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如何做好新闻摄影报道
2018-01-17罗勇
摘 要:随着“全民皆记者”这一新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带来极大的冲击、压力和挑战。结合多年来在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历,笔者试图从新闻摄影的定义出发,围绕摄影技术、可视形象、新闻事实、瞬间形象、文字形式等五个方面,浅谈新时代下如何做好新闻摄影报道。
关键词:新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五个关键
拥有一部手机就能当“记者”,注册一个微信就是一家“媒体”,一台热水器接上WiFi就能与你互动……,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让“万物皆可连网”成为现实。当下,大众除了自主获取资讯,还可变身“记者”对外发布资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发一则附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就是一则“新闻摄影报道”,不难看出,“全民皆记者”这一新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压力和挑战。
在当下这个读图时代,大众更乐于见到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如何采写出一则受欢迎的新闻摄影报道,成为摆在广大新闻摄影记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不妨先从新闻摄影的定义说起。何谓新闻摄影?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结合论述的需要,笔者更侧重于这个定义:“以摄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照片画面的可视形象,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现场选择抓拍、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文字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谢琳著《新闻摄影教程》第47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认真分析这个定义,“摄影技术”、“可视形象”、“新闻事实”、“瞬间形象”、“文字形式”这五个关键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这五个方面完成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则新闻摄影报道合格与否。
“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主要有三种: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攝影报道(图片故事)。”(谢琳著《新闻摄影教程》第76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不管哪一种体裁,拍摄出一幅合格的新闻图片是第一步,如果没完成好,新闻摄影报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结合多年来在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历,就新时代下如何做好新闻摄影报道,笔者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摄影技术的熟练运用是完成一则新闻摄影报道的先决条件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胜任工作,新闻摄影记者得有一台合适的数码单反相机及相关配件。至于如何选择,个人觉得,不必过于纠结。有人认为,最新、最贵的器材自然是好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嘛。也有人认为,相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背后的那个脑袋。大师用普通相机也能拍出大片,菜鸟用高端相机也会把相片拍糊。作为市、县级新闻机构,财力毕竟有限,想人手一台动辄五六万的高端旗舰机,肯定不太现实。但是,一台质量较好、能胜任新闻摄影工作的单反相机是必要的,它是摄影记者干好工作的必备武器。如果相机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怎能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一些配件也必不可少,它能更好地辅助我们完成新闻摄影。回电速度快的闪光灯,有利于在逆光、光线较暗等情况下抢拍;三脚架、快门线的搭配使用,适合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
摄影是一门光影与瞬间的艺术,新闻摄影亦然。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际,努力提高自身摄影技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熟读相机说明书。要尽快掌握相机按钮的名称及功能、熟悉各个菜单的正确设置。面对厚厚的一本说明书、各式各样的按钮和菜单,切不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只有认真阅读、用心操作、不断总结,才可能熟练地使用相机。惟其如此,当我们走进新闻现场时,才能熟练、准确地定格下每一个精彩瞬间。
其次,要善于总结。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出应对不同场景的拍摄技巧。采用纯自动模式,更多的是思考构图是否突出新闻主体、新闻要素是否齐全、光线的角度与方向如何选择等等。如果逆光或光线不足时,需要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采用程序自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等模式,必须提前设置好有关参数。如何将光圈、快门、感光度等曝光的三大要素完美结合起来,拍摄出所需的照片,需要摄影记者长期的积累和探索。“阳光十六法则”也好,“大光圈虚化背景”也罢,各种各样的拍摄口诀可以参考,但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只有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拍摄出满意的图片来。
最后,要随时保持“战斗”状态。一些精彩瞬间,一旦错过,是无法进行补拍的。许多拍人文、纪实摄影师,许多新闻摄影记者都有一个习惯,只要背着相机出门,都会让相机处于开机状态。当遇到精彩瞬间时,就能第一时间摁下快门。因此,新闻摄影记者应多准备一块充满电的相机电池。否则,当你摁下快门才发现电池报警,绝对是一段让人遗憾的经历。
二、可视形象的完整度是一则新闻摄影报道的基本要求
可视形象,简单而言就是可以通过眼睛看到的影象,当然,它还有一个定语是“照片化”。一张新闻图片,应该是一幅清晰度高、要素齐全、主体突出、冲击力强的。照片清晰、有画面,只能叫“可以看”。可以看出什么新闻事实,这才是重点。可视形象的前提,是记者的摄影技术必须过关。如果只是简单的摁下快门,拍下“到此一游”之类的图片,甚至出现对焦失误、曝光不对、主体杂乱等问题,是不符合新闻摄影的可视化要求的。
比如,要想突出一些天灾的威力,如果至拍摄冲击力不强的大场景,就算图片的完成度很高,可能也反映不出令人揪心的场面。如果多拍一些特写镜头,就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惊人的破坏力。如果拍摄武警战士抢救受灾群众的图片,焦点却被同行的相机抢去,这样的图片显然是失败的。
三、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是一则新闻摄影报道的第一生命
如梦如幻的星轨图片,是摄影师通过长时间曝光以及堆栈等后期处理后呈现出来的。虽然与肉眼观察到的星空有很大区别,但我们不会质疑摄影师造假,相反还佩服他们的创意。但对新闻图片而言,真实性是其第一生命,绝不容许造假,也不容许除裁切、调整色调、亮度等不影响图片真实性的后期处理。“真实性的内涵是以全面真实地报道真人、真事、真现场。只有真实的照片才能发挥传播新闻、正确引导读者的效果,而假照片只能带来信任危机。”(谢琳著《新闻摄影教程》第135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由此可见,新闻图片不能也不容造假。
“磁悬浮照”就是典型的新闻摄影造假的例子。领导没去过乙地,却将领导在甲地的图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嫁接到乙地。“磁悬浮照”成了当年的“网红”,没给当地相关领导加分,却让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媒体的公正度减分不少。“磁悬浮照”是赤裸裸的罔顾新闻事实的造假,不容再发生。还有一种情况,前期拍摄时没考虑全面,直到筛选照片时,才发现缺乏一个细小的新闻要素,有了它,照片更完整。为追求完美,后期处理时用软件加上类似要素,这种造假也是不被新闻摄影所容许的。
不在后期造假,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前期拍摄中,更要甄别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千方百计确保所拍新闻图片的真实性,经得住推敲和检验。
第一,必须深入新闻现场采访、调查,确保新闻场景不是人为造假的。冬虫夏草主要产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和贵州等地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有人说华北平原发现大量野生的冬虫夏草,新闻摄影记者如果,不加辨别就将明显是人为制造的假现场拍摄并刊发出来,可能会一时吸引眼球,但最终会严重影响对记者和媒体的声誉。被动造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被人引诱或要挟,应对办法就是坚守做人底线、及时报警。
第二,要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的含义。“正在发生”,指新闻的时效性,就新闻图片而言,把过去拍的说成是今天发生的,拍下施工效果图说是工程完工图,就是不真实、造假的表现。“具有报道价值”,指新闻的典型性,忽视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听课,只拍下一个学生瞌睡的图片,就说现在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是“以偏慨全”,同样是一种造假。
四、瞬间形象是一则新闻摄影报道不可复制的鲜活载体
瞬间,是一个泛指的时间概念,指很短的时间、一眨眼之间。百度百科认为,作为一个单位,“一瞬间”等于零点三六秒。在新闻摄影中,瞬间既是泛指新闻事实发生时那段极为短暂的时间,也是实指具体的快门速度,或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二百分之一秒,也可以是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这里的瞬间形象,就是指根据设置的快门速度、摁下快门后定格的瞬间形像。由此可见,这样的瞬间形象,需要摄影记者在做足前期一系列功课后,走进新闻现场,对眨眼之间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现场选择、抓拍、摄取后产生。只要前期工作做足、现场操作得当,一个精彩的瞬间形象就会被定格,一张合格的、优秀的新闻图片就有可能产生。
瞬间形象的抓拍成功,是新闻摄影记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的结果。再高明的摄影大师、再厉害的摄影记者,第一次拿起相机拍出的第一张图片,定格的瞬间多半是不合格甚至是失败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才能定格出一个个令人叫绝的瞬间形象,才能拍摄出一幅幅优秀的新闻图片。这些瞬间形象通过纸质或数字相片呈现出来,才能成为一则新闻摄影报道不可复制的鲜活载体。
五、文字是一则新闻摄影报道的点睛之笔
一张风光或人文图片,如果没有一个出彩的标题,就算构图再巧妙、光影再精彩,都会像一条巨龙没有眼睛一样黯然失色。标题是一张照片的眼睛,精彩的图片配上出彩的文字,这样的作品才更容易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幅(组)新闻图片,不仅要有一个凸显新闻事实、准确吸睛的标题,图片说明的撰写也十分重要。缺少文字的新闻图片,充其量就是一幅合格的新闻图片,还不是一则新闻摄影报道。缺少图片的新闻报道,只能是一则小消息。由此可见,文字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大意。好的文字说明,是一幅(组)新闻图片的点睛之笔。不恰当的文字说明,容易毀掉一张新闻图片。可以这样说,文字说明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则新闻摄影报道的优劣。
如何给一幅新闻图片命名、写说明,是对新闻记者综合功底的一大考验。换言之,注重文字功底的积累,也是对新闻摄影记者最起码的要求。蜚声世界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名作之一,试想,如果给这幅惊世之作取名《晚餐》或《十三个人的晚餐》,一定会让这幅画逊色不少。一般而言,用动态的词语或句子来给新闻图片命名,一是比较贴切,二是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比如:某月某日,在某某广场,一名老人突然昏厥。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及时赶来,迅速把老人送完医院抢救。恰好,有摄影记者在现场,并拍摄到救护车开进广场的画面。如果在事后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把这张图片的说明写成“一辆救护车停在广场”,就不如“一辆救护车开进广场”更为准确。对于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这两种体裁而言,如果需要交代更多的新闻事实和背景,就需要摄影记者撰写更多一点的文字说明。新闻摄影报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字的撰写要有一个“度”,需要摄影记者进行把控,该写则写、详略得当,必须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新闻图片本身已经交代清楚的,要惜墨如金,少写甚而不写,尽量让图片自己“说话”,否则就会变成画蛇添足。确实需要让读者了解的新闻背景,撰写文字说明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准确精炼,切不可婆婆妈妈,冲淡主题。
参考文献:
[1]谢琳.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1.
[2](美)杰克.海敦著,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6.
[3](美)伦敦(London,B.)斯通(Stone,J.)厄普顿(Upton,J.),陈欣钢译.美国摄影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8.
作者简介:
罗勇(1979—),男,彝族,云南镇雄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