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主要细菌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
2018-01-17万遂如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养猪场在疾病发生与流行中,细菌主要是由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个方面引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夏、秋季节多见继发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丹毒杆菌、附红细胞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与弓形虫等;冬季与早春季节多见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疫、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败血波氏杆菌等病原菌。目前由于许多猪场广泛存在免疫抑制;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出现新的血清型;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性增高,甚至出现“超级细菌”;霉菌毒素的存在;饲养环境的污染等,常在猪群中发生病毒性疾病时许多细菌与多种病毒共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病原体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不仅增大了疫病的防控难度,而且加大了疫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规模化猪场主要细菌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 规模化猪场主要细菌性疾病流行状况
据上海卫秀余研究员报道,在对规模化养猪场送检的病料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发现,细菌分离阳性率高达85%以上,分离的致病性细菌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猪丹毒杆菌、沙门氏菌和附红细胞体等。因此,规模化猪场在高度重视猪病毒性疫病防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猪群中细菌性疾病的防控,确保猪只健康生长,以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与链球菌病等仍然是危害猪场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其它细菌性疾病比较平稳,只见个别猪群有所散发。
1.1 副猪嗜血杆菌病(HPS)
副猪嗜血杆菌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已成为全球性危害养猪业的一大重要的细菌性疾病。目前本病原菌共有15个血清型,其中 1、5、10、12、13和 14型毒力最强,常引发猪只发病急性死亡;2、4、8和15型为中等毒力,常引起猪只发生关节炎和浆膜炎症状;3、6、7、9和11型为低毒力,一般不引发临床症状。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为4型和5型,其次为14、13与12型,其它血清型发生很少。不同的血清型菌株,其毒力与致病力差异很大,各个不同血清型或不同菌株之间的免疫力交叉保护力较低。不同地区分离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毒力与抗原性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具有地方特异性。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哺乳后期的仔猪(断奶前后)、保育仔猪及肥育期(转群后两周左右)的猪只,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可达90%以上。生产母猪发病率为30%左右,可引发流产、产死胎与弱仔等,很少死亡。由于本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属于条件性致病菌,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诱发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比如仔猪断奶应激、转群、混群、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饲养环境恶劣、通风不良、空气混浊、氨气与氮气过高、气温突变、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免疫抑制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而且会使病情加重。当前在养猪场常见本病继发于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瘟、伪狂犬病与流感等疫病,也常见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及败血波氏杆菌等混合感染,致使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很强,大多数抗生素对其无效。据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报告发现,本病病原菌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林可霉素等17种主要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目前临床上使用替米考星、泰拉菌素、易速达及施美芬等药物防治有很好的效果,如与中兽药穿心莲、大青叶、鱼腥草、双黄连及金银花等制剂和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肽与细菌素等联合用药,防治效果更佳。
1.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
本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本病原菌有两个生物型:1型菌株毒力最强,危害性较大;2型菌株可引起猪只发生慢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根据细菌荚膜多糖(CSP)和细菌脂多糖(LSP)对血清的反应,本菌分为15个血清型,各个血清型之间有的有免疫交叉反应,有的没有免疫交叉反应。血清1、5、9、10和11型毒力最强,常可引起猪场暴发流行本病,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血清3型和6型毒力较低。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1、5、7 型,其次是血清 2、3、4 和 10 型。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猪群中同时存在多个不同的血清型,同一个猪场也可能同时流行多个不同的血清型。据有关报道,湖北与湖南主要流行血清3、7、10型;甘肃、宁夏和青海主要流行2、3、7型;海南和福建主要流行1、7 型;陕西主要流行 3、7 型;吉林主要流行 7、5、1、3 型;山东主要流行 5、7、1、3、2、10 型;四川主要流行1型。美国主要流行1、5、7型;加拿大主要流行1、3、5 型;欧洲主要流行 1、2、5、7、9 型。
隐性感染带菌的母猪是病原体的主要贮存宿主,虽然不会发生垂直传播,但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病猪与带菌猪为本病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猪的肺部、气管和鼻液中,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啮齿动物与鸟类可携带病原菌,是重要的病原体传播者,通过水平传播。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猪只都有易感性,其中以6~16周龄的猪只发病为多,以2~4月龄的猪最为易感。一般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可达50%。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多见于春、秋、冬季节发病,夏季发病较少。当前,养猪场发生本病,常见继发或并发猪蓝耳病、伪狂犬病及猪支原体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从而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综合征。养猪场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断奶、转群、长途运输等应激,以及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空气污染,潮湿寒冷,气温突变等因素的存在,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本病原菌对头孢类药物、沙星类药物、氟苯尼考与替米考星等药物敏感,对其它抗生素有较强耐药性。
1.3 猪链球菌病(SS)
链球菌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二类动物疫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链球菌有属特异性抗原(称p抗原)、型特异性抗原(表面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称c抗原)。根据其抗原的差异,可将链球菌分为35个血清型(1~34和1/2)。目前从猪体分离到的菌株多数属于 1/2、1、2、3、4、5、6、7、8、9 和 14 血清型,其中荚膜2型为主导菌株,其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其主要危害4~12周龄的猪只,特别是4~6周龄的断奶仔猪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可达50%左右。2型菌株感染人类可引起人发生脑膜炎、心内膜炎和败血症而死亡。当前猪链球菌7型菌株致病性上升,毒力增强,发病率增高,潜伏期延长,危害性加大,应引起重视。
链球菌广泛存在于污染的环境、粪便、灰尘及水中,经呼吸道、消化道及创伤(如去势、打耳号及注射不消毒)感染,吸血昆虫(如蚊、蝇等)也可传播病原引起发病。大小猪只都有易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节(4~11月份)为多发。本病常见在猪群中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仔猪发病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发病率为30%左右,死亡率可达80%;中猪发病表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关节炎;生产母猪感染可引发子宫内膜炎与乳腺炎,造成繁殖障碍。目前,我国猪群中单独发生链球菌病较少见,疫情逐于平稳,但在猪群中发生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感染及伪狂犬病等疫病时,常见有链球菌和其它细菌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链球菌耐药性很强,对常用的13种抗生素都有耐药性,少数菌株可耐受15种以上的抗生素。目前用头孢类、氨苄青霉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速解灵、多西环素等药物防治有效,对其它抗生素不敏感。中兽药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板蓝根、连翘、蒲公英、地丁及鱼腥草等制剂对链球菌有很强的杀伤能力。
1.4 猪支原体肺炎(喘气病,MPS)
本病为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养猪场普遍存在,猪群中血清学阳性率为30%~50%。猪不分年龄与品种都有易感性,但以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易感染性最强,发病症状最明显,病死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很少出现临床症状。病猪与带菌猪为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或由空气吸入经呼吸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多见于秋、冬季节及早春季节。新疫区发病多呈暴发性流行,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老疫区多为慢性经过。饲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气温突变、寒冷潮湿、长途运输、饲料中缺少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可诱发和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本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体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能力,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机体抗病力下降。病原体还能与蓝耳病病毒、流感病毒及圆环病毒2型等在临床上共同发挥致病的协同作用,并能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与波氏杆菌等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导致多种病原体共感染,引发严重的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使用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卡那霉素、支原净、泰乐菌素、环丙沙星等药物防治支原体肺炎有效,对其它抗生素不是耐药性强就是作用较弱。
1.5 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仔猪发生黄、白痢与水肿病,其血清型很多,各地引发疾病的优势血清型也不尽相同,因地而异。据华中农业大动物疫病防治中心检测报告,从全国各地发病猪只的病理材料中先后分离出315株大肠杆菌,经血清学分型鉴定,分离出34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共计为157株菌株,占定型菌株的49.8%,并证实了一些能引起人与家禽发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在猪群中广为流行,引起仔猪拉稀,排黄白色、乳白色、绿色、灰色及水样粪便,严重者拉血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急、死亡快。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高达90%左右;断奶仔猪发病死亡率为40%~60%,这些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出现,其致病性越来越高,耐药性越来越强,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在我国猪群中发生病毒性腹泻疾病时常见有高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等参与致病,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大,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据日本学者报道,认为“超级细菌”主要是指致病性大肠杆菌。华南农业大学陈杖榴教授调查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的21种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基本是一种超级细菌。
1.6 猪增生性肠炎(PPE)
本病为重要的猪肠道传染病,并已在全球范围猪场内呈现散发与流行。我国大多数猪场都存在此病,已成为规模化养猪场的一种高发疾病。病原体胞内劳森菌除感染猪之外,还可感染许多动物,比如马、兔、鹿、仓鼠、雪貂、大鼠、狐狸、鸵鸟、鸸鹋等,其中鼠类与鸟类在传播本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带菌猪只通过粪便向外排出病菌,成为猪场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接触传播,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都有易感性,但以6~20周龄生长肥育猪最为易感,其发病率为5%~25%,死亡率一般为10%,最高可达40%。目前多数猪群呈隐性感染,临床上以慢性病例最为常见。慢性病例表现为下痢,排黄色软粪或水样粪便,有时带有血液,病猪消瘦,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停止。急性病例排血色水样粪便,皮肤苍白,突然死亡。妊娠母猪发病可发生流产。本病常见并发或继发猪痢疾、沙门氏菌病、螺旋体病及鞭虫病等,而且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死率增高,危害性增大。
胞内劳森菌对红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泰妙菌素、硫酸黏菌素、氟喹啉等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青霉素、杆菌肽、沙利菌素等药物不敏感。
2 综合防控技术
2.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搞好“三管”,防止病原菌侵入猪群
2.1.1 管理好饲养人员 进入生产区人员一律要经淋浴后更换工作服、鞋、帽等;人员定向流动,不准串舍;物品与用具一律经消毒后带入猪舍等。这样可避免带入病原菌,造成疫病的传播与发生。
2.1.2 管理好猪群 猪群一律实行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实行数字化管理;技术操作要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以防止各个环节传入病原菌及引发各种应激,造成疾病的发生。2.1.3 管理好饲养环境 猪舍每天要彻底清扫,保持清洁卫生、干净干燥;舍内应冬暖夏凉,保证正常的湿度、温度与饲养密度;空气流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猪舍每周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粪污、污水、污物一律无害化处理。猪舍外环境每月要彻底清除杂物、杂草、污物、污水,铲除蚊蝇孳生场地,并大消毒1次,这样可大幅降低病原菌对饲养环境的污染,减少细菌病的传播与发生。
2.2 着力控制好养猪场的病毒性、细菌性疾病
养猪场要想防控好细菌性疾病,首先应控制好养猪场的病毒性疫病。目前养猪场出现的许多细菌性疾病都继发于病毒性疫病,比如猪场发生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及流感等疫病时,常见有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继发或共感染,使病情加重,危害性增大。同时,由于这些病毒都具有免疫抑制的特性,严重损害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应答,使免疫力低下,更易诱发细菌病在猪场的发生与流行。
猪场只准养猪,不要与牛、羊、兔混养,少养犬;驱赶鸟类、杀灭吸血昆虫、定期灭鼠与驱虫;生产中尽可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确保猪只生理机能与免疫状态正常,可有效地减少猪场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2.3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根据猪只不同日龄与不同的生产阶段饲喂优质营养全价的环保绿色饲料,确保猪只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需要。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免霉菌毒素危害猪只健康,诱发疫病的发生。轻度霉变的饲料添加脱霉剂可饲喂肥育猪只,其它猪只不准使用。复合防霉剂生物驱霉素(酵母细胞壁、益生菌代谢产物、纳米级高纯度复合矿物质、细胞因子等)为第4代脱霉技术,实现霉菌毒素“双向”清除,既可吸附毒素与排出毒素,又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保育仔猪、肥育猪与后备猪只,每吨料中添加500~1 000克;种猪,每吨料中添加1 000克,连续饲喂,可长期使用,效果尚佳。还可选用霉毒脱-SP(每吨料中添加1~1.5千克)或者霉卫宝(每吨料中添加1~1.5千克)以及脱霉-100、古博士吸霉灵等驱霉剂使用。
2.4 养猪场不要滥用抗生素
在养猪生产中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促生长与预防疾病。妊娠母猪与种公猪严禁使用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替米考星、氟哌酸、沙星类药物、多黏菌素、古霉素及硝基咪唑类与激素类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不仅具有免疫抑制性,影响猪体的免疫功能与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危害胎儿的发育与降低精子的活力,还会产生耐药性菌株与体内药物残留。同时禁止使用的中兽药有:巴豆、牵牛、大戟、斑鳌、商陆、三枝、麝香、水蛭、红花、大黄、莪术、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桃仁、瞿麦等,因为这些中药的毒性较强,药物作用激烈,易造成流产等。
2.5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提高猪只的特异性免疫力
养猪场实施细菌疫苗免疫接种时,一是要做好当前猪场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这是工作的重点;二是适当地使用细菌疫苗免疫接种,可减少猪场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现在许多养猪场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及喘气病等疫苗免疫接种,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但是细菌疫苗免疫接种一定要按照科学合理、结合实际的免疫程序进行,不能干扰病毒疫苗的免疫接种。使用细菌疫苗种类不要过多,同种疾病使用的疫苗毒株不要太多,疫苗接种的剂量不要过大,疫苗接种的次数不要过多,否则无利有害,还可能产生疫苗毒株与野毒发生重组,出现新的野毒株,并可使机体产生免疫麻痹和其它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2.6 重视药物保健预防,增强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状况,结合猪只生长发育与不同的生产阶段可能发生的疾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某些有效药物通过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实施药物保健预防,能有效地提高猪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这也是一项重要的防控动物疫病的技术措施。
药物保健预防方案推荐如下,养猪场可结合猪场实际选用。
2.6.1 哺乳仔猪的药物保健预防
方案1:仔猪出生后30分钟,第1天与第4天,每头各肌注倍健(免疫核糖核酸)0.25毫升,第1天吃初乳前5分钟每头口服止痢宝(嗜酸乳杆菌口服液)1毫升,第2天吃乳前再口服1毫升。
方案2: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每头各肌注排疫肽(5种高免球蛋白)0.25毫升,同时1、2、3日龄各口服1次杆诺肽(芽孢杆菌活菌口服液)每头每次0.5毫升,口服活菌制剂后,稍停留一下再吃乳。
以上方案可增强仔猪免疫力、提高成活率与抗病力,并有效地预防仔猪红、黄、白痢和病毒性腹泻。
方案3:3日龄每头仔猪肌注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毫升,补铁、补硒,防止发生缺铁性贫血和缺硒性拉稀。
2.6.2 保育仔猪的药物保健预防
方案1:清开灵粉1 000克、转移因子400克、抗菌肽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2天。
方案2: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甘草、桔梗、荆芥、淡竹叶等)1 000克、干扰素6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2天。
方案3:双黄连浸膏粉(金银花、黄芩、连翘等)400克对水1 200升,电解质多维600克、免疫球蛋白400克、细菌素3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12天。
以上方案具有清热解毒、开窍泄火、镇静安神、抗细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应激与调节免疫力的功能,可于仔猪断奶前5天与断奶后7天连续实施保健。可有效地降低断奶应激、营养应激、温度应激与环境应激,预防断奶后仔猪腹泻、圆环病毒感染、蓝耳病、伪狂犬病、流感、呼吸道病综合征、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及猪肺疫和水肿病等疫病,还能有效提高仔猪成活率。
2.6.3 肥育猪与后备种猪的药物保健预防
方案1:大清解毒散(大青叶、石膏、贝母、板蓝根等)1 500克、干扰素800克、白细胞介素-4(4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
方案2:穿心莲散(穿心莲、板蓝根、蒲公英、旱莲草、苍术等)1 500克、免疫核糖核酸600克、转移因子400克、抗菌肽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
方案3:洗心清毒散浓缩液100毫升对水50千克、电解质多维600克、免疫球蛋白500克、细菌素400克、维生素C 2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7天。
以上方案具有清热解毒、散风化痰、泻火润肺,抗细菌、抗病毒、抗应激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能。可用于预防猪群中各种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一般保育仔猪转群进入肥育舍后开始保健预防1次,肥育中期(出栏上市前2个月)再保健1次、驱虫1次,直至肥育猪出栏上市不用再进行药物保健。引进后备种猪隔离检疫1个月结束时用药物保健1次,发情配种前40天再用药物保健1次,驱虫1次即可。
2.6.4 生产母猪的药物保健预防
方案1:鱼腥草散(鱼腥草、蒲公英、黄芩、桔梗、苦参,葶苈子等)1 500克,干扰素1 000克、转移因子600克、溶菌酶5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黄芪多糖1 500克、免疫核糖核酸800克、白细胞介素-4(600克)、抗菌肽5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防风散(防风、独活、连翘、柴胡、当归、山药、甘草、乌药、葛根等)1 500克、干扰素1 000克、免疫球蛋白600克、细菌素5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以上方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痈、疏散风热、扶正祛邪、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应激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能。可用于预防高热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病毒与细菌共感染和继发感染,妊娠母猪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与阴道炎等“三炎征”等疾病。一般于生产母猪妊娠中期与产仔前后各预防保健1次。
2.7 发病猪只的治疗
当前,由于猪群中发生的疾病都是由多种病毒与细菌共感染或继发感染而引起的,单一病原体引发的病例几乎不存在。加之病原体的变异、免疫抑制、霉菌毒素的危害、饲养环境的污染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低下。因此,临床上治疗难度很大。如果在疫病发生的初期,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用药对症、方法科学、方案可行还是有可能通过治疗降低死亡率,减少由疫病而造成的损失。治疗方法可结合疫情与猪场实际,采用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中兽药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对症治疗与支持疗法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抗病原体的中兽药制剂有:清开灵、大青叶、柴胡、板蓝根、穿心莲、银黄、连翘、双黄连、鱼腥草等注射液;细胞因子制剂如干扰素、猪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4等;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肽、细菌素、溶菌酶等;优质抗生素如头孢噻呋、头孢喹肟、速解灵、施美芬、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拉菌素、泰乐菌素、多西环素、氨苄青霉素等。特别是中兽药制剂与细胞因子制剂和生物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协同作战,可以有效的增大抗病原谱,增强药效,提高疗效,而且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不存在药物残留,不存在污染环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