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轮”冒险完成新中国首次撤侨
2018-01-17侯涛
侯涛
近期热映的电影《红海行动》,故事背景是发生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方撤离海外人员的效率,已经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新中国历史上,曾实施过多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行动,其中以“光华轮”帮助印尼华侨撤离最有名。
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
1955年,中国和印尼签订《中国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该条约规定,同时具有中国国籍和印尼国籍的人应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其中一种国籍。
然而,西方国家利用华侨问题大肆渲染“红色政权”威胁,宣称华侨是红色中国输出革命的载体,大多数华侨被排除在入籍大门之外。20世纪50年代,印尼政府实行了“印尼化”政策,掀起排华浪潮。1959年11月,印尼颁布“总统10号令”,规定外侨不得在县和县以下地区从事零售业。这项法令对华侨影响极大。当时印尼外侨大多数是华侨,约250万人,不少人在乡间做小生意。此举造成50余万名华侨流离失所。中国向印尼发出照会表示抗议,并决定迅速派船接运印尼自愿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行动开始了。
海军着便衣执行保护任务
1960年1月23日,印尼颁布外侨离境的相关法令,规定外侨离境時,每人只准带3套新衣,连同旧的不超过10套;鞋子4双,包括拖鞋。所带物品必须在14天前呈送查验。冰箱、打字机、钢琴等11种物品不准带出。
因为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连一艘自营远洋商船也没有,第一次撤侨行动最初只能通过租用香港、东南亚和苏联的船只开展。1960年2月29日,新中国首次租派的接侨商船满载着在印尼遭受迫害的2000多名华侨回到中国。然而撤侨过程并不顺利,比如遭到地方政府武装扣押,受到武力威胁等。由于租用外轮条件苛刻且费用高昂,中国政府决定组建自己的远洋船队。在国内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批准拨款26.5万英镑(当时约合90万元人民币),辗转向希腊购买“玛丽安娜”号商船,后改名“光华轮”,意为“光我中华”,用于印尼撤侨。
1961年4月28日,“光华轮”从广州黄埔港出发。作为第一条挂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舶,“光华轮”的首航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中央作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方针,为避免国民党军舰扰袭,“光华轮”携带了轻机枪等自卫武器,还有一批海军战士着便衣作为船员执行保护任务。此外,南海舰队也对“光华轮”采取护航保护,海军军舰在“光华轮”途经区域活动待命。先后十余次到印尼接运华侨
“光华轮”经过6天航行,于5月3日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然而,到达雅加达之后,情况异常紧张,港口上部署着荷枪实弹的印尼军警,码头两侧的树林中还隐藏着机枪和大炮对准“光华轮”。但这阻挡不了华侨的爱国热情。据“光华轮”政委袁业盛回忆,一些住得很远的华侨开着汽车来看中国轮船与五星红旗。到达码头后,他们有的向五星红旗敬礼、有的作揖。
5月17日,“光华轮”将第一批归侨安全运抵黄埔港,顺利完成了任务。此后,“光华轮”先后13次到印尼接运华侨。中国政府共接回6万余人,并在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地扩建和新建国营华侨农场,集中大量安置归侨,回国的华侨学生和具有培养条件的社会青年,分送各学校学习。一些年老无亲人依靠的归侨安置在归国华侨养老院。
“光华轮”营运了15年,除到印尼接侨外,还到印度接侨3次,运送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参加在国外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运送我国援外技术人员到北也门等,完成了援外、外贸等各项运输任务。陈毅、叶剑英、邓子恢等人都上过“光华轮”视察工作,陈毅还特意为其填词一首《满江红·参观光华海轮》:“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喜欢,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