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典型“中国式游客”
2018-01-17
随着中国出境游的日益繁荣,也不免出现了一些“中国式旅游”的怪现象,某些“典型”中国游客的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
现象:随时随地必须吃中餐
几年前的夏天,我在广西到越南的火车上遇到一个中国大哥,他一边抱怨越南米粉没法吃,一边把成箱的国产方便面搬进车厢。在缅甸的蒲甘,我还碰到过一个带着电饭锅旅行的中国姑娘。
当时,我自己的表现也没好到哪去,在新西兰旅行两周,每隔两天就要溜进当地的中餐馆,花100多元人民币点一盘不伦不类的醋溜土豆丝,或者“日本版”的麻婆豆腐,治愈思乡之情。
后来,我的旅行从最初的十几天慢慢变成一个月,再到两个月,旅行的国家也从巴黎、马德里、东京这类时髦的国际都市转移到约旦的佩特拉、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伊朗的大不里士这类相对小众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要吃上一顿中餐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我面临两个选择——饿死,或者暂时忘掉自己有个中国胃。我当然是选择后者。
在伊朗旅行时,气温高达35℃,为了遵守当地法律,每天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已经是一种折磨,没想到胃口也受到了极大考验。伊朗地处沙漠,基本不出产什么绿色蔬菜。起初我吃烤肉还吃得兴致盎然,但很快就失去了胃口,开始分外怀念扁豆、花椰菜、菠菜,甚至是我一直都不喜欢的空心菜。
如果每天被饮食搞得心烦意乱,自然无法享受旅行的过程。于是,我放弃烤肉,转而寻找和尝试一些类似绿色蔬菜的菜肴。比如,我一直不喜欢茄子,认为它寡淡无味,但当我放下成见,试吃了用伊朗本地特色香料炖出来的茄子,居然出乎意料地美味。这种融合了波斯风格的炖茄子,虽然和中餐的做法相差甚远,但味道丝毫不差,而且还拯救了我因为吃肉吃太多而上火的肠胃。
建议:抱着开放的心态,带着好奇心去尝试各种当地特色菜,也许多尝试几次,你的“中国胃”就缴械投降了。
现象:旅行目的地去了和没去一样
很多中国游客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外出旅行,真正做到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或者就是买买买,虽然人确实到了目的地,但每天具体看的都是些什么完全不晓得,倒是这座城市有几家商店、哪家折扣力度最大、怎么买最划算,如数家珍。
我的第一次柬埔寨之旅,每天就是跟在旅伴后面做“跟屁虫”,然后掏我该掏的那份钱。在暹粒的四天,我们雇了tuk tuk司机,转遍了吴哥窟的每个角落,旅伴试图和我探讨一下苏耶跋摩二世王朝的历史,但我一脸迷茫。旅行归来,收获了一堆自拍照,我对吴哥仍旧一无所知。
几年后,从斯里兰卡飞到印度的孟买,开始43天的印度之旅。从最初的惶惶不安,到最后的恋恋不舍,我被印度的文化、宗教和社会深深震撼,一回家就赶紧找来几本相关的书看。
2017年的伊朗之旅也是如此。我提前查阅了一些关于伊朗国民性格的书和电影,出发前读完了500多页、讲述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坠落天堂》,又看了一个伊朗裔美国女记者的游记《伊朗,既不东方也不西方》,并大致扫完了著名导演阿巴斯和贾法所有的电影。我相信,这样才能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旅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找到了新的爱好,舍弃了景点自拍照,玩得更加深入和自如。我再也不是那个只能跟在别人身后“跟屁虫”了。
建议:出发前后多做功课,书籍、电影、音乐,总有一种会丰富你对目的地的认知
现象:穿着打扮暴露自己是一名游客
之前在某网站看过一篇点击率非常高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欧洲各国被骗、被抢、被坑、被偷的“血泪史”,结尾还总结了各类经验教训。文章引發了大量读者的共鸣,纷纷留言:“原来你也遭遇过啊!”“我还以为就我这么倒霉呢。”还有的读者表示:“欧洲太可怕了!”“正在犹豫是不是要改目的地!”“幸好去之前看了你的文章!”
我看完文章,陷入了沉思:难道我去过好几次的,是一个假欧洲?一个常住爱尔兰都柏林的朋友却一语道破“天机”:在欧洲,你不背那些带有大LOGO的名牌包,穿着打扮不处处都摆明是个游客,人家根本就懒得抢你!
我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我的欧洲之行如此平静。真的,别再穿得那么像个游客了——换下冲锋衣和腰包吧,把带有奢侈品牌大LOGO的衣服留在国内吧。在局势时有动荡的欧洲,这两种装束简直是在向大街上那些不法分子喊话:来抢我啊!我是中国游客!我有钱!
旅行中,个人形象很重要,舒适性也很重要。但并非一身名牌才算时髦,也不是只有“户外风”才叫舒适,你又不是要徒步ABC大环线20天,搞那么大阵仗干嘛?
对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穿着打扮和本地人无异,才是最好的“保护色”,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抓一件皱皱巴巴的衣服就出门,尤其是女性,穿着整洁、得体、悦目,会让自己更加自信,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好心情。
到达一个目的地之前,我会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到达之后,再观察一下本地人的穿衣风格,然后在自己惯常穿衣风格的基础上融进本地时尚。
比如,在南法看薰衣草,自然轻盈的白色和浪漫的紫色最配,穿一条白色露背裙,站在薰衣草中,感觉十分浪漫,还很契合南法的夏日风情。
印度是一个看上去无序混乱又光怪陆离的国家,鲜艳的色彩在这里显得异常和谐。人们总是利用撞色、撞色、再撞色来挑战初来乍到的游客的神经。“如果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于是,我先在路边买了一堆印度风的手链,又去商店搞了一条高开衩的印度风的裙子,下面配牛仔裤,就这样自信满满地走完了长达43天的旅程。
伊朗最考验穿搭功力。这个国家对于着装有严格要求,女性必须用头巾包头,但好在颜色可以随心搭配。我在德黑兰大巴扎淘到一条深蓝色围巾,带橙色流苏,有几分嬉皮的感觉,于是就用这条围巾作为搭配的主打,走在路上,好几次被本地姑娘拦下,问我这么特别的围巾是在哪儿买的,让我颇为得意。
我们外出旅行,不仅是为了走更远的路、看更好的风景、体验更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更是要为自己留下最美丽的回忆。穿得像本地人一样,尽量融入目的地的日常,看到的世界才更真实,而不会因为一些本可避免的意外事故加深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偏见。
现象:学了多年外语还是无法开口交流
走进商店,想买的东西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进了饭馆,想点个啤酒配烤猪颈肉,只能画一头小猪给服务生看;入住旅馆,对前台说完“hello”便陷入尴尬的沉默……因为语言障碍,我第一次踏出国门就遭遇了不少这类囧事。
“学了多年英语却全都还给老师”的挫败感深深刺痛了我。回国后,我认真想了想:旅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和本地人交流,而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重学英语迫在眉睫。
于是我持之以恒地用了各种方式学习英语。我的性格本就比较外向,很快,在路上我就可以用流利的英语和旅馆老板聊天、和路边小贩讨价还价,还可以和本地人深入探讨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
后来,因为计划去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我又开始积极学习西班牙语。2017年去西班牙旅行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熟练地问路、点菜、买酒了,如果对方放慢语速的话,基本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
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可以让旅行更加深入,体验更加独特,这也是旅行激励我去做的最有毅力也最令我骄傲的一件事。
建议:用心学习,大胆开口。每个人旅行的需求不同,需要掌握的语言和程度也不同,如果选择自助游,至少要学会当地一些最基本的日常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