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实施良肢摆放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1-17陈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良肢屈曲患侧

陈梅

济南市中心医院保健专业二科,山东济南 250013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裂或堵塞而致使大脑血流受阻,继而引发脑组织损害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后,患者大脑神经功能受到创伤,而肢体运动均需依靠神经元的调控,故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1]。偏瘫在脑卒中并发症中极常见,发病率达70%~80%,由于临床早期易忽视患者良肢的摆放,故易引发肢体痉挛、足内翻、髋关节外旋等并发症,阻碍肢体功能恢复[2]。为探究良肢摆放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该院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08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经脑CT、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病程<1年,均是首次发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皮肤病、内分泌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疾病及精神异常、肢体残缺、其他疾病所致功能障碍等患者。按护理方案不同分2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8∶26,年龄 54~76 岁,平均(60.14±5.21)岁,脑出血 34 例,脑梗死20例;对照组54例,男女比例31∶23,年龄56~74岁,平均(61.21±4.26)岁,脑出血29例,脑梗死 25例;对比组间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后,护士指导患者卧床期关节被动锻炼、坐起训练、床上运动等,在离床期指导平衡、站立、坐位、步行等练习,康复医师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生活能力,30 min/次,1次/d。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实施良肢摆放,具体如下:①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部自然放于枕上,颈椎微侧于患侧,躯干与床面垂直;健侧肢体向下,软枕垫于躯体前后,保持侧卧,患侧上肢前伸,抬高肩胛骨,肩关节屈曲至90°,枕头放于胸前与肩、肘关节保持抱物状;微屈腕关节,手指展开;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放于枕头,软枕垫于足部;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曲。②患侧卧位。头稍高于胸部,屈曲上颈段,后旋躯干,后背侧放置枕头固定;患侧肢体向下,伸直患侧上肢,前伸肩胛骨,肩关节屈曲90°,手掌朝上,手指展开;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屈、跖屈踝关节;健侧上肢放于体侧,下肢膝、髋关节屈曲90°,保持迈步位,软枕垫于下方,跖屈踝关节;患侧关节适量施压。③仰卧位。头转患侧方,枕头高度调至舒适位置;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外旋或外展患侧肩关节,软枕垫于下方,手臂伸直,微屈或外展手指,拇指外展,毛巾握于手中,禁手指屈曲;下肢伸直,小枕置于两侧腘窝下方,膝关节微屈,足托放脚下。④床上坐位。大枕垫于身后,躯干保持直立,髋关节屈曲90°,两侧上肢置于移动桌,躯干禁后仰,枕头垫于前臂、肘关节下方。

表2 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n(%)]

1.3 判断标准

参照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两组运动功能,包括上、下肢,总分100分,<50分:患肢重度运动障碍,50~84 分:患肢运动障碍明显,85~95 分:患肢中度运动障碍,≥96分:患肢轻度运动障碍。参照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生活能力,从如厕、穿衣、吃饭、洗漱、活动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分值高,则生活能力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 χ2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功能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见表1。

表1 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组间对比,aP<0.05。

组别Barthel指数 Fugl-Meyer观察组(n=54)对照组(n=54)t aP(72.09±15.84)a 54.63±16.37 5.632 6<0.05(78.25±18.32)a 55.47±17.81 6.551 7<0.05

2.2 相关并发症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3 讨论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基础实施良肢摆放,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比对照组优;观察组护理后发生肌痉挛9.26%、肩关节脱位5.56%、肩关节疼痛14.81%、关节挛缩24.07%、足下垂内翻9.26%、废用综合征5.56%均比对照组少;提示良肢摆放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减少肢体相关并发症,促进预后。综合分析原因如下:肌肉长期呈静止收缩状态,可导致其发生生理学、形态学、生化学的改变,阻止肌肉功能修复,而在拉长、伸展等低负荷的体位状态下,能防止肌肉功能障碍,故通过指导体位、动作的特殊摆放,能防止肌肉收缩,帮助恢复肌力、张力,预防关节挛缩,增强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3-4]。临床在设计良肢体位及摆放时,需要依照肢体功能恢复阶段展开,在发病初期,肢体多呈弛缓性瘫痪状态,此时患侧肌力、张力减弱,患者受自身压力作用,大部分肱骨头处于外侧关节囊表现出半脱位状,故肩关节稳定性降低,通过加强肩胛骨、肩关节良肢摆放,可稳定关节结构,防止脱位[5]。在脑卒中发病3周后,患者受损运动神经元开始修复,期间伴发痉挛,患侧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均表现出上肢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前旋、腕关节掌屈,而下肢发生外旋、足下垂或内翻等,影响患肢功能及生活能力。临床通过加强上肢肢体伸展位摆放,以解除屈肌痉挛,下肢重在屈曲位摆放,以减轻伸肌痉挛,并利用足托增强肌张力,纠正足下垂及内翻,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功能恢复。研究受多因素影响,未分析护理满意度,具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实施良肢摆放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减轻肢体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能力,且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1]白洁.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7):3-7.

[2]江静,戴伟.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6):19-20.

[3]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4):351-353,366.

[4]张艳红.早期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4):85-87.

[5]曹钏宏,常巧云,吴小花,等.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6):676-678.

猜你喜欢

良肢屈曲患侧
品管圈质量控制对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影响
更 正
压电薄膜连接器脱离屈曲研究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早期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加劲钢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屈曲模式分析
哈萨克族患者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