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困境
2018-01-17侯仰超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道路扩宽、水域治理、园林绿化等都实现了有目共睹的大改观、大跨越、大提升。为中小城市加快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建立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人、地、钱”良性循环的县城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县域城镇化崛起探索经验模式。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不单纯是改善人们的的居住环境,更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城市开发首先得保证基础设施到位,具备智慧城市功能,而且配套设施环境要比其原居住地好,更有吸引力,生活更有幸福感。
大多数城市在棚改、开发的同时十分关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公共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急功近利的城市的规划则有点小家子气,被眼前所困,棚改出让的土地几乎都规划成房地产了。这样的城市建设在以后的交通、公共资源、公共设施等面临的诉求和压力不敢想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道路太窄。基本上以两车道四车道居多,六车等通行干道太少,而且很多还没有预留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现在不提前规划到位,借棚改预留出足够空间,拆迁拓宽,以后盖成楼房想拆更难,成本更高,以后更堵。
二是绿化太少。绿化多了城市才宜居,留足绿化用地,真的不是浪费土地,反而可以增加周边土地附加值和居民幸福感。
三是开发楼盘与道路的建筑退让不足。城市空间严重缩水,临街楼盘紧靠大路,不仅造成交通拥堵,而且成为城市管理的永远之痛。道路两侧如果不提前预留出足够的临时停车、绿化空间,待城市成型后,很难体现一个城市的品味。
四是人口密集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少之又少。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电动车不限行,中国式接送孩子、购物、休闲,造成车辆无处停放,道路越来越堵。
如果一个城市不能拿出城区更多的土地配套基础设施,而是出让更多土地用于建造密密麻麻的楼房,绿化、道路、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再给房地产让路,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将城区土地全部变现成房地产,大众的公共诉求被搁置一边,这种简单粗暴的城市开发之路,棚改过后,拿什么来体现智慧城市、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