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2018-01-17文/古月
文/古 月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普遍存在着融资难、信用信息不健全、基础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这是金融服务实现普惠尚需打通的“最后一公里”。中国所面临的农村普惠金融难题,也是全世界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近一两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逐步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普惠金融解决之道。尽管中国农村普惠金融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特有的模式已初具雏形。
我国实践农村普惠金融需要以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为基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以联合奖惩机制作为正向激励措施,支持有信用、有市场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等方式,为农村社会治理、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农户能够简单、快捷地享受到便利的金融贷款服务,全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一、建设信用体系
察布查尔县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13年以来,察布查尔县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支持农民增收的基石,强化政府职能,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信用社联动、农户参与”的原则,启动信用县、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四级联创。全面开展历年不良贷款清欠工作,对恶意欠款不还者公开曝光下达支付令,建立银行、村两委、乡党委政府、法院联合清欠的常态化机制。
察布查尔县还建立了详实的农户经济档案,上挂察布查尔县企业及农户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备查,实行专人管理、动态更新。同时县信用社与村委、村民代表组成资信评定小组,逐户评定,确定等级、额度,并填制“贷款证”,张榜公布,公开发证。全县66个行政村农户信用评定实现全覆盖,评定信用户27 200户,占应评农户数的94%,23 576户信用农户获得银行授信70 728万元。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全县农户平均授信额度3.84万元,增幅25%。
察布查尔县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上的探索实践,初步破解了农民缺少贷款抵押物的难题,降低了农民和银行的信贷成本,化解了部分农户因“十户联保”“五户联保”中个人违约造成集体无法贷款的风险,同时提高了广大农户还款的积极性,营造了“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良好氛围,也为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蒲江县开展家庭农场信用评级
蒲江县是成都市典型的农业生态县,全县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乡村传统美食旅游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快速推进,涌现出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 200余个(人)。人民银行蒲江县支行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信用评级,着力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融资贵和财政奖补不配套等问题,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搭建信用评级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县领导督办,人民银行蒲江县支行、县农林局、县金融办、涉农金融机构以及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各村委会等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工作小组,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协同解决信用评级推进中的相关工作。
二是拟定信用评级工作重点。基于家庭农场组织形式、“茶叶”“柑桔”“猕猴桃”三大特色产业、辖区最为领先技术人才等优势,经县评级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多次磋商,重点针对262户备案家庭农场开展信用评级。
三是制定《蒲江县家庭农场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试行)》,涵盖“评级总则”“评级对象”“评级内容”“评定等级”“评级程序”“评级结果运用”等多个方面,统领全县信用评级具体工作。
四是形成信用评级指标框架。拟定“财物权证”“经营状况”“管理水平”“政府支持”“信用状况”“红线指标”等6大指标版块,共计20项明细指标的评级框架,力求评级结果全面、客观、公正且易被公众理解接受。
五是广泛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地方领导的理解支持。以支农再贷款为抓手,以县家庭农场协会为切入点,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和家庭农场参与信用评级。
六是强化结果运用。按照程序对自愿参评的24户家庭农场开展信用评级,最终评出10户优级、3户良级信用的家庭农场,举行蒲江县家庭农场信用评级授牌仪式。以集中授牌、授信的方式,落实了对13户优良信用家庭农场的政府支持和金融对接的相关政策,对13家取得良好信用评级的家庭农场总计授信1 550万元,其中,2家家庭农场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享受年息不超过5.175%的利率优惠。对信用评级结果为优级、良级的家庭农场,优先推荐评定市级、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优先申请财政贴息支持,优先推荐申报财政支农资金建设项目。
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条信息透明、增进了解的通道捷径,搭建了信息沟通的桥梁,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让家庭农场主甚至其它农业经营主体都充分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对于提升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诚信意识、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优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全辖家庭农场等广大农业经营主体中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为搭建“农贷通”平台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和财政支持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二、创新贷款模式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针对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有钱贷不出去、三农经济发展需要贷款又缺乏有效抵押物、融资能力受制约等现实状况,试验推广了农民利用“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模式,有效破解了三农贷款抵押物少、贷款难等难题。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是以直补资金补贴款为担保,向农户发放期限可长达10年,金额可放大到直补资金10倍的贷款。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是目前个人类贷款利率较低的贷款品种。特别是“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已经覆盖了全体种地农民,只要是种地农民,都有资格以直补资金做担保,申请并得到贷款,从而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挤压了农村高利贷的生存空间。“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概括起来是“一个引导、两个转变、三个有效”。“一个引导”就是通过直补资金与信贷资金的有效衔接,以直补资金杠杆撬动金融资金流向三农领域,引导和加大了三农资金投入,在农民得到直补资金补贴的同时也获得了信贷资金支持,实现“1+1>2”的政策放大效应。“两个转变”就是通过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促进财政支农方式实现了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金融支农由扶强不扶弱向服务三农全覆盖转变。“三个有效”一是利用财政直补资金做担保贷款是缓解农村贷款难的有效途径;二是解决农户担保抵押物不足的有效补充;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办法。
贷款流程简洁,方便农户办理,同时以直补资金担保,有效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金融机构可以放心大胆地为农民提供贷款。另外,通过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可以积累大量的农民信用记录,对农民进行信用筛查,最终把农民引入到全民的信用体系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农民信用体系。
通过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发挥惠农资金导向作用,提升了金融服务三农效率,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扩大了农村的信用规模,为信贷资金投向农村提供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三权抵押”贷款
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权和林权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
溧阳市制定实施的两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明确,凡符合条件的项目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市担保公司、风险补偿资金各承担40%,银行承担20%。作为全国三权抵押贷款试点银行,江南农商行积极响应实践,溧阳支行累计发放贷款8 000万元。溧阳支行行长黄劲说,他们还进一步以林权作抵押发放贷款,依托市里新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交易中心,一旦出现两年以上逾期贷款,可流转经营权获得资金还贷。如今,溧阳山地已成稀缺资源,溧阳支行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7 000多万元。
如皋是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市。如皋市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两权抵押需求大。2015年,试点之初就和市农委等梳理出300多户清单,到2017年末该行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47户,贷款余额1.8亿元。
“福田贷”
“福田贷”授信产品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借款人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转移农村土地占有和农业用途的条件下,以依法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作为抵押物,将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授信对象为信用良好,持有土地经营权、农业资产的农户,授信额度本着小额分散的原则设定为5万元(以合作社为单位设立风险基金池的最高可授信20万元),政府财政贴息后,月利率只有3.82‰,比农信社各类贷款利率低30%以上。一次授信,期限三年,贷款方式是自助循环、随贷随还,方便快捷。
“农易贷”
“农易贷”业务是基于农户个人信誉,在预授信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在农商行服务辖区内特定对象发放的无需提供担保的信用贷款。该业务的主要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22岁(含)至50岁(含)之间,有当地有效居住证明且拥有自有住房,信用记录良好,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能力的农村已婚居民,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体经营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该产品具有手续简单、还款方式灵活、免担保等特点,全区符合条件的农户均可通过该行营业网点提出申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10万元,根据生产、经营、流动周转周期等不同情况,最长授信期限可达36个月。在还款方式上,用信期限为1年以上的可选择等额本金或等额本息,用信期限为1年以内的可以实行按月付息、按季付息或半年付息、到期还本等还款方式,有效满足农户个人经营、消费等资金需求。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主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第三方支付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便利性。从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中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销售渠道、金融获取渠道上进行了创新,但在产品结构和产品设计上与传统金融产品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