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养鳜鱼几种模式技术要点
2018-01-17刘广根
刘广根
近年来,鳜鱼是内陆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其池塘养殖模式有多种,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池塘主养
1.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底泥少或无,池塘面积1~10亩,以2~5亩为宜,水深1.5~2m,排灌增氧设备齐全。苗种入池前,池塘要按常规方法彻底清塘消毒,杀灭各类敌害生物及病原体, 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饵料鱼培育
凡是没硬刺的鲜活小鱼虾,均可作为鳜鱼饵料,但生产中应考虑到饵料鱼须具备:一是体形细长;二是价格低,来源广;三是可高密度养殖,群体产量高等特点。首选品种应为鲮和鲢。一般鳜鱼池有相配套的饵料鱼培育池,用来解决鳜鱼养殖过程中饵料鱼供应问题,配套比例是1∶4。采用多池高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稀的方法,以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饵料鱼适口长度控制在鳜鱼身长的1/3~1/2之间,最长不超过鳜鱼身长的3/5。
3.鳜鱼种放养
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具体放养情况应根据鱼种大小和饵料鱼供应状况灵活掌握。一般放养大规格鳜鱼种体长10~15cm、体重 40~50g左右,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亩。如果放养规格较大,管理得当,成活率可达90%左右。
4.饵料鱼的投喂:养成阶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前期和后期每隔10~15d投喂1次,中间每隔7~10d投喂1次,每次每亩投喂50kg左右,应掌握的原则是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过少,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过密易造成缺氧浮头引起鳜鱼死亡。
5.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①勤换水:鳜鱼养殖要求水质清新,6-9月高温季节是鳜鱼摄食旺季,必须保水以调节水温,同时每周注排水一次,每次换水30cm,保持池水透明度40cm以上。②种植水草:在池周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以提供鳜鱼隐蔽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和降温作用。③每隔半月泼洒生石灰一次,每次每亩15~20kg;闷热雷雨天气及时开动增氧机、水泵注水增氧,以防鳜鱼缺氧死亡。
(2)鱼病防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放养前池塘彻底消毒、曝晒,鱼种进池前浸泡消毒,日常多观察检查。 养殖期间,一般每10~15d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强氯精(或二氧化氯)和鳜鱼专用驱虫药交替使用一次。
(3)防盗:鳜鱼夏季多在池边活动,冬季打穴群居,故夏天丝网可偷,冬季容易徒手捕捉。应加强防盗工作。
二、成鱼池套养
成鱼池套养鳜鱼具有生长快、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套养鳜鱼不但能吃掉成鱼池塘中的野杂鱼、虾,还能减少野杂鱼、虾在池塘中争食、争氧的矛盾,又有利于提高主养品种产量和品质,增加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成鱼池混养鳜鱼时,应控制其规格,以不危害主养鱼为原则。套养鳜鱼的成鱼池,以饲养吃食性鱼为主,池塘的面积为5~10亩,水深2.0~2.5m。一般在6月的中下旬将鳜鱼套养到成鱼池中,经过4~5个月的饲养,每亩可增产鳜鱼25~50kg,亩增加收入1000~1500元。其技术要点如下:
1.成鱼池套养模式
(1)不投饵稀放套养模式。选择中低产成鱼池,常规鱼放二龄以上大规格鱼种,并在放养时,适当投放繁殖力强的鲫鱼、罗非鱼鱼种,以增加鳜鱼的饵料。一般主养鱼种放养量为600~800尾/亩,并根据塘内主养鱼的品种和数量确定鳜鱼种放养量,鳜鱼种放养参考密度为:体长为4cm的放养40~50尾/亩; 体长为8cm的放养30~40尾/亩。并视上年的长势适当调整放养量。
(2)成鱼池套养夏花混养鳜鱼模式。就是成鱼池常规鱼种放养800尾/亩左右,到6月份套养夏花鱼种时,适当密放,以每亩放养夏花鱼种3~5万尾,随后再混养3~5cm的鳜鱼种100~120尾/亩。这样既解决了鳜鱼的饵料,又能生产出一部分大规格鱼种。
2.彻底清塘消毒
放养鱼种前要用150~200kg/亩的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一切肉食性鱼类和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并保证塘内不能留有任何其它肉食性鱼类。
3.注意下塘操作
鱼种到塘后,不可直接下塘,应将鱼种连同装运容器一起放入池水中,调节温差15~20min,待温度基本平衡后,将鱼种放入用池水配制好的2%~3%的食盐水中浸浴消毒5min左右之后,再连鱼带水放入池中,以便消灭病害,增强鱼体抗病力。
4.加强水质管理。鳜鱼喜清新水质,耐低氧能力较差,对池塘水体溶氧要求较高。池塘应投放适量的水花生、水葫芦,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供鳜鱼栖息。一般每半个月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cm;高温季节,每3~5d注换新鲜水一次,保持透明度在30cm以上;并根据水质情况,每隔10~15d泼洒生石灰一次,调节池水pH值,并保持在7~8.5之间;还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增氧机开机时间和次数。同时,要加强值班、巡塘,发现鳜鱼有吐出饵料鱼现象,则应立即开增氧机和加注新水。
5.注意用药方法
鳜鱼种下塘前10~15d,要先用杀虫药物进行全池泼洒1~2次,以杀灭池塘中寄生虫等敌害生物;鳜鱼放养后应尽量减少用药,平时用药则以中草药杀虫剂或硫酸铜防治鱼病为主,禁止使用高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和菊酯类药物,以减少药物对鳜鱼的危害。
6.及时捕捞上市
套养鳜鱼的池塘必须年年清塘,将达到400g以上的鳜鱼全部捕捞上市,低于此规格的另塘饲养,不得与当年鳜鱼种混养在一起,避免大鱼吃小鱼。
三、河蟹池套养
河蟹池套养鳜鱼具有投入少、风险低等优点,在养殖水产品价格下跌、市场竞争较激烈的情况下,提高水体复养指数,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增加产量和效益,是水产养殖结构调整的一种可行的模式。
1.池塘条件
(1)养殖环境:应符合NY/T5361-2016的规定,池塘面积为10~30亩,要求水深在1.5m以上,坡比1∶3;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同时,池塘养蟹必须具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且进排水系统分流。
(2)防逃设施:通常的防逃材料有白铁皮、薄膜、水泥墙、石棉瓦等。防逃材料埋入土中20~30cm,高出埂面50cm,每隔50cm用木桩或竹桩支撑,四角作成圆角,防逃设施内留出1~2m的堤埂,池塘外围用聚乙烯网片包围,网高1m,以利防逃和便于检查。
2.放养前的准备
冬季(12月~翌年1月份)抽干池水,曝晒一个月, 留淤泥5cm左右,用于种植水草。池塘修整后,用生石灰100~150kg/亩消毒杀菌。2月底~3月初种植水草,保持水深30cm左右,采用伊乐藻切茎分段方法扦插种植,行间距 3m×4m,分布面积占全池的2/3。水草移栽结束后,即可放养二冬龄的鲫鱼进行基础饵料鱼培养。具体做法是:每亩选择性腺发育良好、无病无伤的鲫鱼2~3kg,用3%~5%食盐水消毒5~10min后,选择水草丰茂区下塘。待水温回升后让其自然繁苗,为鳜鱼种下塘提供适口饵料鱼。清明节前后一次性投放活螺蛳300~400kg/亩或清明节前后先放100~200kg/ 亩,5-8月每月补放50kg/亩。
3.苗种放养
选用当地培育的蟹种和鱼种。蟹种要求四肢齐全,无疾病,活动能力强,以长江水系蟹种为宜。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体表完整无损,无寄生虫。蟹种1月份投放暂养区,待水草占塘面60%以上,再移放大塘。鳜鱼种在5月中下旬放养。 蟹种规格为90~160只/kg,亩放500~600只。 鳜鱼种规格为 5~7cm,亩放15~20尾。
4.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
饲料:以新鲜小鱼、豆饼、玉米、大小麦等动物性、植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
投饵原则: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饲养前期(3-6月),以投喂颗粒饲料和鲜鱼为主,同时蟹摄食池塘中自然生长的螺蛳、水草。饲养中期(7-8月),正是高温天气,应减少动物性饲料投喂量,增加水草、大小麦、玉米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防止河蟹过早性成熟及发生消化道疾病。饲养后期(8月下旬-11月),以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满足河蟹的后期生长和育肥所需,适当搭配少量的植物性饲料。
投饵方法:实行“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及 “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摄食活动)的投喂方法,合理调整投饵量。饲养前期每日1次,日投饵量约占河蟹体重的2%~3%。饲养中后期每日2次,日投饵量约占蟹体重的7%~8%,早晚各投喂1次,上午投总量的30%,晚上投总量 的70%,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每日检查吃食情况,以全部吃完为宜,不过量投喂。鳜鱼饵料鱼来源有:一是注水时带进的野杂鱼类;二是上面所述的在池中培育的饵料鱼。一般亩放鳜鱼20尾的情况下,两种来源即可满足其食物的需要。
(2)水质调控
水质要求:水体溶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pH 7.5~8.5,透明度30cm左右。
水质调节:根据水质情况,做到适时加注新水。5~7d注水一次,10d至半月换水一次,高温季节上午10~11时每天注水20~30cm,控制水温差±3℃。每20~30d泼洒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0kg/亩,尽量避开水草。5-9月可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每20d至1个月施用一次。为保证使用效果,在使用微生物制剂前3~5d使用一次“底必净”或“速效底改”等底质改良剂。
(3)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除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外,每月每亩可使用“菌毒净”或“强氯精”或“菌藻清”等消毒1次。选用药物和休药期应符合NY5071规定。不能使用敌百虫和菊酯类杀虫剂,以免造成蟹、鳜鱼中毒死亡。
5.捕捞
河蟹于10月左右开始捕捞,视天气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气温偏低也可提前,捕获的河蟹应分规格专池暂养或出售。暂养池要定期冲水换水,并视天气及河蟹摄食情况,适量投喂饵料,精心管理,适时销售。冬季干塘,将尾重400g以上的鳜鱼全部捕捞上市,低于此规格的另塘饲养。
(通联:331409,江西峡江县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