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奏响“问”的旋律
2018-01-16谢巧云
谢巧云
[摘 要]“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纽带,是增进知识、培养情商、提升能力的重要環节。如何妙语引“问”,深入寻“问”,精彩解“问”,“问”出课堂好旋律,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引问;寻问;解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50-01
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我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反而少了。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课堂教学成了一问一答式的流水作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意识无法被充分激发出来。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何“问”出课堂好旋律,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妙语引“问”,拓展思维力
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异想天开。这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简单,但教师又绝不能以成人的思路来回答学生的问题,更不能无情地予以打击嘲笑。此时,教师应把自己当成学生,用机智的妙语来进行点拨。
《这儿真好》是一篇关于环保教育的童话故事,文中的小熊住在孤零零的荒岛上,无花无草无朋友,后来在云儿的点拨下,遍植小树,使得漫山遍野,绿叶成荫,最终有好多的动物纷纷入住这儿。在教学中,学生正读得投入时,冷不丁有人发问:“老师,这样的一个荒岛,小熊是怎么来到这儿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棘手”。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那就请你当一回小作家,编一个关于小熊怎么来到荒岛的故事,好吗?其他同学也和他一起编,我们将在明天的阅读课上进行比赛,看谁的故事最精彩、最神奇!”开心的笑容洋溢在学生兴奋的小脸上。第二天的阅读课上,学生的创造性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编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
可见,对于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万不可草率作答,而应进行巧妙的引导、点拨,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深入寻“问”,培养探究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越是深入思考,想到的问题就越有代表性。这些问题在脑海中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个别学生提出的突出问题,则可以激励全体学生共同去讨论解决。
在《世界多美呀》一课中,有一段文字是描写小鸡在蛋壳里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此时,有学生提出:“老师,什么叫‘啄呀啄呀?”同桌说:“这你都不知道?”我让他说说自己的理解,他说:“啄呀啄呀,就是使劲地啄,这是一只辛苦的小鸡。”旁边有学生小声嘀咕:“说出‘辛苦有什么了不起?”我赶紧让他站起来,追问:“那你想对这只小鸡说什么呢?”他略作思考,回答:“小鸡,小鸡,别放弃,外面的世界多美呀,用力地啄吧。”其他的学生纷纷鼓掌表扬他,我趁机引导:“努力,不放弃,用我们上单元学过的成语来说就是……”一花引来百花香,好的答案纷纷涌出:“百折不回”“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最后,学生们居然竖起了小拳头,齐喊:“小鸡,小鸡,勇往直前,加油啊!”
此时,学生的心灵同文本中的小鸡已相通,与其说在为小鸡助威,不如说在为自己鼓劲,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三、精彩解“问”,提升情感力
阅读学习中,当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相通乃至相互冲撞时,他们会“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情到深处自然发”。那么,怎样去激起学生的情呢?我认为要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去开启他们心灵深处感情的锁。
《春笋》一课的开篇第一句即写:“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唤醒”一词是本句的教学难点。因为雷在七八岁孩子的脑海中,是害怕、吓人的象征。可这样恐怖刺耳的雷声,文中却用“唤醒”来描述。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相冲突的。如何让学生理解“春雷温柔地唤醒春笋呢”?我采取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在每天的清晨,都是谁唤醒你的呢?”学生纷纷回答:“妈妈。”“那妈妈怎么唤醒你的呢?能学一学吗?”即刻就有学生模仿起来:“宝贝儿子,起床喽!”更有甚者,小嘴“叭叭”,做出吻的样子。这时,最沉默的班长却站起来说:“老师,妈妈从来没唤醒过我起床。”话未说完,眼泪就“叭叭”滴落下来。“我的妈妈早晨五点多就起来卖包子了,每天都是我自己醒来的…… ”对于这一小插曲,该如何处理呢?这是学生的感情同文本冲撞的最真挚的体现呀!我用力地拍拍他的肩膀:“好孩子,你真独立,怪不得平时你的表现那么出色。感谢你的妈妈教给你独立的本领,大家为他鼓掌,学习他的独立,学习他的坚强。”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我接着说:“其实,妈妈对我们的爱就像春雷对小春笋呀。”学生的眼里闪动着泪花。“下面,大家就来齐读这句话,读出春雷的爱,读出妈妈的爱。”学生融情于己,感情获得了高度的升华。
让语文课堂奏响“问”的旋律,能够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