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兴趣与音乐本位简单思考
2018-01-16梁伟琪
梁伟琪
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最关心、最乐于探讨的问题,在音乐课往往不被重视的现实下,激发学生兴趣是最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最好方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如果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那音乐课程就成为虚设了,可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发现,老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了,设计了许多时髦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手法很新颖、课堂气氛很热烈、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的、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抛在了一边,最终并未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玩过了,有趣过了,也就忘了的现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必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新颖,而且实在,不要让学生用理论认识音乐,而是要用音乐认识理论。
关键词:音乐课堂;兴趣;思考
一、音乐课容易进入重兴趣、轻音乐的原因
(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使许多老师过度理解,本末倒置
新课程改革过后,对于音乐课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几条新理念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成为了首要条款引起了众多音乐教师的注意,也得到了坚定的认可和肯定。据调查,在过去的音乐课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大多原因是因为对音乐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不感兴趣,这是几乎所有音乐老师的共鸣,加上新理念的提出和强调,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度重视,甚至认为这是解决目前音乐课难题的唯一法宝。于是为了提高兴趣,音乐课可以大量综合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为了提高兴趣,可以只播放流行歌曲,为了提高兴趣,太难的知识可以省略……最后教师过多地考虑学生兴趣的提高,热热闹闹地完成了一节音乐课,却忽视了音乐本身的价值。
(二)对过去音乐课的批判过度
新课程改革之前,许多音乐课都呈现这种状态:老师们规规矩矩地给学生教唱哆、唻、咪,手把手地划着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一拍一拍地数着二八节奏型、四十六节奏型……本应是活泼快乐的音乐课变得机械和了无生趣,音乐知识的教授效果也不尽如意。也正因如此,新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的理念做了新的规划和调整,帮助教师们理解和认识音乐课的本质。强调音乐是门抽象的学科,学习音乐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为主动,在主动体验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但许多老师把这种改进理解成为了批判,全盘否定了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极端地认为应该兴趣第一,学生快乐最重要,而把传授音乐技能认为是老旧、迂腐的做法。
(三)对教学目标的不理解和不重视,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就是成功的课
看过许多公开课、展示课、调教课,发现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老师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们唱歌、做游戏、做表演……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一样接着一样,快快乐乐地过了四十分钟,最终学生们带着笑容离开教室,授课老师也心满意足地走下讲台。但是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始终存在着一个疑问:这节课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老师大多会回答:我认为我的课比较成功,因为学生们都很感兴趣。音乐课的本质目标是陶冶学生情操,享受音乐审美,同时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为学生终身的音乐学习提供帮助。这样的课堂只能说明老师目光短浅,只停留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却忽视了每一节音乐课对学生终身音乐修养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是一种渎职,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不负责任。
(四)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有畏难情绪,将重点偏向各种兴趣活动而忽略音乐本位
音乐是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需要老师们费尽脑筋将“抽象”有形化,而这需要音乐教师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所以许多老师将重点偏向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那是因为很多老师怕,怕什么呢?怕一涉及到跟基本技能有关的东西,学生就没兴趣了,怕一进行技能训练,课堂就冷下来了,更怕一出现划拍视唱的环节,就有人说:老套。学生的兴趣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如果学生对音乐本质的东西没兴趣,我相信那只是学生未开始学习时的一种“无知”状态,教师的本职责任不就是将学生从“无知”变为“有知”吗?作为教师更应该是想办法如何去引导,用轻松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不应该单纯地追求气氛而避重就轻,使学生一直处于“无知”的状态。
二、音樂兴趣与音乐本位的综合原则
(一)统一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方法,音乐是学习内容、是本质,两个不矛盾,都不能抛弃。在教学课堂中,兴趣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却是最好的方法,特别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中,学生兴趣的调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却万万不可因为过度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本身。兴趣是学习方法,音乐是学习内容,是音乐课的本质,两者不矛盾,也都不能抛弃任何一方。失去兴趣的课堂是乏味的、失败的课堂,缺乏音乐本质的课堂则就不能算是音乐课堂。
(二)服务原则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就是服务于学习音乐本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高兴,如果是这样就不叫音乐课,可以是游戏课、活动课。音乐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兴趣是教学手段,是服务于音乐教育的途径之一,每次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要与教学目标相关,即与音乐相关,为音乐服务。
(三)目标原则
音乐兴趣与音乐本身在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整体,调动学生音乐兴趣的目的服务于音乐学习本身,同时无论是学生兴趣的培养,还是音乐知识的传授、音乐情感的体验、音乐技能的训练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完成一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任何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都是无意义的、多余的。在提倡有效性教学的课堂中,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十分谨慎、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传授音乐知识的真正意义。
三、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达成音乐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做的努力
(一)正确解读,灵活运用,体现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当中,把“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放在了重要地位提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许多老师的心声,得到共鸣。但理应注意的是不能以偏盖全,不能光强调兴趣而忽略了音乐本质。新理念中还提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所有理念条款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片面地将某一观点独立出来武断理解,这容易与原意有较大偏差甚至背离。全面、正确地解读和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指导思想上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加科学、全面的统筹和指导。
(二)了解学情,关注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高兴并不一定代表学生感兴趣,做游戏学生会高兴,随便唱首歌学生也会高兴,但往往随着活动的结束学生的高兴也结束了,而且高兴之后什么都没记住。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缺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对什么样的做法感兴趣,对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感兴趣等等。用學生感兴趣的方式实践教学任务,共同体验音乐审美,完成教学目标,找到学生的“缺口”,效果才能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三)敢于尝试,完善自我,以求不断创新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教学严重脱节,如何在基础知识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完成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成了音乐教师共同的难题。但在如今科技发达,网络便捷,且愈来愈重视精神素养的年代,音乐教师不再孤军奋战,我们有丰富的书籍资料,广阔的网络世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方便顺畅,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畏难,敢尝试,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相信音乐的魅力会抵挡一切困难。
(四)时刻牢记:教学目标是目的地,学生兴趣是增速器也是音乐课必不可少的情感因素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指标是是否完成了科学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教学目的,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则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增速器。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确保每项教学环节,每个教学活动都是在为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所服务,而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均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同时,兴趣是音乐课必不可少的情感因素,想想,如果你的学生对怎样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不感兴趣,对一个个小音符不感兴趣,对欣赏经典的名曲不感兴趣,这是真正的音乐兴趣吗?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音乐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比以前鲜活多了,华丽多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学生们的发言积极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教师在迷茫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不足,如过于夸大教学效果而偏离音乐本质,华而不实的作秀课、表演课风行于各校间。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应该呼唤回归音乐本位,强调本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