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8-01-17梁文娟
梁文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了六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物流行业与企业的理论与实践需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师资能力的提高,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产教融合;顶岗实习;订单班
一、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体质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95号文件《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见中也强调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设立于2004年,截止2017年9月,招生人数达到1500多人,在校生299人,自2011年起,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先后跟广西凭祥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富满地农资配送有限公司、京东华南区域分公司、广西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广西先飞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了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师资培训等内容的校企合作。这几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工匠型人才培养。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
(一)以賽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中针对物流的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的赛项,我们对学生从大一进校开始,课堂上循序渐进地给学生灌输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同时开设了《物流作业方案设计课程及仓储实务的操作》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与实施技能,临近比赛前一个季度,通过组建小组进行赛前培训,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成立校园快递超市提高教学实践
“寓教于经营中”,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实践锻炼方式,我校在2014年开始成立物流协会,以协会管理的方式在校园里设立校园快递超市,既改善了校园摆摊式的派件现象,同时也给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了理论知识后通过快递的收件、分拣、包装、派件等基础岗位的岗位对接,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考证促进教学实践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开设了关于《叉车实务》的相关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依托学校建设的物流基地为平台,企业免费输送对应物资,建立了硬件先进的叉车实训基地。同时,依托于此,我校与聚商物流企业合作,申请和承办了叉车证的考点,学生在学习结束,即修了学分同学也考取了叉车职业资格证书。
(四)巅峰期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于2014年开启了对大二学生的电商巅峰时期“双十一”的“顶岗实习、集中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企业兼职为主,由企业主管或是师傅传授岗位知识,企业开放企业操作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认知和掌握行业信息、业务技能、提升职业综合技能。
学校专业教师辅助,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给予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实训中完成了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在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后,根据企业考核评定指标,校企协商,给在实训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发就业直通车,学生毕业后可以优先选择到实训企业就业。
(五)探索订单班人才培养的的培养模式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设、教学组织是经校企双方充分沟通、论证,结合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强调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目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推进的订单班有两个: “顺丰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 “京苗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班将是校企合作教学上一次新的尝试,合作企业将推荐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同时合作企业也会派选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到合作班级担任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创造条件,通过提供相应的专业实践和实践能力培训,安排合理岗位进行轮高实践,使得合作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
(六)毕业实习
随着校企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入和稳固,合作企业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涵盖仓储、配送、国际货运代理、客户服务、信息服务等多方向的物流工作岗位。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提升了毕业实习的质量,而且强有力地保障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实施的六大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操作与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能顺利地承接就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其次,专业师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以赛促教、基地实践促学”促使专业教师必须深入探究和理解物流行业的前沿科技与实践,加之外部的企业合作资源的导入,也促使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企业人才所需的理论知识,改进和改善教学方式;再者,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探索,也将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基地打造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示范基地,并能承接物业行业的相关考证与举办相关大赛的考点和赛点的需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普遍性与非共性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一)普遍性问题
在上述六大培养方式中,存在较为的明显的普遍性问题,即因学生综合素质有限,在平时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无法完全理解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指导手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正确和准确的将实践环节付诸于实施,只能通过多次反复的操作与练习,才能得以改进,导致效率不高。
(二)非共性问题
在六大培养方式中,由于每种培养方式所采用的方法不一,存在一些非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有限,导致理论无法全方位转化为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企业实践以及投入的科研时间相对较少,导致部分教师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知识面覆盖面等等的不足;二是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对物流行业的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并且学生到对应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实践往往超出了学生所学习或理解的理论知识,因此也就造成了普遍性问题中提到的效率不高。
四、解决对策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手册化繁为简
针对普遍性问题,就需要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中,能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量身定做,将理论知识做到深入简出,实践手册具象化、可视化、生动化,能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中,快速的吸收与消化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对物流行业或企业的各种流程衍生出更多的兴趣点,促使学生自我成立对应的学习小组或者物流学会,激发学生进行更多方面地探索与实践,同时也需要建立“产、学、教、践”一体化的机制,有效地将学生对行业的兴趣点或探索实践与老师及相应的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能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极大提升。
(二)师资与物流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针对非共性问题中师资的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教师应加大在企业实践的时间投入与参加物流行业类各种专业论坛或专家课题,提高专业教师对物流行业的现状的认知、物流企业的需求,以及对物流行业未来前沿理论和科技的接触与了解,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制定围绕企业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促使培养的学生能高效承接物流行业和企业所需。
五、结束语
通过这几年的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参加物流行業类一些比赛,获得了一些奖项,也因此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如被评为最受物流行业欢迎的高等职业院校,同时被合作企业评为卓越合作院校等。
因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与实施的六大人才培养方式,是可行的,有必要的,既能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反应处事能力、历练吃苦耐劳抗压能力,促进学生对物流行业认知、从事物流行业的职业素养;也能够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师资能力的提升,也提高学校就业率。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宗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16(3).
[2]岳井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6(20).
[3]彭银年.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半血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14).
[4]扬子舟.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