的言语主体呈病态,第二种情态中言语主体是筋疲力竭的,第三种情境下的言语主体是轻松平静的正常状态。下表简略统计了三种情况出现的时代及作品:
综合上表,“脱然”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脱然”最早用于形容病症得以好转。“脱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例如在《公羊传》中有一段关于乐正子春探望病人的描述,其中就有“脱然”一语,何休注其为“疾除貌”。而用于形容超脱自在的“脱然”出现年代最晚,此义最早出现也是在北宋时期了。不过,这一意义的发展最具生命力。经统计,形容病症舒缓的“脱然”共计14例,形容疲累舒缓的“脱然”只1例,表示超脱自在的“脱然”共有39例。
(四)名词“脱”词性及词义
名词“脱”是医学领域的一个专名,“脱”症的命名有理论依据。
1.词义产生
名词“脱”只用于医学病症,使用频率低。医学名词“脱”是指病情急转,濒临垂危的医学症状,类似现今的休克,也表示中风。“脱”的具体病症早在《临症指南医案·脱》中已有记载。
2.命名理据
作为医学名词使用时,“脱”是一个专名。按照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克里普克的观点,专名词语是只有指称而无内涵的。专名词语的这种指称命名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脱”用以指称休克这种病症,是因为这种病症“阴阳相离”,指身体失去了主要支撑。这一病症恰好与“脱”有相似点。
三、“脱”词义虚化
“脱”不仅有实词用法,还有虚词用法。“脱”有副词和连词两种虚词用法,这两种虚词是经过语法化产生的。在“脱”的实词虚化历程中,副词“脱”的出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副词“脱”词性及词义
“与副词有关的虚化现象,实际上应该包括三个阶段:A.名动形实词向副词的转化;B.副词内部由略虚向较虚的变化;C.副词向更虚的词类,譬如连词的转变。”副词“脱”也经历了这三种阶段。
“副词‘脱是动词‘脱语法化的结果。副词“脱”有表示频度的用法,义指偶尔。如:
(7)“脱时过,止寒温而已。”(《世说新语·赏誉篇上》)
“副词‘脱表示时间频度少,指偶尔,是实词虚化而来的。虚化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变。”“脱”作动词时,其宾语多是指空间体积占比较小的物体。比如“盟者皆脱剑而入”“公主脱簪珥”中“脱”的宾语“剑”和“簪珥”都是配饰,相较于主体人,空间体积的占比小。空间体积小对应时间频次少。“脱”用在时间频度上即表示偶尔。副词“脱”还表示推断,义为或者、也许:
(8)“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后汉书》)”
(二)连词“脱”词性及词义
副词“脱”在语法化和类推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演变出连词“脱”。“脱”的连词用法较少,扩散能力有限。
1.词义产生
连词“脱”表示或然性的假设。在假定性连词中,连词“脱”表示的假设可能性较小,其程度略等同于假定连词“设”。连词“脱”的产生是副词向更虚的词类转化的结果。
从语义角度观之,副词“脱”表示推断,而推断本就是一种猜想,易用于表示或然性的假设。推断副词演变成假设连词的词语有很多,“或”就是其中一例。
从语法位置的角度观之,副词“脱”一般位于分句句首,这一现象使得“脱”逐渐进入连词的语法位置。另外,“脱”的虚化也与其相呼应的对举成分的虚化有关。如:
(9)“设令无雨……脱遇天寒……(《齐民要术·卷五》)”
连词“脱”的应用范围有限,仅使用于文言材料。“连词‘脱的语法化不符合语法化的两个重要原则:频率原则和渐变原则。”“脱”的使用率低却依旧产生了语法化现象,这主要是类推机制起了作用。上文已提及,推断副词易于演变成假设连词,例如“或”和“傥”。推断副词多易演变成假设连词这一现象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语法规则。“脱”作为推断副词,在这种语法规则的类推作用下进一步虚化为假设连词。
2.词义发展
尽管连词“脱”的使用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文言材料中,其使用频次也
较少,连词“脱”还是有所外延的。连词“脱”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它的双音节化。
假设连词“脱”也与其他假定连词双音节复合化,作“脱或”“脱若”“脱使”。双音节假定连词“脱或”“脱若”和“脱使”在产生时期、使用频率和具体用法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从产生时期来看,双音节连词“脱或”和“脱若”产生较早,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例如在北齐魏收撰的《魏书》中有连词“脱或”共记2例,连词“脱若”共计3例。而连词“脱使”出现的时期略晚,最早在唐《周书》中有记载。
这三者的使用情况也不相同。经过对北大语料库数据的统计,连词“脱或”使用频率最高,共出现35次,连词“脱若”和“脱使”使用次数较少,分别出现了10次和11次。其中,“脱或”“脱若”和“脱使”都常用于史书和笔记两种作品类型。“脱或”“脱若”“脱使”用于史书和笔记中的数量分别占其出现总数的77.14%、80.00%和90.91%。可见,假定连词“脱”与其他假定连词双音节复合化后,其应用范围扩大。具体隋况如下表所示:
连词“脱或”“脱若”和“脱使”在用法上也不尽相同。“脱或”多与谓词直接搭配使用,或置于时间分句之后。“脱或”一般位于假设分句的句首,且该句的主语多在假设分句之后出现。
(10)脱或未然,山僧无梦说梦去也。(《五灯会元》)
“脱若”可位于假设分句的句首,也可位于假设分句之间。“脱若”所在的假设分句多在主语后出现。
(11)“姬泣曰:“相公且强进药饵,脱若不起,愿相从泉下。(《情史》)”
“脱使”只在假设分句句首出现,其所在的分句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脱使”直接与谓语组合,另一种是“脱使”与主谓成分相结合。
(12)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屯。(《新五代史》)
(13)脱使边关有警,内郡何资?(《明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脱”的词义演变脉络如下:
“脱”的词义演变主要依靠词义引申和语法化两种作用力。其中,“脱”的实词义是词义引申而来的,“脱”的虚词义是实词虚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