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点击:《深州风土记》及其纂修者吴汝纶
2018-01-17郑秀君许素鹏
郑秀君 许素鹏
衡水市档案馆保存着一部珍贵的方志古籍——《深州风土记》。这部古籍,为蓝布匣面包装,匣内是八册线装本,每册封面均刻有“歙朱颖署检”。第一册,在第二页正面,刻有大字号“深州风土记”五个字,反面刻有“光绪廿有六年冬十一月文瑞书院栞”。光绪廿有六年,即1900年,可见该部书刊刻至今已有117年历史了。
方志,“方”即地方,“志”就是“记”。方志,就是关于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科技、人物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资料性著述,素有“博物之书”“地方百科全书”之称,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章实斋称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民国文史学家瞿宣颖《方志考稿》序中讲方志有益于研史的六大功用——“社会制度之委屈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一也;前代人物不登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二也;逸闻轶事散见在集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三也;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宜,可以窥见经济状况之变迁,四也;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五也;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事互证,六也”。这六大功用,在《深州风土记》可以集中体现。
《深州风土记》是清代深州的地方志、深州的全史。当时的深州,相当于今天的深州市以及武强、饶阳、安平三县。这部书,被称为清【同治】《深州风土记》,从开始修纂到刊刻成功,费时将近30年。该书共三十九万字,分为二十二篇,依次为:历代疆域、河渠、赋役、学校、历代兵事、历代官制、职官、名宦、艺文、古迹、金石、人谱、荐绅、名臣、文学、武节、吏绩、孝义、流寓、列女、物产、叙录。该志相较其他志书,比较重视人物,分类细,记载详,篇幅几乎占了全志一半;结构上,门目清楚并且有独到之处;内容上,考证详博,字字有本;语言上,逻辑严密,辞藻文雅。瞿宣颖高度评价《深州风土记》,认为它富有才情,“物产”一篇,论农商状况、士女风俗,有《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的风格,而且“近代方志寂寂少佳構”,而《深州风土记》为后世修志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模式,堪称清代方志中的佳作。
《深州风土记》由清同治四年进士、晚期桐城派代表人物、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吴汝纶纂修。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今属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清史稿·吴汝纶传》)。1864年中举,1865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与黎庶昌、薛福成、张裕钊师事曾国藩,被誉为“曾门四大弟子之首”,“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曾先后出任深州、冀州知州、保定莲池书院院长。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几个皇帝都非常重视各级志书的修纂,各地督抚以及一些著名学者也积极参与。所以清代志书不仅数量大,质量也比较高。我国现存8500多种地方志中,清代就占了5000多种。同治十年(1871年),吴汝纶就任深州知州,正值直隶总督李鸿章修《畿辅通志》,令各州县修志备览。吴汝纶奉檄修州志,他亲自拟定了《采访志书条例十六则》,包括应采书目,采本境名贤著述,采传状碑志诗书,采石碑刻,采旧志,采邻境志书,考村庄道路,采河道迁徙,采民间习俗,采物产货值,采族姓迁流所自,考核舆图、采方言、采人物、采旧事、采古迹等。这“十六则”,对今天的志书编纂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他还强调编写地方志要坚持“详独略同”原则,要写出地方特色,“今宜择他处所无而此独有,他处不如此处之佳作者,始行详载。如深州之桃,饶阳之绣之类,其土产所生,应查明某物最多,某物最少。又宜记耕种、禾稼之工,以考民力之勤情;记载植树木之法,以考物产之兴耗。”并且要“一洗敝国方志陈陈相因之故习”,立足调查基础;在《深州风土记》的结构上,吴汝纶首创了“人谱”一门,细细梳理了深州境内各大家族的谱系脉络,例如安平崔氏家族,该书将其自西汉至五代一千多年的繁衍、分支进行了详细记载,为后世考证汉唐门阀士族的兴衰提供了非常系统的、宝贵历史资料。吴汝纶还特别重视搜集金石碑刻等原始资料的全面性,对刻石“即村民琐事,土音俚语,既行刻石,亦必有事可考。今无论何项碑刻,但金石上一字,均应广为搜求,大者摹拓,小者抄录”。这些原始碑刻资料,价值颇高,被后人称道,“所录明洪武学校格式碑,足证明代地方教育制度,且补《明史·选举志》之疏阔,至为可珍”。他还特别重视地方风土人情的采录,“旧志多采摭史书,略论风俗,寥寥数语,既嫌简少,且史氏所言,多一方大概,不仅为一州一县而言,此不切之陈言也”。而且冠婚丧祭、日用饮食、土地庙祭神、赛会等”“虽俚鄙不经,究系俗尚所系,皆应胪列志书”。他还极为重视地方志舆图的绘制,强调亲自勘查绘制,批评“历来志书舆图极鲜精本、而图独疏简”,“舆图之学最重目验,足迹未经,据载籍而摹绘之,其合于旧说而背于今地者多矣”。他还力主调查河道的变迁,并将考察结果载入志书。吴汝纶还强调州县志书应该详载村庄,对每一个村庄的人口、土地、四至八到的官道、小道皆应详录。总之,吴汝纶科学、严谨、务实、求全的治学态度和桐城才子的文学才情在《深州风土记》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部书对研究深州地域文化和吴汝纶的写作风格有一定价值。
1873年,吴汝纶因丁忧去官,志未完稿。他在家乡时,受到州绅敦请,深州负责修志的官吏拿着文稿远赴桐城让他审定,十年后,吴汝纶先后到天津、冀州和保定,修志工作也断断续续,吴汝纶在为官之暇纂成志稿,但未能及时刊刻。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江苏吴县人朱璋达来知深州,求得吴志稿本,召集州绅谋求付梓,当时吴汝纶正任莲池书院院长,于是集资置局,采取辑缀近年事迹,请吴汝纶整齐削定。1900年,吴汝纶从保定莲池书院到深州躲避八国联军之乱,在深州盈亿义仓住了几个月,在这里终于最后完成《深州风土记》的通纂,并于当年在深州文瑞书院刊刻。
据《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统计,《深州风土记》光绪二十六年文瑞书院刻本存世较广,在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市图书馆、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博物馆、衡水市档案馆、河北省地理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保定市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浙江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全国各地88家图书馆、档案馆有存。另外,河北省方志办存有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杭州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等3家存有清宣统年间石印本。
吴汝纶一生“以振兴教育为己任”,主张“以文立教”,革新教育,救亡图存。知深州、冀州期间,大力兴办书院,将被豪民侵占的书院、学堂的田地彻底清查夺回,曾“遍查境内庙产,为豪巨寺僧所狼据者,尽没入书院”,保证了教育经费。他还经常出入书院,亲自讲授,发现并悉心培养人才,被百姓尊为“大师”。更为可贵的是,吴汝纶参与过洋务运动,思想进步,“力戒科举空疏之陋”,积极探求西学、求实致用,主张“学问与事业合而为一,启发民智以自立自强”。他更将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的“清真雅正”文风注入深、冀文坛,强调文章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词句精练,记叙扼要,平易清新。“张(张裕钊)、吴(吴汝纶)立教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为深州、冀州培养了大量人才,使“深、冀两州文教事业成绩卓著,誉满京华”。其开明、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对近代深州、冀州以至当今的衡水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吴汝纶知冀州期间,向直隶总督李鸿章力陈兴修水利对发展冀州农业的意义,争取了巨款,用3年时间疏浚扩挖一条30公里长的排水渠,“将冀衡洼地”的积水引入滏阳河,新开良田40余万亩,夏秋时节,滏阳河上、下游的货船可以直抵冀州,繁荣了冀州经济。这条渠被老百姓尊称为“吴公渠”。吴汝纶执政深州、冀州十余年,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吴汝纶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易说》《写定尚书》《尚书故》《夏小正私笺》《深州风土记》《吴挚甫文集》《吴挚甫尺牍》《吴挚甫先生函稿》《桐城吴先生日记》《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全书》《桐城吴先生遗书》等。
(作者单位:衡水市档案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