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地下水超采区的救赎
2018-01-17王元元梁宝荧
王元元+梁宝荧
水资源费改税将成为沧州抑制地下水超采的一把“利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沧州人,沧州市供水排水集团副总经理李冬至今仍记得小时候见到的场景,打井人只需往地下挖上20米左右就能见到一汪汪的清水。但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情况便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井越挖越深,水越来越少”。
李冬的记忆并无差错。过去几十年里,这座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因濒临渤海而得名的古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超采也愈加严重。根据河北省2017年11月公布的数据,沧州目前已是河北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2016年7月1日,酝酿已久的水资源费改税试点首先在河北正式落地实施,沧州的地下水因而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时机。
“对沧州来说,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推行恰逢其时,为治理地下水超采难题、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设计。”李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沧州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吴洪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一年多的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沧州各行各业的节水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一些高耗水企业加大了节水投入,单位用水量明显降低。
帮200多万人缴税
早在2016年3月底,沧州便已开始了水资源费改税的前期准备工作。
“水资源费改税毕竟是个新事物,我们必须提前理清一些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不然会影响到它的顺利落地。”沧州市地税局总经济师郭彤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这之后的三个月里,沧州市地税局、水务局、财政局联合组织召开了多场汇集了主管部门、供水集团、用水企业的座谈会。
李冬几乎每场都参与。他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内部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纳税主体及收税主体。简单来说,就是谁来缴税以及向谁缴税的问题。
按照中国现行的税制,一个新税种的开征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纳税主体,这也是推行水资源费改税需要跨过的第一道坎。
比照其他税种的征收情况,水资源税的纳税主体理应是水资源使用者,可以笼统地归为个人和企业两大类。
“原本就在水务部门管理范围内的企业用户作为纳税主体并无问题,但将普通居民作为纳税主体不太现实,因为沧州全市范围内的用水居民基数太大,单我们服务的居民就有200多万。如果把每户都作为一个纳税主体,肯定会增加水资源税的征收难度。”李冬说。
郭彤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经过多次讨论后,包括地税局在内的主管部门与区域内的所有供水公司达成共识:将供水公司供水范围内的个人和企业用户“打包”成一个纳税主体。
换言之,无论是李冬所在的供水排水集团还是各县的自来水公司,其覆盖的所有个人和企业用户都不需要作为一个单独的纳税主体向地税部门缴纳水资源税,而是由供水公司作为纳税主体统一缴纳。
不过,纳税主体的确定只能算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更为实际的缴税问题。
以沧州市供水排水集团为例,其供水范围包括沧州市区、渤海新区以及其他五个县(市)。按照通行的属地缴纳原则,它应根据地域划分将水资源税至少交给7个供水服务区所属的地税部门。
“这样无疑会降低水资源税的收缴效率,不利于水资源税的征收管理,更加大了企业的水资源费缴纳难度。”李冬说。
解决方法是,地税部门同意将收税主体集中为一个,不再分散缴纳。
专查税额零申报的企业
由于前期的精心筹备,沧州的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在2016年7月1日如期拉开大幕。一个月后,首笔金额为18726.4元的水资源税完税凭证便在沧州下属的河间市地税局办税服务厅开出。
与之同步进行的还有用水数据的移交工作。在水資源费征收时期,企业的用水数据都是由水务部门采集、汇总;而到了水资源税阶段,这部分原始数据须交给地税部门作为征税依据。
“为保证移交数据的真实,每个企业的用水数据都需水务、税务以及当事企业三方签字确认才有效。”吴洪涛告诉本刊记者,沧州市各级水务部门用了五个月时间,直到2016年底才将数据基本移交完毕。
但随着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推进,关于用水数据的问题还是逐渐暴露出来了,其中最令税务部门头疼的是:一些企业存有侥幸心理,故意瞒报实际用水量,以少交或者不交水资源税。
沧州市南皮县一家企业向当地地税部门申报的应缴水资源税额为零,但经过水务、税务部门的联合调查发现,其实际取用水量为43立方米,应缴纳水资源税120.4元。
“用水量是水资源税征收的基础,它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成败。”郭彤彬对本刊记者说,为最大程度避免出现上述类似事件,沧州地税部门特别针对水资源税列出了五个风险指标,包括税额零申报、实际取用水量与申报水量存在差异、纳税人办证未及时进行税源登记等。
地税部门一旦通过内部系统发现某个企业符合上述五个风险指标中的任何一个,便会联合水务部门核查其实际用水量是否与上报用水量相符,对两者不符的企业作出处罚。
在此基础上,沧州市还根据是否办理取水许可证、有无取水量、是否正常缴费等多项标准,将全市范围内的水资源税纳税主体依照风险由低到高的顺序划为A、B、C、D、E五个等级,分别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企业的风险等级越高,我们给予的‘关注就越多,对于其上报数据的核查也就越严格,越容易发现问题。”郭彤彬说,事实证明,这一风险管理模式对保障沧州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多来,沧州市地税部门共据此提取水资源税申报疑点数据1692条,经过风险应对核查确定7户纳税人43条不实申报信息,追缴税款227万元。
用水数据远程上传
即便如此,郭彤彬仍觉得不够,“这还只是針对已上报用水数据采取的核查措施,我们更希望能从源头上解决水资源费改税试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用水数据掺假问题。”
多番论证后,沧州市地税局和水务局最终找到了一个捷径:将纳税户现有的普通水表升级改造为具备远程传送功能的智能水表,这样便可实现用水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上传,管理部门也能通过后台随时查看纳税户的用水信息。
在点对点的突破后,沧州还由此建立了用水量远程计量监控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实现了用水量的精准计量,还减少了水务部门人工抄表的工作量,节约了成本,保证了水资源税纳税申报的及时准确。”吴洪涛说。
当然,考虑到成本投入的问题,沧州也并非“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纳税户都必须升级水表,而是有所选择。
比如农业领域,沧州给出的标准是“万人千吨”,即日供水规模在一千立方米以上或者供水对象在一万人以上的农村生活集中供水工程才需升级水表,低于该标准的则仍可使用已有的老式水表。
沧州市财政局副调研员周儒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过去一年多,沧州市政府已划拨6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水表的改造及其背后远程计量监控系统的建设。
“如今,沧州60%的水资源纳税户不再需要人工抄表,实现了用水量的远程监控,全市有6个县完成了水表的智能化改造。”沧州市地税局税政一科科长盛佳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一工作目前仍在推进中,“沧州的目标是实现全域覆盖。”
而在这一过程中,吴洪涛也发现了另外一个亟待处理的问题,非法取水,“比如有些企业原本有四口自备井,但在向我们或者税务部门申报时只报一口井;还有一些企业没按程序申办取水许可证,就擅自取水。”
“非法取水无法纳入水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也就不能达到水资源费改税的目的。”郭彤彬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沧州各级地税、水务部门从2016年10月便展开了联合执法行动,两个月内便查获了几百家非法取水企业。
对已查获的非法取水企业,沧州市管理部门强制关闭了其中160多家企业的自备井,剩余的则要求其限期整改,必须向水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获批后方可再次取水。
三分之一企业开始节水
让吴洪涛备感欣慰的是,尽管没有前车之鉴,但沧州的水资源费改税试点运行一年多来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尤其是在转变企业用水观念、提高企业节水意识方面。
“水资源费改税其实是利用税收形成了一个倒逼机制,让一些高耗水的企业感受到用水成本增加的痛感,进而痛定思痛,增加节水措施,转变发展方式。”郭彤彬说。
比如沧州境内的一家知名药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税负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建立了用水节水制度,并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还号召全体员工参与节水,2017年该企业共节约用水1.82万立方米,较之前减少了26.65%。
中石油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通过用水指标控制、生活区管网改造等措施,把用水量降低了10%?15%;河北信达铝业有限公司和沧州瑞兴公司则引进了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前者将月均用水量由2300立方米压缩到了500立方米,后者实现了年节水50万吨。
“此外,一些企业也积极主动地放弃使用地下水,改用地表水。仅2017年,沧州全市范围内就关停了796口自备井。”吴洪涛说。
如渤海新区的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原有9口自备井,水资源税开征后主动提出申请关停了4口备用井,改用沧州引大入港的地表水;青县的小洋人生物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也承诺将在近期关停所有自备井,改用南水北调的长江水,预计每年将减少开采50万立方米地下水。
沧州市地税局局长杨聚好在接受沧州当地媒体采访时称,据不完全统计,沧州1000多家水资源纳税企业中已有300多家企业采取了节水措施,每年可节约用水652万立方米。
当然,水资源费改税的推行除促进节水外,也给各地带来了一笔不小的税收收入。沧州市地税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沧州水资源税入库税款8584万元,较2015年水资源费增长了68.3%。
“截至2017年11月底,沧州全市纳入征管的水资源税纳税人已从2016年7月的514户增加到了1194户,同比增长了132%,申报入库率达到100%。”盛佳欣告诉本刊记者。
吴洪涛直言,随着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深入推进,其在抑制沧州地下水超采、优化沧州用水结构上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