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工商业发展回眸 弘扬创新精神研究

2018-01-17宋爱华

价值工程 2017年31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发展

宋爱华

摘要:常州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通过回顾改革开放后常州工商业发展的历程,说明常州经济发展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从中得出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常州工商业;创新发展;创新精神

0引言

常州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06年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晋裕布厂。1930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钩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建立了纺织染联营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创意义。常州人以敢为天下先、实干善创精神创造了深厚的百年工商底蕴,载于史册,享誉华夏大地。

1改革开放初期。常州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常州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高钩记五金修配作坊。1984年,常州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中国常利企业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常州第一家私营企业常州高氏企业有限公司成立。1988年,高钩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

常州在改革开放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八十年代初期,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的财政收入和人均产值均位列第一:在全国24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常州市劳动生产率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并且常州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其中10個大城市。1982年,常州市职工人均创造工业总产值也仅次于上海,排在第二位,常州职工人均创造财政收入高达1580元,在当时排第三位。1982年,常州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3年,常州市区累计上缴国家财政收入达7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拨款的8.2倍。

80年代,常州生产出了许多名优产品,诞生了许多品牌,如常州牌白酒、常州牌芝麻糖、红梅牌萝卜干、红梅牌照相机、白象牌梳篦、荷花牌灯芯绒、象船牌床上用品、星球牌收录机、金狮牌自行车、长江客车、长龄装载机、五菱柴油机、东风拖拉机等许多产品对常州人民和全国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老一辈人对这些产品和品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常州勇于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出“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八条龙”奇迹而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一举迈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企业学常柴”的口号应运而生,“实干善创”是“常柴精神”的核心,“常柴精神”是常州富有创新精神的体现。

2 20世纪90年代,传统苏南模式渐显颓势,常州转型创新乏力,发展缓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模式”起源于常州的武进县,然后逐步向无锡、苏州下属县区推进,然而自90年代起,以苏州以及下属县昆山为主的“新苏南模式”开始展现出她的活力。“苏州全盘外资模式”的新苏南模式,获得了巨额的外资,使得苏州下属县区以及整个苏州大市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出现了GDP井喷的现象。这种“新苏南模式”一度成为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发展模板,以至于大部分城市90%的政府工作全部落在了招商引资上面,全国一度产生畸形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GDP为主导的地方政绩考核开始受到质疑和关注,GDP井喷渐渐回归理性。

“全盘外资”初期,常州也想走苏州模式的道路,但是走了一些弯路,遭遇了一些挫折,常州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暗淡的时期。常州开始谨小慎微起来,不敢再跨大步前进,而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武进、无锡等“老苏南模式”又因为产业结构低下,产权归属不明确,企业转制缓慢,突破创新乏力,所以发展没有多大的起色,错过了上世纪后10年发展的黄金期。

常州人痛定思痛,常州的出路在哪里?

3进入21世纪,常州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十五”期间,常州的产业转型慢了半拍,发展速度与苏州、无锡形成落差,从官方到民间在承受“被边缘化”压力的同时,也在寻求方向运筹突破。进入“十一五”,“常州未来,其命惟新”成为共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创者常州人盛宣怀、著名实业家刘国钩留给常州人的不是殷实的工业基础,而是自主创新勇于创业的伟大精神遗产。常州只有搞科技创新,大力提倡市民积极创新创业,打造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常州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翻。通过几年的努力,常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走出了自身的经济特色,也就是“民营创新模式”。

进入“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常州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一核两区多园”区域创新格局,推出“十百千”工程。自2013年以后,常州提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系统、智能数控和机器人、新光源、通用航空、碳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新医药等十大产业链,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从整体来看,十大产业链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3%,其中碳材料、汽车、航空等产业链的发展速度比较突出。

2015年,常州经济社会运行目前整体平稳,稳中有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3.2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16.2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10.5%。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新格局转变,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48.2:49,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累计112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7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4%。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改造力度,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endprint

常州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后成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当然也要看到,常州下辖的金坛、溧阳经济仍较薄弱,相比较于苏州、无锡下辖的县域经济有较大的差距。2015年江苏56个县域GDP排行榜上,苏州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表现出色,前十席占据了五席,无锡的江阴紧跟昆山排名第2,宜兴排名第8,而常州除武进排名第5外,溧阳排名第20,金坛排名第29,影Ⅱ向到常州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排名,特别是拉大了与苏州、无锡的差距。

4“十三五”关键时期,继续弘扬创新精神,谱写常州发展新篇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国际发展环境依然扑朔迷离。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不断取得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发达经济体发展分化,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国际经济将呈低速增长态势。我国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十三五”时期,稳增长仍是重要任务,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同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常州市必须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开放开发格局的变化,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我市形成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抓好切入点、突破口,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全面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2016年,常州市实现地區生产总值5773.9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7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2682.3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10.1%。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常州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在运行态势、结构调整、质量效益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5结束语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应有百折不挠、锲而不合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瞄准方向,锁定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大胆突破,继续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技研究、模式创新、产业优化调整、管理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创新成为常州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发展常州县域经济,夯实常州长远发展后劲,整体提升常州经济实力,不断谱写常州发展新篇,顺利实现常州“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好愿景。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创新发展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