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池塘养殖鱼类常见出血病的防治

2018-01-17王秀方袁广兴

当代水产 2018年7期
关键词:病鱼保肝亚硝酸盐

■ 王秀方 袁广兴

(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政府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出血病在北方池塘养殖鱼类中流行范围广,危害大,死亡率高,尤其是爆发性出血病。笔者根据当地池塘养殖鱼类出血病防治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出血病的致病原因及应对策略,重点阐述了由细菌性和病毒引起的、由池塘水质恶化引起的,以及因饲料质量不合格或投喂不合理造成的几种致病因素。其中,细菌性的以气单胞菌类为主要病原菌,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茵等;病毒性的主要是草鱼、鲫鱼易感染,病原体是草鱼呼肠孤病毒和疱疹病毒;水质因素主要是由于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引起的,还针对因饲料质量差营养元素不均衡,饲料添加违禁药品品及不合理投饲等致病因素,都做了一一阐述。

1 常见出血病类型及症状

1.1 细菌性出血病

病鱼的头腹部、口腔、体侧和鳍条基部出现充血性红色斑点,体表各部位充血严重,眼眶突出,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腹腔内有黄色或血红色积液,肝肾肿大。早春开河季节,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或溜边,游动缓慢,死亡量大,病鱼体质弱,不耐拉网和运输。高温爆发季节,一般在6月中旬到8月上旬期间易暴发,发病池塘发现死鱼的顺序依次为鲢、鲫、草、鳙、鲤、鳊,若不及防治,感染率非常高、死亡量非常大。急性爆发的,第1d可能发现几条,第2d有可能就是几十条或上百条。

1.2 病毒性出血病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鱼体发黑,离群独游于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不摄食。病鱼体表一般有微红色充血症状,部分病鱼口腔、下颚、鳃盖、鳍条基部也表现出血症状,病鱼肌肉有的明显的点状或片状出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现象,有的鳃部贫血,出现“白鳃”现象,有的鳃瓣呈斑状充血。病鱼内部器官常见的症状是肠道充血,全肠或局部呈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也有明显的点状出血症状,肠道的平滑肌完好,无腐烂、水肿和积水情况,少数病鱼的肝脾肾发白或局部充血,鳔壁有血丝,胆囊内有红色液体。依照典型症状可分为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肠炎型和白鳃型。

鲫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典型症状是离群独游,身体发黑,鳍条末端发白,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颌、胸鳍基部点状充血,典型死亡的一般鳃盖上有一红点,部分鲫鱼有鳃出血现象,病鱼捞出后鳃部有大量血液混杂其它粘性物质流出,肝脏严重充血,腹腔有黄色半透明腹水。未发病或发病前期的池塘,鱼摄食亢奋,一般混养池塘只有鲫鱼发病,死亡量大,发病后不好控制。

1.3 出血性鳃病

出血性鳃病又叫褐血病,致病原因主要是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引起的鱼类中毒,该病常常发生在养殖密度大,养殖水体恶化的池塘。典型症状是鱼体发黑,鳃丝呈深褐色,无光泽,血液呈黑褐色,鳃丝肿胀,镜检有时能发现动脉瘤,在天气晴好,溶氧充足的时候也有暗浮头现象,病鱼一般在水面下20cm左右呆立,不愿游动,呈缺氧症状。

1.4 隐性出血病

该病一般是由于过多投喂高蛋白饲料或者是投喂的饲料质量差,饲料营养元素不均衡,缺少必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造成的,还有的是因为长期在饲料里添加违禁药品喹乙醇或抗生素引起的,导致鱼的肝胆病变,出现脂肪肝或花肝,胆囊过大或过小,胆汁分泌少,胆囊里仅有少量黄色液体甚至看不到胆囊,有红嘴唇红鳍现象,病鱼体色不亮,拉网时有应激性的体红,活力差,不耐拉网运输。这类鱼越冬成活率很低,越冬期间时常出现鱼群体性上浮或不断往上飘“白条(死鱼)”现象,开河后更是时常出现溜边、死底和飘“白条”现象,有时拉网就能拉出不少“白条”鱼。

2 常见出血病的防治方案

2.1 细菌性出血病的防治

要合理搭配放养比例,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平时要科学管理池塘,科学投喂饵料,调节好水质,针对池塘鱼类养殖情况,定期投喂复合维生素和保肝利胆的中成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时,应内服外用相结合,内服恩诺沙星粉+K3粉+保肝利胆药物,外用苯扎溴铵戊二醛合剂、季铵盐络合碘、碘磷酸等复合制剂或大黄提取液效果较好。用药后,注意调节水质,注意减少投饵量,待鱼体回复正常后,再逐步恢复到正常投饵标准。

2.2 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

病毒性出血病一旦爆发很难控制,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时投喂高质量的饲料,严格执行科学的投喂方法,注重调节水质,优化养殖环境,合理放养密度,增强鱼类体质,提高鱼体自身免疫能力,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肝利胆的中成药物及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鱼的体质,尤其是早春开河后,刚开始投喂饲料时,喂一次非常必要。

对已经发病的鱼应外用刺激性小、抗病毒能力效果好的药物,比如用复合碘溶液+板蓝根大黄提取液联合使用,全池均匀泼洒两次,1d1次连用2d,杀灭水体病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注意不能使用刺激性强的杀菌消毒制剂,以免造成大面积死亡。发病期间不要动网,避免引起应激反应。及时投喂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和抗病毒的药物联合使用,有细菌性并发症的可适量添加抗生素对症治疗,发病期间减少投饵量,调控好水质,定期开增氧机增氧。

2.3 出血性鳃病

该病是由氨氮和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主要是由亚硝酸盐引起的。该病是由于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长期偏高,鱼体内毒素排不出去,或者是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过高,反渗透到鱼体内导致鱼体中毒,破坏鳃组织或使鱼体血红细胞失去载氧能力发病,患病鱼死亡量逐渐增加。由于该病在养殖期间该病不常见,误诊率较高,不明真相的渔民和缺少治疗经验的水产技术员有可能误认为是其它疾病,盲目用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对发病的池塘首先要调节好水质,池塘如果换水方便,可抽出部分塘底水,最好抽出池塘总水量的1/3,再逐步加注新水,能快速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减小毒素的危害,同时大剂量施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药物,降解池塘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加快病鱼体内毒素排出。同时,内服维生素K3粉+保肝利胆药物或者是维生素C+保肝利胆药物,病鱼有肿鳃和烂鳃现象的可增加氟苯尼考等药物,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总结,该方案治疗效果较好,一般3d后死鱼现象明显减少,7d后鱼体基本恢复正常。

2.4 隐性出血病的防治

主要是科学投饵,投喂高质量的饲料,投喂不能过饱,投喂次数不能过频,坚持“八分饱投喂”原则,遇到不好天气时,可按照“七分饱标准投料”。养殖期间,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保肝利胆的中草药或者是乳酸菌(素)类,禁止添加促生长激素类药物,禁止长时间投喂抗生素类药物。调节好水质,调水时尽量少用化学药物制剂,多用微生物制剂,如常见的微生物水质调节剂:EM菌类、枯草芽孢杆菌类、光合细菌类、乳酸菌类等调节水质效果很好,应定期使用。

3 常见出血病防治经验总结

3.1 科学放养,严防疫病

春季,苗种放养前要清塘、要浸鱼。要合理搭配放养比例,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池塘要搭配好养殖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择适合当地温度、气候条件的优质鱼类新品种。到外地购买鱼苗、鱼种时,要选择大型的信誉度高的良种场,禁止从疫病高发区购买苗种,万一把带病苗种买回来,不仅给自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传染当地渔业,给当地水产养殖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3.2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池塘养殖鱼类出血病在春季较难防治,因为水温较低,开河鱼的摄食能力普遍较差,体质普遍较弱。患病后,鱼体各器官功能恢复慢,病程长,死亡量大。一般秋季越冬前,应积极防治,有病的抓紧治好,没病的应投喂一些增强体质的药物,调节好水质,改善好底质,毕竟鱼类将在冰下生活近半年时间,做好冬季越冬管理工作。开河后,应强化鱼类体能恢复,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保肝利胆的中药制剂,连续投喂3~5d。开河后,池塘尽早施用底质改良剂和杀菌消毒剂,改善底质,杀灭水中病原体。

3.3 严格管理,科学用药

要严格管理池塘,科学用好鱼药。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的池塘,大都是多年没有清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过多,病原体滋生过量,用药不科学,没有抓住致病的根源。发病后,一些养殖户急于治好鱼病,频繁地,超大剂量地施用相关药物,不管对症与否,只要说明书上写着治疗出血病的药品就行,用药后一两天不见效果,接着用,既污染水质,又刺激鱼类,还容易引起池塘鱼类大面积死亡。

鱼类出血病的发生并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病原体、池塘环境、投饲标准及苗种自身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坚持在池塘管理、饲养管理、水质管理、苗种管理上下功夫,从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入手,坚持“群防群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病鱼保肝亚硝酸盐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高位池亚硝酸盐防控
保肝合剂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裂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高含量DHA/EPA甘油三酯的降血脂和保肝作用的研究
中亚沙棘保肝有效成分纯化工艺研究
锦鲤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