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鹤城稻花香
2018-01-17
□特约撰稿人 王 滨
童年,我对水稻情有独钟,除了稻香诱人、稻米稀少,还有其他说不清的缘故。那时,我做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梦,常被同伴当作笑柄,有时还受到长者的斥责。然而,一次我把在园田地里插种水稻的梦说出来后,妈妈喜笑颜开,连声说:梦见水稻吉祥,这水稻是丰收、财运的象征。从此,我对水稻陡生敬重之情。这情,随着时光的变幻愈加浓重。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山东出差,听说泗水大米好吃,我竟专程从驻地乘车三个多小时到泗水购买。可是买到手的50斤大米,在返回的途中,却被当地工商管理人员没收了一大半,没收的理由是大米为一类农产品,禁止在自由市场超量买卖。这件事使我更加渴望家乡水稻生产的发展,更加关注家乡有更多的精品稻米产出。
齐齐哈尔亦称卜奎,是达斡尔语,意为“边疆”或“天然牧场”,因境内国家级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息繁衍着世界珍禽丹顶鹤,又有“鹤城”之美誉。齐齐哈尔位于东经122至126度、北纬45至48度,居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东临大庆市和绥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北与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齐齐哈尔1691年建城,曾作为省城255年(1699~1954年),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3个较大城市之一。市辖讷河市、龙江县、克山县、依安县、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富裕县、克东县,龙沙区、建华区、铁锋区、富拉尔基区、昂昂溪区、碾子山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等1市8县7区,幅员面积4.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1.1万,是我国北纬47度线以北最大的城市,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中国爱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齐齐哈尔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沃野平畴,天蓝水碧,四季分明,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理想之地。全市粮食产能稳定在250亿斤以上,产量占全省的1/5、全国的2%以上,盛产优质水稻、玉米、非转基因大豆、高品质杂粮和果蔬,是国家可靠的“大粮仓”。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400余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加之水稻的产量效益和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具有比较优势,政府和民间对水田、水利设施和稻米加工投入较大,水稻产业在齐齐哈尔市发展较快。特别是2008年市政府下发了《齐齐哈尔市水田开发规划实施方案》(齐政办发[2008]69号),旨在通过新建和挖潜并举、开源和节流并重、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的举措,加快实施水田开发、扎实推进水稻生产、扩大水稻面积。一系列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加快了齐齐哈尔市水稻产业的发展,使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使水稻产业成为齐齐哈尔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优势产业。
从2014年开始,为适应国内外粮食市场新形势新变化,抢抓黑龙江省加大对水田开发支持的政策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对2008年制定的《齐齐哈尔市水田开发规划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决定从2014年到2016年在全市实施水田开发三年攻坚战,进一步扩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
齐齐哈尔市所辖九县(市)七区均有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中,大面积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泰来、龙江、甘南、讷河和梅里斯等县(市、区)。由于旱改水成效明显,历史上齐齐哈尔市作为豆麦产区的种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水稻已成为全市名列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三大粮食种植品种。20世纪80年代,旱育稀植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在齐齐哈尔市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特别是2008年以来,齐齐哈尔市把加强水稻育秧设施建设作为提高水稻标准化生产和推动水田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全市建设智能浸种催芽车间78处,水稻育秧大棚达到12万栋,通过推进水稻智能化催芽、标准化、规模化育苗,改变了过去水稻催芽“大缸泡”“炕头烙”的传统落后局面,实现了提早扣棚、智能催芽、培育壮秧,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加强稻田设施建设基础上,选用熟期适中的高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和自然优势,发挥水稻的分蘖优势,提高水稻生产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带动了水稻产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使齐齐哈尔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2017年全市水稻面积达到559万亩、产量304万吨,分别是2008年的2.7倍和3.3倍,平均亩产由2008年的450公斤提高至540多公斤。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三大粮食品种”的17.9%和24.6%。
齐齐哈尔稻米规模加工始于1941年日伪时期成立的“齐齐哈尔粮谷加工业组合”。至今,全市已有水稻加工企业106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户,市级龙头企业32户。年加工能力615万吨,2016年实际加工250万吨。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由高向低排列依次是:泰来县164万吨,甘南县122万吨,龙江县115万吨,市区73万吨。2016年全市水稻加工企业总产值79.7亿元,利税4亿元。
齐齐哈尔市发展水稻产业优势明显。一是水资源总量充足。全市有“一江九河”,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大小河流280条,大中小型水库140座,2800处塘坝(蓄水池)。嫩江干流流经境内450公里,过境水量每年221亿立方米。全市年均降水量45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通过工程蓄水,为水田提供灌溉。二是有效积温较高。齐齐哈尔市年有效积温2400~2800℃,耕作区域大部分分布在嫩江两岸一、二积温带,与五常积温条件相似,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600~2900小时,土壤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耕层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托水作用等指标较好,能形成“良水型”水稻土,不易沼泽化和盐渍化,科学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形成较大规模的高产稳产水稻田。三是有较好的水田生产基础。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在不利的条件下创造发展了400多万亩水田,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树立了一些先进典型,为水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组织化程度较高。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逐年提高,为水稻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条件。五是稻米的产品质量和品质较好。由于齐齐哈尔市在水稻种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积温和灌浆期昼夜温差大优势,使种植的粳稻生产期长、日照充足、米粒饱满、味道香润,口感好,品质上乘,并具有绿色、环保、无公害等特点,实为粳稻之冠。前些年,常有我省绥化、五常、延寿,辽宁盘锦等地的一些厂家到齐齐哈尔收购水稻,运回当地加工,贴上当地品牌商标销往全国。据统计,齐齐哈尔市绿色有机水稻基地面积232万亩,这为优质大米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96年齐齐哈尔市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2002年被国家权威机构命名为全国迄今唯一的“中国绿色食品之都”,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4个,其中,拜泉县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有黑龙江省著名商标6枚,2011年“泰来大米”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齐齐哈尔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在黑龙江省仅有的12枚地理标志商标中抢占了一席之地。在齐齐哈尔市现有的大米产品中有2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8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其中,查哈阳大米还通过了日本JOA和欧盟ECOCERT有机食品认证。“查哈阳”、“金稻赢”、“嫩晶”、“老东北”、“六合”、“冰玉”、“神石”、“大强”、“1115”牌长粒、圆粒型有机和绿色食品标识大米深受消费者青睐,畅销省内外市场。六是加工能力迅速提升。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在发展水稻加工业上,开始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黑龙江和美泰富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六水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甘南县金身农产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龙江县王氏兄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的水稻加工企业群体,年加工商品大米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04户,其中2万吨以上的74户,5万吨以上的21户,10万吨以上的6户,20万吨以上的1户。
同时,齐齐哈尔市水稻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一些灌区工程建设滞后。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普查还不到位,对地下深水层和浅水层分布情况还掌握得不准确,一些应用工程应该上马的没有上马,应该改造升级的没有改造升级,应该发挥应有效益的没有发挥出来,致使水资源分配利用不均匀,水利设施开发利用不足。二是旱改水一次性投入大。旱改水必须以土地集中连片为前提,一家一户很难推进。目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推行旱改水的承包土地、田间整修等投入,每亩需要资金400~1000元不等,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农户自由资金少,加之信贷门槛高、贷款额度低,对旱改水形成严重制约。三是一些农民固守传统的种植习惯。有些地方的干部和农民思想观念守旧,认为开发水田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生产管理费时费力,不如种植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省钱省事,即使有发展水田条件,也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发展水田,影响了水田面积扩大。四是对水田机械了解不多。目前,齐齐哈尔市旱作机械比较多,操作使用较为熟练,但对水田机械了解得较少,一些干部和农民感觉比较困惑。五是水稻种植品种过杂。据不完全统计,齐齐哈尔四个积温带种植的水稻品种40多个,仅泰来县就有将近20个,没有明显的主栽品种。种植品种过杂过乱使水稻品质难以得到保证,水稻育苗、插秧、施肥、管理、收获无法采用统一的生产模式,增加了水稻规模经营的难度,亩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六是大米品牌多、杂、乱。目前全市有127个大米注册商标,每户企业从各自的经营利益出发,打自己的品牌、抢自己的市场、卖自己的产品,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来抗御市场带来的风险,如不加以认真规范和整合,势必对水稻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七是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带动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水稻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全市日处理400~1000吨的企业只有7家,仅占全市水稻加工企业的6.7%;200~400吨的企业只有17家,仅占全市水稻加工企业的16%。其余,100~200吨的企业40家,占37.7%;100吨以下的企业42家,占39.6%。
为了适应粮食供给侧改革需要,扩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打造优质稻米品牌,齐齐哈尔市正在修编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推广适区优质品种,提高水稻品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大米市场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做大做强水稻产业经济。
几天前,我又做了一个梦:家乡的大米走进了中南海;家乡的大米在北上广深的大超市成了“抢手货”,专柜前排起了长队;家乡的米厂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稻米油;家乡的大米品牌整合后,有了中国驰名商标,与五常米同登一个领奖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笃信,齐齐哈尔上下只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扎实推进,不断创新,紧紧抓住黑龙江大米扬名全国的大好时机,我的美梦就一定会成真!此时,我从心底涌出一种感慨:卜奎城天蓝水清,地干净;鹤城稻质珍品正,俏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