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2018-01-17张生菊
张生菊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湟中 811600)
青稞是我国藏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在藏区种植历史悠久,遍布整个藏区,用青稞为主要原料而制作的糌粑是藏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它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青稞在国民经济中凸显其重要地位。青稞耐寒性强,潜伏期短,适合高寒地区种植。本文就青海省青稞种植情况提出一些高产栽培技术,以期能够指导实践。
1 青稞生产现状
1.1 青稞种植覆盖区域
在青海区域内,青稞种植遍布海东、海南、海北等地,种植海拔多位于3200~3300米区域,青稞为该区域种植历史最为悠久,分布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
1.2 青稞种植地气候
青海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1~12.7℃,大部分在海拔1500~4800米,在晚春或初秋,有充足的日照和降水,降雨量在300~1000毫米。
1.3 青稞需求量激增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达65万亩,是青海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在青海省农业产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地农民和牧民的主要粮食,大麦白葡萄酒加工的重要原料是麦芽糖和青稞。目前青稞是当地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青稞平均每亩能为一个农牧家庭带来近500元的收入。近年来,青稞的产业链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其在青海省的农业经济地位更为突出。
2 青稞高产栽培制约因素
2.1 青稞种植区域环境恶劣
以青海省为例,青稞种植的总面积约为100×104公顷,适宜种植作物的缓坡地区和平坦耕地面积不超过总耕地面积的30%。沟谷和旱地的总种植面积为70%。青稞在自然灾害生产中极为薄弱,由于缺乏水,青稞种植生长并不是非常好,常常是十年九旱,收成不足,干旱成为制约其生长的最大因素。虽然近些年国家和当地政府不遗余力的重点扶持了当地的农业种植,但干旱问题并没有根除。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2 高产增产技术有待使用
青海本地区的青稞农技人才数量不足,育种青稞的研究机构短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导致了新技术的开发更新比较缓慢,推广能力不足。栽培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应用。有些20多年前的青稞品种仍在播种中使用,甚至许多偏远的生产地区种植几千年的老品种。由于青稞种植区的平均施肥量不足,种植结构混乱,燃料缺乏,几乎不可能使秸秆还田,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2.3 青稞种植区域日益缩减
青海总人口为580多万,其中80多万牧民需要消费大量青稞。但农牧民种植的青稞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受小麦和蚕豆的优势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青稞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随着西部大开发,青海省部分地区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区由于地势的原因无法进行新的开发,导致了青稞种植面积的萎缩。
3 青稞高产对策
3.1 选择优种
选择优良种子是保证高产量和播种的关键,地区内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受传统习俗影响,接受新事物慢,所以必须加强推广。
3.2 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
在青稞种植中后期易发生病虫害,应统一管理和控制。青稞病害主要有黑粉病、锈病和白粉病,一般以预防为主,相对安全,及时预防。主要害虫是蚜虫,灌浆时期是蚜虫主要危害期,应在此期喷洒农药防治。
3.3 选择适合的生长条件栽植
选择一个好的土地环境,对青稞的生长非常重要,主要选择酸度适中、土壤疏松、水分高、营养充足、土地养分不易流失的地块。
3.4 防止青稞倒伏
倒伏是青稞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密度太高,施肥过多,导致塌陷。
3.5 适期收获
掌握正确的收获时间是青稞高产的重要一步,太早或太晚都会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最佳收获时间为蜡黄晚期,此时期整片种植地的青稞茎秆叶片都会由绿变黄。这也是青稞生产的最后一步。
3.6 政府扶持
随着青海省实施多年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的加大,农牧民种植青稞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青稞种植情况有所改善。要加快培育优质的适宜于青海地区以及青海区域中不同小地域生长的优良青稞品种,同时做好青稞种植技术的开发应用,政府进一步注入一定的开发资金帮扶青稞产业发展,使得青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促进省内经济发展,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