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霾靠“吹”?别闹了
2018-01-17孔昊
孔昊
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当年浪漫的发明英雄失去了用武之地。
最近,有一项名为“煽除雾霾方案”的专利申请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项脑洞大开的专利申请居然被列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系统显示正在“等待实审请求”。
这项专利的申请人杜先生以北京市为例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有1500万人参加为煽除雾霾而进行的造风运动,并在相同的时间内朝相同的方向煽动除霾扇,可建立起强大的风压,在1小时内至少可将10800亿立方米带有雾霾颗粒的空气定向推移1米,等同于把40米高、20公里长、20公里宽的地面低层空气定向推移了68公里。而北京市8城区的面积也只有396平方公里(相当于20公里长、20公里宽),这种风力足够将首都刚刚形成的轻度雾霾移出北京城,并避免重度雾霾发生。
按照其权利要求书的说法,如果遇到雾霾天气,可通过电视、广播或短信等通讯手段,组织雾霾区全民参加煽除雾霾的行动,参加人数越多,雾霾消除得越快。
这项专利申请有方法、有步骤,还有数据测算,申请人无疑试图想让自己的方案看起来更靠谱。但是申请人却忽视了或是有意避开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问题:如何动员1500万人同时采取某个特定的行动?即便可以实施,需要付出多少經济和社会代价?这也是许多拍脑袋发明的通病——为了抓住自己脑海中的某个灵感,削足适履地拼凑方案,完全不考虑发明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用性。
当下不乏形形色色的“发明家”,其动机无从揣测,但他们的共同特征却极易识别:比如身处体制之外、通常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常年痴迷于发明创造等等。人们往往称其“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不无调侃意味。
公正地说,这些人的执着、对创造的渴求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这些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英美国家,他们甚至会被尊称为发明英雄(heroic genius inventor),大名鼎鼎的爱迪生、惠特尼等等都是这些英雄中的一员。他们的创造欲望结合了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早期简单技术,使得他们在家中就有可能独立完成某项发明。比如,亨利·福特于1896年在自己破旧的公寓中造出第一辆四轮汽车,它装有4只自行车轮子、凭借链条传动、没有刹车、只能进不能退。尽管简陋,却为一个延续至今的汽车帝国打下了基础。
但是,100多年后的今天,发明活动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控的范围,比如软件开发,起初的灵感或构思往往是创造力的爆发点,可对于当前动辄几十万行代码的软件来说,要求一个人从头到尾写下来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在这里,从灵感到最终的产品之间还隔着一条鸿沟,这条鸿沟需要同行合作与开发经费去填补。总之,今天仍然想复制100多年前发明英雄的辉煌,这种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最后,顺便说一句,专利申请在经历公布阶段后,会进入实质性审查,就是对申请人的发明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毫无疑问,“煽除雾霾方案”至少在实用性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