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探索与思考
2018-01-17
邓州市自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邓州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厅关于“两区”划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两区”划定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邓州市划定“两区”面积12.03万hm2,其中小麦功能区6.23万hm2、小麦玉米复种区4.75万hm2、小麦大豆复种区1.05万hm2,共涉及26个乡镇(办)577个行政村2165片(块)44 759地块。本文结合市情、农情,对建立“两区”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两区”划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邓州市建立“两区”的优势基础
(一)地缘优势
邓州市地处南阳盆地偏西,位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阳、十堰小三角中心部位,距南阳、襄阳、老河口机场均在60 km以内。境内有郑万高铁、焦枝铁路、蒙华铁路、二广高速、内邓高速、G207、S231、S248、S249、S335,通用航空机场即将建设,陆空立体交通网已全面形成。市内有邓州铁路集装箱物流基地、万里物流园、黄志冷链物流,为货物运输、堆存和公铁联运提供服务,辐射范围更广阔,有利于构建国际、国内物流网络。
(二)自然优势
邓州地貌特点呈现“山少岗多平原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水资源丰沛,气候宜人,年降雨量726.1 mm,流域面积在50 km2以上的河流31条,可利用水资源量9.7亿m3,每667 m2平均水资源404 m3。土壤种类丰富,适种性较广,多为黄老土、黑老土,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1.18%,属中等偏上水平,适宜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水稻、高粱种植。
(三)基建优势
邓州市看准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创新投入,建设管理机制,统筹高标准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全市现有中小型水库17座,总库容5173万m3,兴利库容3572万m3;大中小型自流灌区7处,机电灌站1处,塘堰坝3139座,机电井23 831眼;有效灌溉面积11万hm2,旱保田面积4.6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2.13万hm2。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真正达到了“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建设要求。
(四)技术优势
邓州农业系统现有研究员3人,中高级人才105人,具备承接重大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多人,流转3.33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合作社5000多户,接收新技术、新事物能力强,组织实施能力强;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千户活动,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病虫草害预警、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建设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17个,发展乡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96个;组建市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大队2个,建立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智能配方系统1套。
二、邓州市建立“两区”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17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了邓州市“两区”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邓政办文〔2017〕81号),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农业、国土、发改、交通、财政等职能部门和相关乡镇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局长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具体日常事务由农技中心负责,建立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分工明确的协调工作机制。农业部门积极协调省农业厅农业遥感中心专家,牵头制定方案,尽快组织开展划定工作;相关乡镇作为实施主体,早动员早部署,将任务分解到村,工作落实到人。
(二)细化分解任务
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基本永久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十三五”规划、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资料。农业部门根据生产实际、城镇发展规划、技术规程,积极组织测绘、农业、经济等专家论证,及时下发“两区”划定实施方案(邓政办〔2017〕134号),将目标任务分解到26个乡镇580个村,规划建立小麦功能区6.33万hm2、小麦玉米复种区4.67万hm2、小麦大豆复种区1万hm2。
(三)确定技术单位
“两区”划定工作技术要求高,在技术单位的协助下,全市认真研究技术规程和数据库规范,结合城镇规划、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种植习惯、土地流转等,细化划定标准,符合划定规范。外业要准确标明作物类型、区块面积、地块面积、灌溉条件、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内业要开展好数据修正补充、点(线)状物上图、片块生成及属性上图、面积量算及汇总、外业调查表等工作;审核公示要确保准确无误,及时签订管护责任书。
(四)组织技术培训
一是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四川德阳和省农业厅的现场培训会,通过培训学习摸索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排灌区域的划定方法。二是网罗试点先行县市信息,搜集河北、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关于“两区”划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取长补短,推动划定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农业部门对相关乡镇业务骨干、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厅“两区”划定文件进行了政策解读。四是技术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对乡镇的村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讲解操作要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五)做好宣传发动
在《邓州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的“两区”划定工作推进会3期;在《今日邓州》《邓州科技报》发布政策解读、新闻报道等2期,实现市、乡、村三级网络全覆盖,做到干部吃透精神,掌握政策;技术人员明确要求,掌握规程;群众明白目的,积极参与,切实营造有利于“两区”划定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邓州市建立“两区”的三大意义
(一)建立“两区”进一步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
邓州市自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来,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在6.67万hm2以上,规模种植面积达3.33万hm2。如孟楼镇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耕地提质改造工程,流转耕地0.38万hm2,新增耕地500 hm2,吸引省内外千亩以上合作社、涉农企业等12家新型经营主体,让土地资源资本化产生溢价效应,充分释放土地资源的潜力。外源性社会资本的介入,规模种植杂交小麦、酒用红高粱、旱作水稻、艾草等使孟楼农业产值接近2亿元,既增加了地方财税,也带动了农户再就业,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二)建立“两区”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配套田间基础设施,邓州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1.33万hm2,真正达到“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目标,促进了农村产业更加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
(三)建立“两区”提升了邓州本土的品牌形象
目前,全市共认定“三品一标”面积7.87万hm2,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3万hm2,有机农产品基地0.2万hm2,绿色食品基地0.33万hm2。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60多个,总数达290个,居10个直管县之首。邓州市还建立了高规格的杂交小麦产业基地,在不远的将来,也将成为我国杂交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国内外杂交小麦展示示范中心。随着种业的发展,产业基地将成为邓州市一大亮点,将带动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邓州”品牌,提高邓州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