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在诗意教学中破茧成蝶

2018-01-16张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诗境诗情诗意

张文

[摘 要]语文教学应抓住“诗意”的灵魂,让诗意在课堂间穿梭。教师在教学中具体要做到:开篇富有诗情,引学生入境;经营课堂诗境,引学生入胜;谱写个性诗意,引学生入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诗意对话、交流和创造,能够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不可言喻的享受。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情;诗境;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47-02

语文本身是一首诗,教师要以诗一般的心态对待语文,对待语文教学。面对五彩斑斓、博大精深的语文课程,我们的教学应抓住诗意的灵魂,让诗意在课堂间穿梭,让学生在诗意盎然中享受美、感悟美、体验美。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诗意贯穿其中呢?

一、未雨绸缪——开篇富有诗情,引学生入境

教学伊始,富有诗意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创下“先声夺人”的诗意情境,还能很快使学生进入课堂的诗情画意之中。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情感氛围一致的、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至关重要。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是这样诗意导入的:播放歌曲《懂你》,随机插播生活中凸显母爱的画面。画外音:“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生:“第一次抱母亲。”师:“这可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能读得再深情些吗?”学生随后深情读课题,浓浓的感恩之情也随之凸显出来。一堂新授课,开篇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一篇课文教师若用心地进行开篇导入,是完全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的。

在教学《春联》一课时,我是这样渲染氛围的:首先带领学生打节奏诵读《笠翁对韵》,然后用多媒体动画显示各种春联及横批,伴着欢快的《喜洋洋》的音乐,加上我深情的话语:“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听着这样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呢?”生:“过年!”师:“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春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炎黄子孙的足迹;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中华民族的灵魂。今天,老师就帶领大家到寻常百姓家去品读一下这些春联……”这样的导入具有鲜明的抒情格调。这种抒情的格调,开篇便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富有诗意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心里间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二、淡妆浓抹——经营课堂诗境,引学生入胜

课堂中,为了能让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的佳境,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让师情、生情、文情“三情统一”,从而达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乃至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离别情,我创设了一个李白与孟夫子依依惜别的场景。师:“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软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他们在岸边好像是在欣赏眼前美景,实际上是——”生:“在掩饰离别之情。”师:“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学生很自然地接道:“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

随后,我又带领学生体验离别情,让他们分角色来演一演这依依惜别的一幕。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让我们重现1300多年前李白和孟浩然话别时的场景吧! ”学生们兴趣盎然,很自然地进入角色之中,人有情,景也通情。

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来回味离别情:“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里。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随后师生一起深情吟诵这首诗。“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它吸引着无数游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那一刻,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想起一首诗。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有味,体会得深刻,对文本的解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三、击石引浪——谱写个性诗意,引学生入文

诗意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但使他们获得了个性化的感受,还呈现出个性化的文字流淌,使他们破茧成蝶,下笔成文。在新课标理念下,我经常思索: 教材中那一行行浸润着人间温情的字符,一个个如诗般温婉动人的故事,在我营造诗意课堂时,将以怎样的方式让其流淌进学生的心灵呢?我该怎样创造性地解读和运用文本, 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冲动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在执教《掌声》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将原文改编成了诗歌的形式:

有一个名叫英子的姑娘

因脚上落下了残疾而自卑彷徨

你看她走起路来一摇一晃

你看她的头儿总是胸中藏

你看她的眼神总是忧忧伤伤

哦,一次故事会中她却自信初扬

哦,原来是伙伴的掌声一次次为她热烈地奏响

英子开始变得开朗

英子开始笑意荡漾

英子开始为生活歌唱

啊,掌声的力量

啊,掌声的力量

啊,我们时刻要为他人奏响

……

改编后,我给学生们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深情朗诵,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快,他们发现原来语言文字有这么多有待挖掘的奥秘,原来文本还可以用这么美妙的方式呈现!学生们醉啦,他们迫切地告诉我:“老师,我爱上《掌声》了,我爱上语文了,我爱上诗歌了!”“老师,我也想写诗。”“老师,我也想改编课文!”我乐在眼里,喜在心头……

接着我便让学生以《掌声》为题,进行诗歌创作,小练笔水到渠成。为了减轻学生初写诗歌的难度,我给了他们一些提示: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 能唤起人们的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 花香( )!

掌声是一轮( ),( )!

掌声是( ),( ) !

掌声是( ), ( )……

学生因为创编诗歌,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对文本的解读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也敏感了。看来,只有让诗意时刻栖息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言语素养也势必随之会有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追寻诗意语文, 创造诗意课堂, 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诗意的家园——这种诗意地栖居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倾心追求和殷切呼唤。诗意,使课堂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芬芳,勃发着诗的昂扬,流淌着诗的韵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让我们的课堂从循规蹈矩的平凡,走向了破茧成蝶的辉煌……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诗境诗情诗意
诗意地栖居
佘景峰
诗境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被耽搁的诗意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