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2018-01-16周文杰肖巍赵秀朱复明
周文杰 肖巍 赵秀 朱复明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之本。就业关系着上千万的人家庭幸福与整个社会的稳定。高校作为培养整个社会知识分子与主要就业生力军的场地,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所有高校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而拥有一套客观科学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非常有利于高校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传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仅仅只是从初次就业率判断就业质量,很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在现代就业市场已经被淘汰了。本文从高校内部的培养体系及用人单位的立场,尝试构建一套相对比较客观科学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学院;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005-0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市场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如何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此类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一套客观科学的就业评价系统去衡量,只有建立了科学客观的就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才能为学校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指引方向。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的阐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从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形来看,能力在就业过程中站主导作用,但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不能完全忽略,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分为内在能力和外界条件两部分。内在能力是指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及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思维灵活性,除此之外,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外界条件则是指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学校的排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都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二、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1.专业发展指数。专业发展指数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指行业产业对接度,根据高校的专业是否是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一般行业、衰退行业、没落产业,可以给高校的每个行业、产业对接度进行综合评价。第二是指需求饱和度,根据高校的专业是否是紧缺人才或供大于求,也可以给高校专业发展提供综合评价。
2.人才培养指数。人才培养指数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这跟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为地方经济做贡献,为地方经济服务,所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色。人才培养指数包含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专业课程与就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与就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与就业能力培养、产学研校企合作与教学质量管理。
3.社会影响指数。一个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会非常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声誉好的大学在雇主的眼里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机会。社会影响指数包括区域同类高校专业排名、就业率、薪资待遇、名企深造和名企入职以及对口率。社會影响指数里面还可以包括校友影响力,质量好、影响大的校友会非常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的社会影响指数,丰富的校友资源会给毕业生带来非常不错的就业机会。
4.雇主声誉指数。雇主声誉指数只要是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可以非常客观地站在教育体制外面反映出一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用人单位声誉指数高的毕业生,竞争力自然是强的。
三、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多项主体、多个维度、多种要素,亟待从系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又因为其办学定位的特殊性,所以在构建其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掌握几个原则:
1.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涉及很多方面,必须要主观跟客观相结合。不仅要体现目标的整体优化,而且要如实反映客观内容,同时主观指标是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要将定型化的主观指标尽可能转化为定量化方式。
2.独立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所选指标有明确内涵,外延不交叉和重叠,独立性要强;可操作性是指使用方法容易掌握,指标易于采集,方便应用操作。
3.完整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有学者强调指标体系必须能充分地、完整地反映目标,并注重评价的阶段性、后续性和时效性,同时指标评价过程中要简单可行。
关于构建原则,大部分学者已做了详细而全面的阐释,基本涵盖了各项因素,鉴于就业竞争力评价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指标设计建构时还应坚持连续性原则,既保持指标的稳定性,又注意具体指标的动态变化,把就业过程纳入指标体系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主动寻求途径由单纯的“就业率”向“就业竞争力”指标的转变。高校应专门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中心与求职指导中心,积极开展求职教育,加强求职前的培训与求职意识。同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联系,尤其是跟地方企业,拓展校外资源。再次,高校应该聘请校外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求职指导、择业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提高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可以采取多元模型对各专业的竞争力进行计算,包括专业起薪、未来5年薪资成长空间、不同专业人才的求职速度、转行难度系统与简历受欢迎程度等维度,模型所形成的指数反映了该专业目前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加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投入,才能造就一批优秀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才能够探索出一条自身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向阳,柯羽.从评价指标反观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J].嘉兴学院学报,2006,(01):112-116.
[2]门万杰,齐秀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述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23-129.
[3]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60-63.
[4]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05):90-93.
[5]郑雨兰,严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25-126.
[6]洪莹,吴健豪.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02):39-44.
[7]柯羽,刘晓凤.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