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模式下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运用
2018-01-17赵亚清
赵亚清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微课这一教学资源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现翻转传统课堂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微课的概念、 微课对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的作用以及思想政治微课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先学后教;微课;思想政治课
一、微课的概念
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一个“舶来品”,它是在借鉴西方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本土化创新。对于其定义,尽管有多个版本,但基本要义却大体相似。我们可以用几个核心关键词概括:视频呈现、简短完整、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这些关键词既概括了微课的核心要素,又凸显了微课不同于其他教学资源的特点。
二、微课对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的作用
(一)微课对政治课课堂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学校和教师的共同追求。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尝试建立了“导学案式的先学后教”模式,即: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答疑——课后練习(操作流程见下图)
“导学案式的先学后教”这一模式是通过导学案将学习前置,课堂则成了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的舞台。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学习知识在课内、内化知识在课外的格局,重新建构成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的新局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存在一个明显问题:有些学生因为能力的差异无法参与讨论,逐渐被边缘化。分析原因,问题出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提供的预习资源不足,导致他们预习质量不高,也逐渐丧失预习的热情与动力。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商品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尽管教材着墨不多,但它是理解价值规律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课前预习时如果没有形象直观的感受,仅靠阅读课本上的理论,是无法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的。也无法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作业。因此如何开发更多预习资源,提高预习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问题。
微课的出现,给了我们希望,使“导学案式的先学后教”模式的实施有了新的转机。微课程时间短,一般5—10分钟,学生易于接受;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出现,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学生乐于接受;微课只围绕某个知识点展示教学过程,学生急于接受。教师课前将本课要点分别做成微视频,与导学案一起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地收看。这些视频资料的补充,能提高预习质量,赋予“导学案式的先学后教”模式新的生命。
(二)微课对政治课课后巩固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知识点的把握程度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需要利用课后时间再“消化”。 而微课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微课进行加深和巩固。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对于不同学生很难做到整体性与差异性兼顾的困难,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微课贯彻了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
(三)微课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应“为理解而教学”,即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并承担学习责任。笔者认为将微课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是契合这一理念的。学生观看微课,自我思考、互动交流,进而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参与,教师根据学生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点拨释疑,形成良性互动,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在利用微课这一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自学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微课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四)微课对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技能、丰富教学实践。随着微课资源的开发深入各地的学校以及各所学校的不同学科,网络平台上的微课资源日益丰富。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下载、收集优秀作品来丰富和扩展课堂教学资源,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微课可以为全国各地的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习先进、互相探讨,制作出更优秀的微课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思想政治微课的运用策略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公开课,印象非常深刻。在这节课上教师播放了六段视频,每段5-6分钟。其中,四段是基本理论的归纳和解读,两段是情境的设置及提问。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像一个播放员,不停地摆弄电脑;有时又像一个旁观者,冷冷地看着自己事先录制的微课。课堂互动少,现场生成少,思维碰撞少。虽然教师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但课堂显得很冷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微课根本无法翻转课堂。虽然课中也可以针对知识疑难点播放视频,但播放频率太高,把本应用于课堂互动、交流的时间用于播放微课视频,浪费课堂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效果也要打折扣。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播放的这几段微课都可以放在课前,作为预习资料包和导学案一起发给学生,而课堂变成生生、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才是笔者认为的具有翻转课堂性质的微课。
笔者所在学校实行“导学案式的先学后教”模式,如何把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运用于学校的教学,这是摆在本校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鉴于上述案例的教训,我们政治组教师在反思:“先学后教”模式下微课到底应“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微”?
(一)创设主线,“微”在思路的理顺处
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即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思路。它像一张精美的旅游线路图,把学生带进“风景绝佳处”,使一堂课显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在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条件和学情等实际情况,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组合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并制作成一个微课。这样的微课是学生走进课堂的指南,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效果。
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设计了6分钟的微课,对整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阐述。本课教学主线围绕两个生活主题,第一个生活主题是“逛街购物”,通过妈妈与儿子、女儿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四种不同的消费心理。第二个主题是“新房装修”,该主题下设置四个情境,分别引导学生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勤俭节约的思考和认识。
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心预设。本节课上,教师设置的微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先前经验,引出后续知识,成为连接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二)剖析概念,“微”在解读的困难处
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具有抽象概括性,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感性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便于学生顺利到达知识彼岸。那么教师应该何时搭、怎么搭这座桥梁呢?在本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这座桥应该在课前学生预习阶段就帮助搭建,至于怎么搭建这座桥梁,首先要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搭建。
比如《经济生活》这本书涉及到”物物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太抽象,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有难度,需要教师剖析概念,拉近生活与知识间的距离。在教学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时,教学指导意见对“货币的产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建议是“模拟物物交换”的场景。但导学案无法动态呈现这一场景,所以笔者录制了一段“模拟物物交换场景”的微课,时间持续5-6分钟,视频从“交换场景开始——遇到困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办法——一般等价物出现”结束。学生课前看过这个微课视频,所以对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产生容易理解,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三)碰撞思维,“微”在理解的偏差处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交流甚至争论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先学后教”模式下,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包和导学案,完成充分的自学并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可以腾出时间组织合作学习,观察学生互动,进行师生互动。通过“因学而导”的答疑解惑,学生思维逐步趋于清晰和深入,思维品质逐步提升。
在教学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笔者课前录制一个微课,供学生自学思考。微课首先呈现不同人对金钱的认识:“古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有两戈,伤尽古今人品。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是万万不能的。针对这段话,设计第一个问题“你认为金钱是什么?是天使?是魔鬼?并说说理由”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甚至可能截然相反。第二个问题“你认为金钱能做什么?金钱不能做什么?”此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金钱的作用。
本节课,笔者在学生思维容易出现偏差处设计问题,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乃至辩论,教师最后点拨,实现动态生成。
(四)关注热点,“微”在认知的新颖处
我们周围每天都在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是纸上谈兵、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直面生活、与时俱进的。这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但热点问题往往游离于教材之外,要求教师大量地收集、大胆地挖掘,并以热点作为背景材料,设计与书本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热点问题,让理论回归生活本身。
如果换一种呈现方式,将这些热点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通过教师加工和编辑后拍成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许能演绎更精彩的课堂。因为这样生动、具体的呈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时,“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轰动全国,犯罪嫌疑人林森浩以故意杀人罪被一审判处死刑,当时已进入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阶段,林森浩的大学同学、朋友、老师联名请求改判无期徒刑。备受媒体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再度引起热议。笔者认为学生对这一事件会比较感兴趣,毕竟这是发生在校园内的事件,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另外这一事件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笔者在课前录制一段微课,时间5-6分钟。播放一段视频,简单回顾整个事件,最后提出两个问题:(1)你希望的最后判决结果是死刑或无期徒刑?为什么?(2)呈现两句名言:东汉哲学家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结合名言和视频,请你谈谈才与德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不该仅传授知识,就像人不能只吃盐一样,要把盐放进饭菜里再吃。本节课把“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一案例带进课堂,能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反思,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要求。
(五)架构体系,“微”在知识的融通处
知识之间不是杂乱无章,往往是有内在联系的。梳理带有内在联系的知识,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得更多知识。
“导学案式的先学后教”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但并不是放羊式自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学科结构体系,精心编制导学案,让学生在阅读填写、思考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梳理。
笔者设计的导学案有一板块——建立网络,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构建这一课时的知识框架。每一目、每一框、每一课、每一单元、四个单元之间,甚至四本必修课本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构建。但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这个体系是有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课前录制一个本课时的相关知识体系,与导学案一起给学生,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比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的知识体系如下图:
当然在呈现这张结构图之后,笔者说明了商品——货币——纸币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必须解释的。这样娓娓道来,学生一目了然。当然这个微课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相反,只掌握零碎的知识既不利于记忆,更不利于创新。学生对知识体系课前尝试构建,课间再进行互动交流以及教师引导,最终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上微课片段一般都在课前呈现,课堂上根据需要选用,学生课后也可以自主选择,实现充分的“学”。当然并非每一课时都需要那么多微课视频,太多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微课不管是录制技术还是内容,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冯黎敏.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09).
[2]钟敏知.基于“微活动教学“理念的高中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1).
[3]陸芸,作为循环教学模式的微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7).
[4]靖树超,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微课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12).
[5]周明龙 王恒富,创建具有翻转课堂性质的微课,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