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研究

2018-01-16张晓燕

成才之路 2018年35期
关键词:师幼互动参与对话

张晓燕

摘 要:良好的幼儿教育表现为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但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是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有效;师幼互动;对话;参与;信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70-02

良好的幼儿教育表现为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区域活动实践,对有效师幼互动策略进行研究。

一、对话——前期规划过程的多方参与

1.对話环境

活动一开始,环境便是保障,人们常说,环境就是会说话的墙。因此,怎样高效利用好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怎样多元地使用好环境,是一门艺术,值得幼儿教师进行深入探究。

(1)实地查看。幼儿园开展了“我们的秘密基地”的调查活动,首先从大班开始,大班的幼儿利用平时散步、上学、放学的时间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查看,找找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自己的秘密基地,并且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描绘,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绘画记录。一周以后,每个班都在讨论关于秘密基地的问题,幼儿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积极性的驱使下,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又被发掘出了很多。对于这些第一手资源,教师要照单全收,并和幼儿们一起将这些秘密基地进行归类,以备开发利用。

(2)图纸描绘。幼儿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他们就像是在轨道上奔驰的火车,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接下来,教师和幼儿们一起商量:怎样让全园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秘密基地的具体位置呢?幼儿们集思广益,最终确定采用图纸的方式来进行描绘,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看得懂,找得到。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借助本园建筑平面图和消防逃生图,对各个秘密基地加以标注,并进行编号,以方便查看。幼儿和环境之间的对话,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使原本仅限于班级内和走廊里的小区域活动扩大了范围。大区域的场地规划,给了幼儿一种整体观、大局观。

2.对话内容

场地有了着落之后,教师们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要求,更深层次地与幼儿进行对话,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

(1)从指南出发,因材补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可以此为依据,设置区域的活动内容。在同一个活动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会来玩,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怎么玩,玩什么,有什么区别,区别的依据又是什么,教师都要进行周密考虑。为此,教师可根据区域活动内容本身的特点,将其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同种材料,内容不同。例如,在大型建构区,教师可将级别按照难度层次分解为:平铺、垒高、围合、架空、镶嵌、主题式建构。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将上一级指标作为参考。二是区域相同,表现手法不同。例如,在创意美术区,小班、中班、大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班侧重于涂鸦、玩色,中班侧重于多色块玩、小组合作,大班侧重于精细动作。

(2)从幼儿出发,因需填充。教师在前期准备环节参与的比重比较大,但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了解幼儿最想要的、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而后再来确定内容取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以现有经验为突破口,了解幼儿现有经验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和拓展。二是以幼儿关注点为焦点,知道幼儿们最近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以此作为开端,开展区域活动。

3.对话需求

幼儿园开设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和幼儿商量协调的结果,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选择权应交给幼儿,真正关注幼儿的需求,完全体现幼儿的意愿和自主性。

(1)幼儿自主绘图,自主插牌选区。幼儿自主绘制区域游戏的平面图后,将各区域进行合理分隔,用数字进行标注,具体的内容表征由幼儿自己来进行创作。幼儿们可将对区域平面图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区域游戏的平面图就放在学校进门的大厅,幼儿们可根据自己班级的需求,由代表自主选择活动的区域进行插牌,按照插牌来进行游戏。

(2)幼儿自主控制游玩周期。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区的游玩周期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区幼儿们玩很多次都不厌倦,而有的区幼儿们很快就不愿意进入,面对这样的情况,严格采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调整显然有些不太合理。因此,教师可采用周五统一更换和平时弹性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整。平时遇到幼儿不想在这个区进行游戏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和其他班级的幼儿进行沟通,如果对方同意就更换,如果对方不同意就转到室内小区进行游戏。游戏的周期完全由幼儿自己来控制,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开展。

二、实施——自我实现过程的交互作用

1.交互性策略——直接指导的减法、间接指导的加法

幼儿必须自己动手或动脑。这个过程不能省略,只有调动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促进幼儿成长。

(1)慎用结果性指导。直接指导的现象在区域活动中并不多见,有的时候幼儿的成长就必须经历苦思冥想、反复探索,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味追求结果的指导显然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直接指导要慎用、少用。

(2)材料替代性指导。在活动中,幼儿很多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的根本方法就是材料本身,教师的理念、策略完全可以通过材料这一载体来实现。例如,教师可在活动区域准备一个工具箱和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很多常用工具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使用。

(3)同伴互助式指导。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还有一个更好的资源,就是幼儿本身,他们都是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资源。对于一些幼儿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去解决,让他们主动找同伴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感兴趣,更有积极性,会比向老师请教更为顺畅。

2.融合性策略——知识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兼容

关注知识技能是传统的教学习惯,而这种习惯往往会让教师忽略对幼儿更为可贵和重要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活动中,让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自然交融,实现双赢。

(1)关注情感的弥散效应。情感最大的一种能量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弥散效应,情感的基调就是活动的整个基调,怎样的基调最适合幼儿发现、探索、成长和提高呢?那就是教师要多多地去和幼儿共情,和幼儿一起感受,因为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活动的根本保障。在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表情、动作、行动轨迹,从而推测幼儿的内心情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重视情感的贯穿效应。情感与知识技能不同的是,它具有连贯性、连续性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对于计划实施的间断情绪和问题解决时的情绪,将幼儿出现的负面情绪进行归类,进而帮助幼儿排解负面情绪,保障活动的正常、高效开展。

(3)考虑情感的回应效应。人作为情感的受体,在受到情感作用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些反应,看不见的心理反应,看得见的身体回应都会有,进而产生回应效应。然而,回应效应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也正是因为情绪情感的回应效应才能够使得区域活动更加别样和精彩。因此,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用眼神、微笑或是一个微小的动作给幼儿积极回应,肯定、鼓励他们的良好行为,而幼儿在接受到教师的回应之后,也会用一系列的正强化行为来进行回应。

3.全面性策略——利用各种量表科学地观察分析幼儿

在每个活动区,教师可通过定区、定点、定人的观察方式,从空间整体架构的合理性、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幼儿发展的可能性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反观现象背后的本质,调整策略,以获得显著实效。

(1)定区观察。每个区中都会有几个小区域,幼儿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大区,在这个大区中,幼儿们的活动空间是自由的。而这个大区里的教师就固定在这个区域中,他接触到的幼儿也许并不是自己班级的,但这些幼儿都是其观察的对象,观察的重点可落在区域设置的合理性上,场地划分的科学性上,内容设置的适宜性上。

(2)定点观察。在每一个大区中,都会定好几个点位,每个关键点位上的教师要重点观察这个点位上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有效性,关注幼儿的进一步需求以及幼儿之间的合作情况。

(3)定人观察。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正因为其发展轨迹和发展节点的不同,才使得教师的定人观察更具有价值,对于了解幼儿个体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来可以了解到幼儿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不同之处,二来可以纵向地了解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从而采取私人订制式的有效策略作用于幼儿,产生活动实效。

三、交流——倾听分享过程的有效延伸

1.倾听与获得

经验的获得,亲身经历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间接的获得方式便是来自于他人。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高质量的倾听,其实就是幼儿获得他人经验并与自己的经验相互对接,从而产生新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倾听者个人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就分享者来说,将自己经历的、创造的用同伴和老师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就是一种创造。

2.交流与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们可以通过自由发言和选区发言、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充分表达。在表达过程中,教师要认可和鼓励幼儿多样化的表达,可以是说的,可以是演的,也可以是画的,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教师可以就内容、方法、情感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如用了什么材料,和谁一起玩的,是谁提出的这个方法,是否尝试过别的方法。当然,从形式上也可以选择个人或小组,多角度地诠释完整的活动过程。

3.碰撞与再创造

新经验的获得来自于讨论,有时甚至是辩论,而教师的最后小结和梳理,会使其成为幼儿活动的持续动力。通过交流、讨论,幼儿的思维在活动中进行碰撞,使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有的问题需要幼儿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对幼儿的思维活动进行引导。

总之,区域游戏因其本身的特点,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针对性等特點,使得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呈现出多种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多元的互动方式,将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互动的实效才更加明显,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师幼互动质量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及其教育促进[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苏秀琴.提升幼儿同伴互动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6).

[3]陈月英.浅谈区域活动心理互动环境的创设[J].学苑教育,2014(22).

[4]张雅慧.幼儿教师与行为“失范”幼儿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5]仇小莉,高凤阳,田莉,刘玉平,莫书亮.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5(10).

[6]曹高慧.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D].浙江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师幼互动参与对话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