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全科教师的素质结构探析
2018-01-16闫晓萌
闫晓萌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是“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新时代的小学教师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阅历以及广泛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教师资格条例》中表述的教师必备素质结构应当是职业思想和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不同学者对教师素质结构做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教师素质主要是由“知识”和“道德”两方面构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的基础上,将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分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四分法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教师的观念结构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教师的身心结构素质;中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策略。纵观多位学者的观点,并将其细化出的多种素质进行整合,笔者将全科教师的素质结构统整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意结构三方面。
一、知识结构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生活技能,并促进个体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是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并且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较分科教师相比要多得多,所以更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及生理变化,以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时就需要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學方法,抓住学生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体悟。全科教师的“全”,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小学启蒙阶段相适宜的、有规律的、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进行数量上的罗列和文理科的机械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种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全科教师承担着将课程综合化的使命,更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并知晓重点、难点,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但对于这些知识更应注重广度而非精度。再者,小学阶段属于儿童学习的启蒙阶段,对未来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全科教师在保证对学科知识有所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通识类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启蒙。尤其是在信息社会里,知识代谢越来越迅速,只有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与充电,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时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首先,全科教师大部分时间都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相比于分科教师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家庭进行充分了解,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广博的基础知识是根本,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只有勤于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体察学生的情绪体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其次,教师的最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所以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其中,包括驾驭教学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媒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监控能力等。第一,全科教师所教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着其要有对教学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仅仅局限在这个框架内,要以全局的观念考查各学科之间的体系结构、纵横关系,明确各部分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占比例。第二,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最重要形式,即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1]教师只有条理清晰、表达流畅,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教学活动。全科教师要想把繁杂的多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更力求使语言符合精准性、条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并不断变幻语言风格,辅之以表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诠释教授内容,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并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第三,慕课及微课的出现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同时促进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灵活选择与系统梳理、线下自学与线上讲解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实现教育手段的与时俱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第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影响整个班级的建设和风气的形成,其中,主要包括对学校内部和外部活动的组织管理。目前,我国学校仍多为班级授课制,教师除了“教”之外,也承担着“管”的任务,而全科教师因“全科”二字在班级中会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课堂中的各种显性及隐性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内部的管理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方式及实践积累的经验,组织课堂教学,组织集体活动,通过过硬的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与主人翁意识,组织班级常规管理。同时,学生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场域中,校外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积极的理念为指导,安全高效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第五,全科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2]全科教师作为新型教师,可借鉴的经验不多,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调整和前进,对教学的宏观把控和反思评价能力显得尤为
重要。
最后,全科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目前由于全科教师仍处于起步阶段,普及程度不高,对其研究大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探讨,很少有全科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深化,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师是最直观的与学生进行接触的群体,在教学活动中会有很多经验和体会,而这种感觉是很多没有深入一线教学而在高校进行研究的学者所体会不到的。全科教师要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教材、教法进行研究,使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全科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促进教学科学化的同时,也使理论派对全科教师的研究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情意结构
全科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3]全科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远比分科教师多得多,教师作为具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个体,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过程中必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表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与生活。全科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在认识到学生是有情感、有思想、能够自主表达的、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促进学生心灵积极健康发展。
全科教师还应具备关爱学生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分科教师将重点放在某一门学科上不同,全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维系在课堂中,还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教育是心灵之间的呼应与共鸣,学生在教师爱的浇灌下才能茁壮成长。因教学的综合性及与学生相处的广泛性,全科教师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用更全面的眼光审视学生。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更希望教师用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真切地关心他们,一视同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声音和想法。此外,学生会更具有向师性,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会因其極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不自觉地投射出教师的影子。我国自古以来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要远远超出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全科教师需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用自身行为感染学生,以行服众,才能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培养德行兼备的学生。
全科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并且教育过程应贯穿人发展的始终。《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提及,教育及终身学习将成为解决知识的无限增长与人类学习知识有限之间的矛盾、文化多样性发展和个体诉求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一把金钥匙。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大爆炸,也意味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习化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应秉持着终身发展的理念,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更是如此。全科教师需要使各门学科走向综合,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果只埋头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必将造成知识与生活脱节,与时代脱离,在长年累月的教学中安于现状,知识逐渐枯竭,进而会形成效能感低下,易出现职业倦怠。那么使全科教师保持热情和新鲜感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充电,吸收新的思想和动力来源,以全科教师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为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拓宽知识视野,永葆教学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仁宝. 现代教师素质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朝辉. 教学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 张庆英. 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