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缺血性卒中再发的临床研究
2018-01-17刘桂萍
刘桂萍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从而转入康复期,但是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可能再发缺血性脑卒中,加重病情,影响生命安全,所以做好康复期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治疗非常重要[1]。临床多用的预防手段主要为干扰性治疗血小板功能、血凝系统,该研究具体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该院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6例该院收治的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参与该次研究,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且已经接受过急性期治疗。随机平分后观察组38例患者中包括22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年龄平均为 (63.2±6.3)岁;对照组38例患者中包括2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年龄平均为(63.5±6.1)岁。全部患者参与该次研究前2个星期均停止使用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药物。2组基本资料中各项内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良好一致性,能够对比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预防治疗,服用尼莫地平1次/d,服用 120 mg/次;服用维生素 E 胶囊 1次/d,服用100 mg/次;服用脑复康1次/d,服用1.2 g/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每晚临睡前服用1次阿司匹林,服用100 mg/次。两组均接受半年的治疗,患者如果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立即进行复诊。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具体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脑梗死。复发标准:第一次脑梗死出现后经治疗临床症状完全痊愈,之后继续有新的体征出现,且通过头颅CT或者其他影像学扫描显示出现新病灶。
神经功能评价: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进行,包括意识程度、眼球运动、视野、面部肌力、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等11个项目,总得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价:在患者出院前利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量表中包含修饰、行走、如厕、转移、洗澡、进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10项内容,结果为百分制。自理能力分级:重度依赖≤40分,中度依赖为41~60分,轻度依赖为61~99分,无依赖为100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复发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15.79%,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n(%)]
2.2 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结果均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出院前神经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出院前神经功能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出院前观察组(n=38)对照组(n=38)22.59±2.80 22.62±2.27 8.94±1.13 15.04±1.82
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观察组出院前生活自理能力无依赖、轻微依赖患者均少于对照组,中度依赖、重度依赖患者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院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n(%)]
3 讨论
血栓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而调节因子前列环素以及血栓素A2的失衡又紧密联系血栓形成[2]。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对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释放形成有效抑制,同时能够对前列环素的生成形成影响,使得血小板聚集性得以减弱,是临床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用药[3]。统计数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在进入康复期后1年内的复发率超过30%[4],同时会出现无症状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2种病症是脑梗死出现的高危因素,同时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具体表现[5]。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对血小板聚集形成抑制,促使血液粘度下降,避免血栓形成,因此能够降低甚至预防复发脑梗死[6]。
该研究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结果发现治疗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为15.79%,较仅接受常规预防治疗的对照组复发率36.84%明显更低;另外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院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无依赖、轻微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患者所占比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效果明显,且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