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实施良肢摆放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1-17陈梅
陈梅
济南市中心医院保健专业二科,山东济南 250013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裂或堵塞而致使大脑血流受阻,继而引发脑组织损害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后,患者大脑神经功能受到创伤,而肢体运动均需依靠神经元的调控,故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1]。偏瘫在脑卒中并发症中极常见,发病率达70%~80%,由于临床早期易忽视患者良肢的摆放,故易引发肢体痉挛、足内翻、髋关节外旋等并发症,阻碍肢体功能恢复[2]。为探究良肢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该院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08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经脑CT、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病程<1年,均是首次发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皮肤病、内分泌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疾病及精神异常、肢体残缺、其他疾病所致功能障碍等患者。按护理方案不同分2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8∶26,年龄 54~76 岁,平均(60.14±5.21)岁,脑出血 34 例,脑梗死20例;对照组54例,男女比例31∶23,年龄56~74岁,平均(61.21±4.26)岁,脑出血29例,脑梗死 25例;对比组间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后,护士指导患者卧床期关节被动锻炼、坐起训练、床上运动等,在离床期指导平衡、站立、坐位、步行等练习,康复医师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生活能力,30 min/次,1次/d。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实施良肢摆放,具体如下:①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部自然放于枕上,颈椎微侧于患侧,躯干与床面垂直;健侧肢体向下,软枕垫于躯体前后,保持侧卧,患侧上肢前伸,抬高肩胛骨,肩关节屈曲至90°,枕头放于胸前与肩、肘关节保持抱物状;微屈腕关节,手指展开;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放于枕头,软枕垫于足部;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曲。②患侧卧位。头稍高于胸部,屈曲上颈段,后旋躯干,后背侧放置枕头固定;患侧肢体向下,伸直患侧上肢,前伸肩胛骨,肩关节屈曲90°,手掌朝上,手指展开;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屈、跖屈踝关节;健侧上肢放于体侧,下肢膝、髋关节屈曲90°,保持迈步位,软枕垫于下方,跖屈踝关节;患侧关节适量施压。③仰卧位。头转患侧方,枕头高度调至舒适位置;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外旋或外展患侧肩关节,软枕垫于下方,手臂伸直,微屈或外展手指,拇指外展,毛巾握于手中,禁手指屈曲;下肢伸直,小枕置于两侧腘窝下方,膝关节微屈,足托放脚下。④床上坐位。大枕垫于身后,躯干保持直立,髋关节屈曲90°,两侧上肢置于移动桌,躯干禁后仰,枕头垫于前臂、肘关节下方。
表2 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n(%)]
1.3 判断标准
参照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两组运动功能,包括上、下肢,总分100分,<50分:患肢重度运动障碍,50~84 分:患肢运动障碍明显,85~95 分:患肢中度运动障碍,≥96分:患肢轻度运动障碍。参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生活能力,从如厕、穿衣、吃饭、洗漱、活动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分值高,则生活能力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 χ2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功能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见表1。
表1 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组间对比,aP<0.05。
组别Barthel指数 Fugl-Meyer观察组(n=54)对照组(n=54)t aP(72.09±15.84)a 54.63±16.37 5.632 6<0.05(78.25±18.32)a 55.47±17.81 6.551 7<0.05
2.2 相关并发症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3 讨论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基础实施良肢摆放,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比对照组优;观察组护理后发生肌痉挛9.26%、肩关节脱位5.56%、肩关节疼痛14.81%、关节挛缩24.07%、足下垂内翻9.26%、废用综合征5.56%均比对照组少;提示良肢摆放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减少肢体相关并发症,促进预后。综合分析原因如下:肌肉长期呈静止收缩状态,可导致其发生生理学、形态学、生化学的改变,阻止肌肉功能修复,而在拉长、伸展等低负荷的体位状态下,能防止肌肉功能障碍,故通过指导体位、动作的特殊摆放,能防止肌肉收缩,帮助恢复肌力、张力,预防关节挛缩,增强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3-4]。临床在设计良肢体位及摆放时,需要依照肢体功能恢复阶段展开,在发病初期,肢体多呈弛缓性瘫痪状态,此时患侧肌力、张力减弱,患者受自身压力作用,大部分肱骨头处于外侧关节囊表现出半脱位状,故肩关节稳定性降低,通过加强肩胛骨、肩关节良肢摆放,可稳定关节结构,防止脱位[5]。在脑卒中发病3周后,患者受损运动神经元开始修复,期间伴发痉挛,患侧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均表现出上肢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前旋、腕关节掌屈,而下肢发生外旋、足下垂或内翻等,影响患肢功能及生活能力。临床通过加强上肢肢体伸展位摆放,以解除屈肌痉挛,下肢重在屈曲位摆放,以减轻伸肌痉挛,并利用足托增强肌张力,纠正足下垂及内翻,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功能恢复。研究受多因素影响,未分析护理满意度,具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实施良肢摆放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减轻肢体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能力,且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1]白洁.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7):3-7.
[2]江静,戴伟.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6):19-20.
[3]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4):351-353,366.
[4]张艳红.早期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4):85-87.
[5]曹钏宏,常巧云,吴小花,等.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6):67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