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水稻病害及关键防治技术

2018-01-17唐清杰严小微唐力琼陈健晓岑新杰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省农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口市5711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飞虱晚稻早稻

唐清杰 严小微 唐力琼 陈健晓 岑新杰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省农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口市 571100)

目前海南省共有农民500 多万人,农业人口占比较大,且大部分以水稻为口粮,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民还以种植水稻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海南水稻生长季节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小,水稻病害发生严重,一旦发生病害而没有及时防治,将导致水稻产量降低、农民收入减少。因此,笔者对近几十年来海南双季水稻受影响较重的病害的特征、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以期普及水稻病害知识,为海南水稻种植升级、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等提供技术支撑。

1 稻瘟病

稻瘟病是海南早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占水稻总产量的10%~15%。

1.1 发生部位及其症状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水稻秧苗到抽穗、结实都会受害。因病菌危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 苗 瘟

用带病种子播种,种子发芽后不久就可出现苗瘟。病菌主要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严重时成团枯死,状如火烧。

1.1.2 叶 瘟

在本田稻株叶片上发生,主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的病斑。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或呈不规则的暗绿色水纹状,病斑上密生灰绿色霉层,这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呈梭形或长梭形,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纵线,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也可产生青灰色的霉层。

1.1.3 穗颈瘟

病斑发生在稻株穗颈节上,呈灰黑色或淡褐色。发病早而严重的全穗变白,极像受螟虫为害后的白穗,发病迟可使谷粒不饱满,影响产量。气温在24~28 ℃、相对湿度在92%以上,或叶片上有水珠、阴雨连绵、雾多露重,最适宜穗颈瘟病菌产生孢子且侵入为害。在水稻一生中,以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始期最易发生穗颈瘟。

1.2 防 治

1.2.1 苗瘟和叶瘟防治

每667 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 g,兑水40~50 kg于拔秧前2~3 d喷雾防治,水稻分蘖期可在稻瘟病发生初期喷雾防治。或每667 m2用40%富士一号乳剂75~100 g,兑水40~50 kg,在叶瘟发生初期喷雾防治,如病害继续流行,隔10 d后再喷第2次药,喷药后田内保持深3.33 cm的水层2~3 d。或每667 m2用2%春雷霉素粘剂90 g,兑水45 kg喷雾防治。或每667 m2用2%加收米水剂45 mL,兑水45 kg喷雾防治。或每667 m2用40%克瘟散乳剂75 g,兑水40 kg,在叶片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田块喷雾防治,重病田隔7 d后再喷1次药。

1.2.2 穗颈瘟防治

水稻抽穗期是穗颈瘟的易发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每667 m2用20%三环唑75~100 g,兑水40 kg,喷雾防治1次;也可用春雷霉素粘剂或加收米水剂进行防治。

2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海南早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2.1 症 状

病菌先为害水稻叶鞘,继而为害整张叶片,由稻株下部叶向上部叶扩展,严重时还可为害穗部。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部分生出暗绿色、像开水烫过一样的小斑,然后扩大成椭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边缘呈淡褐色、病斑呈灰绿色,干燥时病斑边缘呈暗褐色、病斑呈灰白色,病斑多时常合并为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叶片受害,病状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在早栽早发早封行、栽插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肥田而又过量施用氮肥、低洼积水、湿度大、连续多年发病等田块内,水稻纹枯病发生较重。

2.2 防 治

(1)农业防治。主要是设法减少菌源和加强栽培管理,特别是露晒田块,以降低田间湿度等。(2)药剂防治。每667 m2用5%井冈霉素水剂或30%稻丰灵乳油200 g,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30 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50 kg喷雾防治。一般喷药2次,即在第1次喷药后隔10 d左右再喷1次。

3 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是海南早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3.1 症状及发病规律

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其次是稻粒。其症状是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穗颈受害,呈褐色或灰褐色,造成枯穗。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变灰黑色,造成瘪谷。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或大田,由稻苗表皮或气孔侵入。播种病稻谷,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一般土壤缺肥、缺钾、沙质土、酸性土或长期积水的稻田发病较重。

3.2 防治方法

(1)种子杀菌消毒,用强氯精浸种。(2)加强肥水管理。对沙质土应多施有机肥,酸性土可施生石灰,稻苗生长缺氮时要增施氮肥和钾肥等;在灌溉方面,既要避免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又要防止缺水受旱而诱发水稻胡麻斑病。(3)药剂防治。与稻瘟病防治相同。

4 稻曲病

稻曲病是海南早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4.1 症 状

稻曲病只发生在水稻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其病菌属于子囊菌麦角科拟黑粉属真菌。发病时该病菌侵染水稻颖壳,形成直径1 cm左右、近球形的“稻曲”代替米粒,随病菌的侵染,在颖壳外面布满一层墨绿色粉末,且带有粘性,即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此时极易鉴别该病害。

4.2 防治方法

每667 m2用瘟格新60 g或75%三环唑30 g,兑水60 kg喷雾防治。

5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是海南晚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5.1 症 状

5.1.1 出现普通型病斑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病斑。病菌从水稻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先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然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叶片中脉继续发展成为波纹状的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的病斑,且病斑边缘有明显的界限。空气潮湿时病部有黄色小珠状的细菌胶流出,干燥后变成蜡黄色卵状小粒,即为菌脓。

5.1.2 出现急性型病斑

病斑像开水烫过一样呈暗绿色,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水稻叶片变成灰绿色,向内卷曲呈青枯状或很快枯白。发病部位也可出现菌脓。

5.1.3 出现凋萎型症状

多发生在杂交稻和高度感病水稻品种的分蘖期。受害明显的症状是稻株从心叶下1~2张叶片失水,呈青枯状后凋萎枯死,像受螟虫为害后的枯心苗,但拔起稻株没有虫咬孔。横切病株、用手挤压切面,有乳白色、粘稠状菌脓流出。

5.2 发生规律

白叶枯病在晚稻生产中发生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早稻生产在田间留下了大量的菌源,同时晚稻生长季节的温湿度(温度在30 ℃左右,相对湿度在80%以上)更适宜该病发生,加上晚稻本田期暴风雨多发,常造成叶片大量伤口且田水满溢,导致病菌随雨水传播,并从伤口侵入而大量发病。

5.3 防治技术

5.3.1 农艺措施

主要措施是减少菌源、选用抗病品种种植、进行浸种消毒、加强水肥管理等,水肥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雨后及时排水和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施用氮肥不能过多或过迟。

5.3.2 药剂防治

每667 m2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 g,或90%克菌壮可湿性粉剂50 g,或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50 kg喷雾防治。

6 细菌性条斑病

细菌性条斑病是海南晚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6.1 症 状

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叶片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在叶鞘上发生较少。病斑初期呈暗绿色、半透明小点,沿叶脉扩大成水渍状条斑,后期病斑连合成黄褐转橙褐色的斑块,但两端仍呈暗绿色。对光观察叶片,条斑呈半透明状。后期感病叶片顶部至半片叶上枯白。病斑上有大量黄色至黄褐色、较小的球状流胶,即菌脓,且叶背面多于叶正面。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各个生长阶段均可发病,高温(25~30 ℃)、高湿、多雨天气是该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台风、暴雨、氮肥过多或施肥过迟、水稻贪青等,均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6.2 防 治

在发病初期,每667 m2用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75 g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50 g或23%络氨铜水剂125 mL等,兑水75 kg喷雾防治,连续防治2~3次,每5天防治1次。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海南晚稻生产中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7.1 症 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均出现初为蜡白色、后变为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水稻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然后变为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均有短条状、瘤状隆起。

7.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播,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也有部分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第1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第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染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上传毒;染病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传毒给大麦、小麦。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30 min,1~2 d即可充分染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 d;接毒时间仅1 min,稻株接毒后潜伏期为14~24 d。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着水稻的发病程度;且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

7.3 防治方法

(1)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量同时移栽。(2)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3)治虫防病。要注意秧田、本田前期对灰飞虱的防治,还要注意麦田防虫。要抓住灰飞虱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等关键时期进行防治。(4)药剂防治。目前国内最好的防治黑条矮缩病的药剂为武夷菌素,不仅能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还能兼治水稻条纹叶枯病。

猜你喜欢

飞虱晚稻早稻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早稻迎丰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晚稻帖(外一首)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