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边缘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与创新★
2018-01-17张鸿
张 鸿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古村落,也称传统村落,不仅反映适地村落格局关系、传统建筑形态和居民生活方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明信息和精神内核,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是寻根问祖的文化源头,具有学术研究、艺术审美、远足游历、休闲度假等多重价值[1]。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发展,传统乡村聚落正逐渐走向凋零,特别是部分优秀古村落。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乡村营造从“山水”建设走向“乡愁”营造,给传统村落的新生带来曙光。
广东肇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但境内大部分传统文化村落转型中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观光旅游表面,没有切实梳理出适合的发展脉络和经济结构,甚至带来同质化、原生活摧毁、民间手工艺流失等诸多问题。在传统村落中,还有一部分是处于风景区边缘的村落,具有“景”“村”双重属性,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却长期零乱不堪、大煞风景,转型发展中如何适应当下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面临的一大课题。七星岩风景区边缘的岩前村就属于这样的村落。本文以岩前村景观改造为例,探讨风景区边缘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创新。
1 肇庆岩前村概貌
岩前村始建于唐宋年间,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位于著名的肇庆七星岩风景区南门西侧,呈半岛形,面积约1.5 km2,处于星湖风景区五大湖之一的青莲湖之滨,是星湖风景区重要的旅游点和旅游服务区,拥有独特的人文自然风光。村中居住的原始居民以刘、梁二姓为主,宗族印记鲜明,村中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70多处;现存古树木较多,其中树龄400年以上2株;保存有当坊头社、庆宁头社、近星社、安怀社、聚英社、康宁正社等民间传统祭(社)坛8处;社区下辖6个股份合作经济社,总人口为1 211人;以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青苗款和卖地款,现在主要为集体产业租赁分红和外出打工,同比端州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低30%[3]。
岩前村坐拥象岗山,北面星湖风景区,东靠东门广场,南靠星湖大道,整个村依山面水,区位优势明显。距市中心仅1 km,此外,还有“广东最美绿道”星湖绿道从村边穿过。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地理优势,像岩前村这样在山水之间的独特位置传统村落在国内罕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有重要研究和开发价值的景村之一。
岩前村的主要街道——岩前路临水而建,岸线曲折多变,临水沿街建筑属村民自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杂乱无章,无法彰显岭南景村特色。这里的乡村和其他城中村一样,失去土地的农民主要以房屋租赁为主。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外地创业人员租下民房,建了民宿酒店、咖啡馆、民间图书馆、创意设计公司等。村中大部分传统建筑都被拆除,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村民的宗祠还得到了保留,古村落风貌还残存。
2 肇庆岩前村景观方面的突出问题
2.1 建筑缺乏合理规划
岩前村新修的临街大部分建筑面湖而建,建筑密度大,既没有地方特色,又挡住了岩前古村落。村民的自建房缺乏统一规划,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形式缺乏特色、材料运用混乱,既影响了村落的整体格局,又与著名的七星岩景区极不协调。
2.2 基础设施缺乏
岩前村靠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七星岩东入口,也是七星岩景区的一部分,承担了部分旅游接待功能,但是入口标志不明显,为旅游接待带来不便。村内缺乏公共卫生设施和必要的休息公共空间,为居民生活和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村内只有一条汽车单行道,缺乏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居民的临时大排档广告牌严重影响了著名景区形象。
2.3 水质污染严重
岩前村市政管网排水设施缺乏,村落内部餐馆较多,部分餐饮场所和村民的生活污水没有排入市政污水管道,而偷排到星湖,对星湖水质富营养化影响较为严重。
3 肇庆岩前村景观规划总体设计研究
岩前村坐山面水,新街古巷,砚都景村,犹如星湖上的一颗明珠。根据实地调查,在功能定位上,需要规划内外两条主街,湖水与外街成景,串联内街和古巷,新老互织成景,让岩前村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描绘一幅“以水为纲、以山为体、以绿为本、以文为脉”的景村画卷[4]。通过规划,构建一座岭南水乡特色集乡村旅游、民宿、休闲、疗养、购物体验的景村,改变单一经济结构,适应多产业联动经济模式。针对以上情况,梳理村落肌理,对岩前村规划为一园、二街、多巷、多景点的空间格局。
“一园”是指岩前村内的规划的象山公园,象山高55 m,是岩前村最高点,也是星湖风景区八个山岗之一,山上植被良好,主要是一些乡土树种香樟、黄皮、构树等。象山上现存原住居民的祖坟多座和祭祀场所[2]。根据规划象山公园对原有祖坟进行美化和适当用植物屏障。在原有植物基底种植一些本地特色生产性树种如荔枝、龙眼等,公园部分区域形成生产性景观的微型村落森林公园。如果象山公园建成,形成生态屏障,对岩前村乃至七星岩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减少星湖大道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从景观视域上看,象山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岩前村的至高点,景观视野开阔,既可以远眺星湖七星岩湖光山色,又可以俯瞰古村落全貌。这样规划还可以让象山公园和七星岩景区连成片,扩大星湖景观区域,让村景形成互融关系。
“二街”指岩前村主街岩前路和岩前村内街。岩前路全长近2 km,规划建成后是一条吃、住、游、购为一体的岭南特色文化特色街区,分担七星岩风景区部分接待功能。在街道设计布局上,根据现有环境,增加街区公共节点,让游客有时间停下来欣赏七星岩风景区的美景。在建筑高度上,最高建筑不超过2层,注重建筑与街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临街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尽量保存岭南古典建筑的特点,青砖灰瓦,兼容并蓄。让建筑、街道与整个村落形成统一关系。岩前村内街在功能上主要是居民生活交流为主,设计主要是静态空间为主,增加街道公共休息区域,增加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内外街道适当分离又有联系,既保持村民隐私性,又注重村民之间,村民与创客之间交流,营造和谐社区休憩环境。
“多巷”主要根据岩前村地理地形条件,依山而建。在原有巷子基础上,适当增加巷子,方便村民出入,形成多巷的空间格局。这也是村落原住先民的智慧,根据地脉条件,保存村落特色肌理,让山、村、景形成一体发展,塑造有特色村落文化旅游景村。
“多景点”是指根据岩前村临水而建的格局,营造多个特色公共空间,保护名木古树、古建筑、宗祠等,为村落增添古韵。拆除占道违建的棚户建筑,注重小花园建造,适当种植鸡蛋花等植物,注重树下休息空间营造,方便村民唠家常、村民与游客间交流,形成稳定的社区安全关系。这样让各景点变得小巧、精致、有序。
这种一园二街多巷多景点的村落格局让岩前村围绕象山形成长街短巷,临水而建的空间格局。既能让村民和创客看的见山,望的见水,记的住乡愁,也能望到岩前村这道漂亮的风景线(见图1)。
4 肇庆岩前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和创新
4.1 政府宏观规划——砚都生态景村
岩前村位于星湖周边地区,根据《肇庆市总体规划(2011—2030)》对片区有明确的发展指引,打造地区级市级商业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控制开发强度及建筑高度;规定岩前村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采用整体改造,局部拆迁,打造岩前时尚风情街,远期整体择地拆迁[3]。从肇庆市规划可以看出,岩前村位于七星岩景区内,基于岩前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政府是有明确的规划引导。星湖环岛绿道通过岩前村,受星湖风景区旅游产业的带动,出现村民自发零星商业。近期规划,村民也可以根据规划参与特色岩前村建设,远期也是择地拆迁。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整体定位,利用岩前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岩前村青山绿水的特色,开展景边村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
4.2 创客微设计——营造水岸风情街
景观改造设计结合岩前村现状条件与远期规划,对村落环境采用“微设计+分期改造”的方式建设。在不改变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条件下,以经济宜行的方式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的产业类型,进而提升岩前村的整体环境[5]。创客资本介入的餐吧、民俗馆、设计馆,如蜂巢、魔方、缘点、个苑、新城、涟岸湖居、小悟龟图书馆等,让岩前村增加了活力。如建于2014年的“蜂巢”餐吧,是创客利用蜂巢元素对原有旧建筑进行改造是微设计。建于2015年的“魔方”餐吧,对原有民居进行升级,植入魔方设计理念,门口放了动力机车,塑造不一样的西餐厅。建于2016年的“涟岸湖居”民俗酒店,号称最美民俗范,是由创客租下破产的厂房改造成最美民俗酒店,让最美青莲湖美景尽收眼底(见图2)。这种创客资本的介入,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微设计和分期改造的方式让岩前村增加了新的活力,值得鼓励。
4.3 村民参与——传承村落文化
景区边缘传统村落居住的主体是当地村民,要打造宜居的新乡村景观,应先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圈定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和宗祠、牌坊、百年古树及千年村落格局,确定村落的产业景观和风貌特色,避免政府或者设计师单方面规划不足,规划设计师和村民共同完成村落的营造。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村庄的最后规划成果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才能上报审批。岩前村新的景观营造必须是村民和设计师共建,本次规划设计试图唤醒景村的原生力量,恢复岩前村的自我更新能力。在尊重明清岭南古村落的格局下,转变部分建筑功能,自觉美化庭院空间,增加公共空间,完善生活设施。
4.4 多种经营——营造特色生产景村
根据岩前村现场调查来看,大部分土地出租或被政府征收了,现在只保留了少量的自留地。特色生产与观赏性景观营造是解决居民乐业的基本策略。根据岭南地区“地湿水温”,水质偏燥热,身体易“聚火”的特点,种植凉茶需要植物,如鸡蛋花、金银花、野菊花、木棉、夏枯草等。另外,在象山公园原有乡土物种上,可以种植本地特色植物,如龙眼、荔枝、黄皮、特色柑橘(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成果)等,修建采摘园。改良传统花卉栽培技术,让传统月季、山茶、茉莉、紫薇等形成树桩盆景,提高经济价值。建筑前后的营建花池,可以间种居民常食用蔬菜和本地特色花卉,建雨水收集菜园。这样不但可以凉茶作物和花卉获得经济收入,还解决平常居民的生活中蔬菜问题。当然,这些菜园需要设计师、植物专家和村民共同打造,形成当地特色的丰产性景观。
5 结语
面对当下城市化洪流,传统村落的发展会随着新的经济形式发展而裂变,呈现新型乡村景观。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乡村会抓住发展旅游这根“救命草”,以“涂脂抹粉”的形式美化乡村环境,但是“政绩风”过后,多数乡村发展依然不尽人意。美丽乡村营建是个系统工程,而非单一的基本建设项目,它是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系统[4]。岩前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美的景观视域环境,受到政府重视。景区边缘村落建设需要从系统上建设,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加以创新的:1)宏观上,政府提前规划,整体生态文化定位;2)中观上,设计师整体规划,梳理村落空间肌理;3)微观上,村民创客根据环境在地营建、实现“一村一品”。三个层面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景村系统化营造,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恢复其自我更新能力。因此,打造岩前村特有的景观需要村保留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新的社区关系,需要整体营造,才能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景村[6]。未来的岩前村,也可以享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不单纯是古村观光一日游,而是可以享受生活的“慢住游方式”[2]。
肇庆岩前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根据岩前地理位置关系和村落空间结构特点,规划一园、二街、多巷、多景点的空间格局。这种串点成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动整体的规划方式,不但解决村民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承担七星岩风景区的部分旅游接待功能,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特点的旅游友好型乡村。调整产业结构,营造新型生产性景观,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模式,打造多产业联动经济发展的度假胜地。
城市与风景区边缘乡村景观营造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这些边缘景观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特色的情况下良性发展,提升自身景观品质,形成与山共生,与水共处,与绿共融的桃花源式的传统村落。这种“政府的引导+民间资本+景观规划师+村民”的共同介入,多产业联动发展的景区边缘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1] 朱 纯,张远环,洪淑媛.弘扬古村落文化:彰显美丽乡村地域特色[J].广东园林,2015(2):4-7.
[2] 单彦名,赵天宇,张高攀.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模式研究——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当今历史村镇保护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6(6):11-14.
[3] 肇庆市城乡规划局.肇庆市端州区岩前村村庄整治规划[R].肇庆:肇庆市城乡规划局,2016.
[4] 门坤玲,鲁晓军.美丽乡村系统化营建的设计方法探析——以无锡阳山镇实践为例[J].装饰,2017(4):90-92.
[5]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1):28-31.
[6] 徐文辉,唐立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