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心理辅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018-01-17申雯
申雯
[摘要]朋辈心理辅导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实效的途径以及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等问题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關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一种有益补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和摸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朋辈心理辅导的功能进一步有效发挥,表现在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朋辈辅导员相关的制度保障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及后续的专业督导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功能,那么,高校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实效,让其真正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补充。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假设是人人都需要心理帮助,以及人人都可以从心理上帮助别人,干预途径主要有朋辈支持模式和朋辈示范模式,前者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向求助者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后者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为其他同龄人进行积极的行为示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二是着重强调榜样示范的社会学习理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通过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而实现自助的核心宗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格理论的基础是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超越自我的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也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驱力,而人的心理困扰就是由于自我实现受到阻碍而造成的。心理辅导的关键点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通过积极关注和准确共情让求助者突破原有的障碍,从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首先提出的,它是“学生互助”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它阐述了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认为人的许多行为能够通过角色示范或榜样示范来学习,朋辈的观点、行为等对身边的同龄人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之上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之后学以致用,帮助身边的同学,而且其言行将影响身边的同学或求助者,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了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惑,还提高了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及心理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二、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实效性的途径
(一)构建完备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建立学校心理服务部、心理协会一学院心理服务部—班级心理委员一寝室心理信息员四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让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渗透并得到普及和推广。寝室心理信息员作为四级网络中的最基础一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心理异常及危机信息都是通过寝室信息员渠道而获得,班级心理委员可以组织班级心理活动例如破冰之旅主题活动、心理主题班会、教室心灵角设计、班级心理知识竞赛等,学院心理服务部可以在院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依托院成长辅导中心开展一系列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心理服务部、大学生心理协会可以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心理辅导活动,例如每年的5.25,12.5活动之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进一步扩大朋辈辅导的影响力,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及督导制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还不够完善,也未建立相应的制度,管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和随意性,导致朋辈心理辅导功能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一支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是顺利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亲和力高、热心助人、具有较健全的人格;有责任心、对心理辅导工作有兴趣有热情;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巧。在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时,还可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报名学生进行筛查。对选拔上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比如心理辅导的态度、原则以及基本的方法技巧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朋辈辅导员之间可开展模拟咨询、案例分析、交流辅导技巧、观摩心理电影等活动,让朋辈辅导员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此外,专职心理老师还要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在专业上予以指导,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
(三)规范考核及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发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规范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需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相应的奖励,在每年的5.25大型活动之际,对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各院可组织优秀寝室心理信息员、优秀班级心理委员的评比工作,院里的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推选到学校,参加校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评选。通过一系列评选活动,可大大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大力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与热情,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持续良性发展打下基础。高校有必要制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奖励等各项工作的持续有序开展。
三、朋辈心理辅导取向的课程改革效果评估
以朋辈辅导为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自助及助人能力,仅仅凭借考试的分数不足以反映学生自助助人水平,也很难反映教师教学的效果,因此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试成绩为辅,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以上方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客观。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评价。通过公开招募,各学院推荐及面试等程序,从自愿报名的在校大学生中筛选了30名参加朋辈心理辅导课程的培训,培训方案自行设计,培训内容涉及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比如朋辈心理的起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责角色定位、朋辈心理辅导的态度等,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训练、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危机干预的处理等方面。endprint
30名参加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经过十二次连续的培训后,填写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的心理辅导能力自评问卷,问卷包含20题,每题分别从1-5级进行评分,例如在参加培训后,你觉得自己的提问技巧1.没有变化;2.有一些提高;3.有较大提高;4.有很大提高;5.有非常大的提高。自评结果显示80%学员认为经过培训,自身的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10%学员认为经过培训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有5%学员认为有一些提高,还有5%的学员认为变化不大,由此可见,设计的朋辈心理辅导十二次课程是有效的,课程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绝大多数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培训后辅导能力和技巧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互评及访谈结果。参加培训的30名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的互评环节,绝大部分给予了对方较高的评价,在课程分享环节,组员们纷纷谈了参加朋辈心理辅导课而得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集中在增强了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会主动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并关注周边同学的心理健康,提升了心理辅导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等。
在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随机抽取了12名同学参加访谈,参加访谈的同学均表示朋辈心理辅导课程对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辅导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课程的设置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的时间设置等。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后的实际工作成效。参加本次培训后的30名学员,其中28名分布到各院成长辅导室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承担院里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培训后的一年中,这支队伍共接待了300余名学生前来辅导,协助老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六起,提供心理异常信息十余条,真正成为了专业心理老师的左膀右臂,为维护校园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设计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课程还处在摸索阶段,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效果的评价等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实效。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补充,是傳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丰富载体,是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因为朋辈心理辅导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要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对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加强引导和培训工作,让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