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蚕原种茧死蛹的发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2018-01-17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王中月

河南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蚕体蚕期蚕儿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王中月

在桑种生产上,收茧多、制种少的原因主要是死蛹问题,减少死蛹的发生,是提高制种量的有效途径。

一、桑蚕死蛹产生的原因

(一)蛹体受伤,感染致病菌

种茧保护期由于运茧、削茧、鉴蛹和摊蛹等项工作粗放,致使蛹体受伤。特别是裸蛹保护,仍沿用保护种茧那样的措施,蛹体既易受伤又容易接触病原,还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此时蛹体旋动频繁,往往受到创伤,一旦感染致病,就会发病死亡。

(二)桑蚕饮食条件致病菌

大蚕吃水叶、脏叶,致肠道内的细菌大量增加,成为潜伏的条件致病菌,在蚕体生理代谢紊乱条件下,引起蚕蛹大批死亡。

二、防止方法

(一)合理控制环境,顺应蛹体生理代谢

蛹期是幼虫到成虫的过渡时期,特别是桑蚕吐丝终了到蚕蛹复眼着色这一阶段,是体内组织解离与新生的重大生理转折时期。这时的环境因素,对健蛹率、发蛾率、产卵质量和次代蚕的强健性,较蚕期有更加显著而直接的影响。如果保蛹不当,就容易造成死蛹、死蛾和死卵。蛹期适温范围在22~25 ℃,应以24 ℃为中心温度,防止蚕蛹接触27 ℃以上的高温和21 ℃以下的低温。要求室内空气流畅而新鲜,光线均匀。发蛾期的光线随自然明暗规律即可。室温过高时,可在蛹体上喷水补湿,严防蚕蛹遭受高温闷热和干燥的伤害。提前预防不良环境,根据当时的气象特点和蚕室情况,釆取相应的调节措施,给蚕蛹创造一个合理的环境条件,促使蚕儿正常发育,以提高发蛾率,增加制种量。

(二)注意饲料卫生,预防病原污染

储藏桑叶,要严加管理,防止病原污染。储桑室要经常洗涤消毒,保证桑叶新鲜和清洁卫生。必要时用0.3%~0.5%的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叶面消毒处理,然后晾干喂蚕。养蚕时不喂嫩叶、湿叶、脏叶和营养不良的桑叶,选采各龄适熟叶,以便提高蚕儿体质,增强蚕体对疾病的抵抗力。5龄蚕亦可添食抗菌素(使用凉开水配药),调节蚕儿生理,控制蚕儿肠道细菌的繁殖量,这是防止后期死蛹的有效方法。

(三)合理技术操作,预防蚕蛹受伤

制种时技术操作,如采茧、削茧、鉴蛹、摊蛹等,一定要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操作,防止蚕体、蛹体受伤。在削茧、鉴蛹期间,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严禁操作粗放。坚持迟削茧,以蛹体复眼着色为适期。直接接触蚕蛹的垫蛹材料以及蚕具(蚕匾、蚕网)蚕室都必须严格消毒,净化环境,防止病原连续侵染受伤的蚕蛹。

(四)认真消毒,防止蚕病传染

饲育原蚕要重视消毒防病工作。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彻底消毒,加强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切断污染源,为蚕期无病创造条件。养蚕期要进行经常性的蚕座和蚕体消毒工作,蚁蚕和各龄起蚕的蚕体消毒尤为重要。消毒工作按操作规程操作,持之以恒,不能满足于小蚕期无病的表面现象而放松壮蚕期及上簇期的防病工作。蛹期的防病工作要着眼于整个蚕期,蚕期应重视蚕体、蚕座的消毒。壮蚕期要做好通风、排湿、清洁卫生等工作。在熟蚕及种茧的保护期,尤其是在削茧、鉴蛹过程中,要重视防病工作。蚕蛹伤口及鳞毛脱落后的毛原都是病原侵染之门户,故消毒防病工作一定要贯穿于养蚕制种的全过程。

总之,防止死蛹,要注意不使蛹体受伤;严格进行蚕室、蚕具和蚕体、蚕座的消毒工作;养蚕期选用良桑适熟叶;预防蚕儿感染病原;改善养蚕环境,给蚕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 ;发现病蚕、死蛹和不良蛹,应及时拣出,处理好,避免病蚕扩大传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蛹体健壮,提高发蛾率,增加制种量。

猜你喜欢

蚕体蚕期蚕儿
蚕品种对不同发育阶段蚕体、蚕沙及蚕茧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影响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难题
难题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可爱的蚕儿
向学生赔“蚕”
晚秋蚕饲养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