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2018-01-17李天明
摘 要: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在对情景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情景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生硬地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忽略了小学生心智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因此,教学效果较差。随着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的不断提出和深入,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因其形象生动的特点,开始在很多学校逐渐推广开来。情景体验教学法是在尊重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情景体验教学法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虚拟情景,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虚拟情景中,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在虚拟的情景中,学生既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能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首先,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一味地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情景教学法注重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通过实际运用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知道向成绩看齐,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情景体验教学法则强调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模拟英语教学情景
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思维活跃,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向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如在学习与水果相关的单词时,教师可以从形状、味道、外形等方面对某种水果进行描述,让学生通过描述进行猜测,从而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在对一些表示动作的常用单词sit、run、jump等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出相关的动作让学生猜,然后再发出动作口令,让学生分别做出相应的动作。
将肢体动作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又能够使学生的英语思考和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2.运用简单游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游戏充满兴趣。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会用英语为目的的,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融入简单的小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例如,人教版PEP版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为Lets eat,教师可以结合已学过的内容设计单词接龙游戏。如第一个学生说:A,A for Apple. Apple is red. A, A for Aunt. Aunt love apples.”到第二個学生时,应该说:B,B for Bread. Bread is brown. B, B for Baby. Baby loves bread.以此类推。单词接龙游戏能够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英语基本句型的实际应用能力。
3.运用多媒体设备,使情景更加直观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中小学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只是摆设,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机会并不多。英语教学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和Moodle网络学习社区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幻灯片,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内容的讲授,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情景体验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的号召,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各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使学生摆脱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在轻松、直观的情景中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丹.基于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J].考试与评价,2017,23(4).
[2]吕天.“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7(9).
[3]刘云.研究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7,12(19).
注: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山区中小学利用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实现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编号:J11-165)重点子课题,课题名称:基于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J11-165-19)。
作者简介:李天明(1978— ),男,广东梅州人,成教督导,小学数学一级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