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三形态思想和与五形态思想
2018-01-17杨潇
摘 要:本文通过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建构过程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与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深入挖掘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的阐释,澄清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三形态;五形态;辩证关系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变革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学界关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争论相当多,主要围绕马克思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展开。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只有三形态理论,认为五形态理论是斯大林对马克思的附加和曲解,或者认为五形态理论与现实历史发展不相符合,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只有五形态理论,多数学者认为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均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在我看来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均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内容,首先从马克思建构社会形态理论的过程来看,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贯穿于早中晚期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正式提出三形态理论,透过三形态理论诠释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在划分上存在相互对应,由此可见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社会形态理论建构过程凸显二者的统一
《手稿》中马克思正式对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关系进行阐释,但早在《手稿》之前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就已经萌发。在大学期间马克思就开始追寻自由精神,其《博士论文》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分期,划分为自然主导的古代社会和精神主导的新社会。在1842-1843年《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面对物质利益的难题,集中研究了社会发展与国家形式的演变,对社会形态的分期进行了初步探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中世纪专制制度、资本主义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关注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人的解放程度把社会历史划分为未进行政治解放阶段、政治解放阶段、和人的解放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本主义异化史历史观,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人的本质未异化阶段、人的本质异化阶段到人的本质异化扬弃复归阶段,这是马克思三形态理论的最初划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同时显现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的影子。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主体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之中的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研究了“私有财产”向“共产主义”的演进趋势,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这是对五形态理论社会发展辩证过程的揭示。
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确立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显而易见的,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发展三形态却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马克思并没有忘记主体人的发展这条逻辑。马克思以人的生存状态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线索,提出社会发展要经历的三种形态——依靠共同体阶段、采取物的形式进行统治的阶段、和真正共同体的阶段,从而实现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的初步契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具体阐释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系统化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三形态理论成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描画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提出了把“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古希腊罗马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生产方式”、“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看成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是对五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达。马克思晚年对社会形态理论进一步扩展,集中在《人类学笔记》、《哥达纲领批判》、《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等著作中。马克思进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高概括,把人类历史演进划分为“原生的社会形态”、“次生的社会形态”、“再生的社会形态”。
由此可见从社会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从萌芽、发展、完善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建构过程的始终,二者是密切相关高度统一的。
二、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具有对应关系
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并不对立,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划分具有交叉性。学界关于五形态和三形态的对应关系,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第一大社会形态对应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资本主义社会和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严格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人认为第一大社会形态是对应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共产主义社会。有学者认为第一大社会形态对应亚细亚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共产主义社会。学界并不否认三形态和五形态存在着对应关系,只是在怎么对应上存在着争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的最初的社会形态、第二大社会形态是物的依赖的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形态理论之中第一大社会形态对应的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对应五形态理论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的是五形态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始终是将人的生存方式(具体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置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运作之中来考察的。
(一)第一大社会形态对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社会,因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者的生产方式差别是非本质上的,只是形式上的差别。这三个社会都是未异化的社会,不存在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第一大社会形态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依赖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属于这样的社会。由此可以把三者划于人的依赖关系的第一大社会形态。根据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种形式”的论述,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會划入第一大社会形态,其生产方式均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是有根据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所表现出的人的生存方式均是人的依赖关系这一序列,人具有附属性,缺乏自主性,不能够独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依赖于自然,人还不能够征服自然获得自主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人身依附特点。在这三个社会之中,个人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人的个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总的看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隶均属于人的依赖关系,只是在各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而已。
(二)第二大社会形态对应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是人被物奴役,资本主义社会与第二大社会形态物的依赖关系相对应。在三形态理论划分之中,第二大社会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是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性差异的社会,这是与人的依赖社会相对立的物的依赖社会。第二大形态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人的依赖关系达到巅。资本主义社会人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对自身来说是异已的东西,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生存是处于异化状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权力和自由似乎更多了,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控制,但实际上人的自由和独立均是受到物的依赖性的制约的。个人对物形成依赖,个人受到物的控制,受到社会生产的左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他們的生产不是直接的社会的生产,不是本身实现分工的联合体的产物。个人从属于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但社会生产并不从属于把这种生产当作共同财富来对待的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需要”代替了“个人需要”,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剥削的必然性,人的自由发展是在“物役”下片面发展的,不是真正的独立发展。
(三)第三大社会形态对应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大社会形态是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对应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超越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在共产主义社会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私有制被消灭了,雇佣劳动和资本被消灭,生产资料集中于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社会分工不在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旧式分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发展需要的产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区别于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生产,也区别于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种生产的目的使得人最终成为了自由的人,人和自然界是和谐共处的,人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立足于人的发展对社会历史演进的划分,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立足于社会的发展对会历史演进的划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是辩证统一的。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从《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首次相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二者第一次内在契合,在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二者的发展成熟,通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体阐释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的对应关系,到晚年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深化拓展,由此可见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贯穿于社会形态理论建构的始终,二者辩证统一,不能将二者对立割裂开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卷.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0卷.
[3]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杨潇,重庆綦江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