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的价值取向浅探
2018-01-16侯杰
侯杰
[摘 要]探究学习是新课标极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探究问题的指向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探究的体验性,讲究探究过程的可控性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探究学习;价值取向;体验性;可控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22-02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运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提出恰当的问题,鼓励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以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突出问题的价值性
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探究的是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因此,探究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探究的必要,有语文味。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师恩难忘》一课,教师发现许多学生仅关注课文的内容,而对题目 “师恩难忘”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很少有深刻的感受。这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师:课文哪些地方突出了“师恩难忘”?请大家默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田老师讲课娓娓动听,很令人难忘。
生2: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讲一个动听的小故事。
师:作者感到师恩难忘的原因仅仅是这些吗?请再次细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难忘师恩。
生:因为是田老师让“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师:能具体说说吗?
……
在阅讀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师恩难忘》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了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使学生既得言又得意,不仅知道课文内容讲了什么,而且还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以《师恩难忘》为题目,真正把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调动主体的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学习的目标指向的全体学生,让他们在主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引领、指导与点拨,尽可能地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思考与感悟的自觉性,使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得到提升。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一文,主要以对比的形式向读者描述了廉颇与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经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的手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大屏幕显示)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常用的表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能够在对比的过程中自然分清好坏、辨清是非。这种对比的表现手法有助于突出文章的本质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生:廉颇的心胸狭窄与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形成了对比。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
生:廉将军一再挡道,蔺相如有意避让。
师:还有吗?
生:廉颇的知错能改与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的?
生:“廉将军没穿上衣,还背着荆条……请宽恕……”蔺相如“快请廉将军进来……高兴……替廉颇披上衣服……”
师: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使我们对廉颇与蔺相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从表面看,探究的问题指向表现形式的作用,但通过探究学习体验,学生自己总结出廉颇与蔺相如各自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过程的体验性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能够促进学生深刻体验的问题,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八次》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体验学习。
师:文中有一句话:“对于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你是怎样理解的?布鲁斯为什么会失去信心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生:因为他已经打了七次败仗,自己也受了伤,想要反败为胜,希望很渺茫,因此,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是七次败仗,而不是一次两次。我平时遇到事情,失败一两次都没有信心做好了,何况是七次呢?
师:如你所说,在这样的局面下,想要打胜仗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布鲁斯却做到了,是什么让他发生了改变呢?
生:是蜘蛛结网的情景启发了他,感动了他。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灰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吗?
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问题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先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受体验;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样使问题的解决显得简单、轻松多了。
四、讲究探究的可控性
展开探究式学习,强调过程的最优化是重要的目标。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多元化、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严密监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能够真实有效的发生。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教师这样设置探究性问题。
师:你认为牛郎与织女应该在一起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生1:应该在一起,他俩那么好,还有活泼可爱的孩子,相爱的人应该在一起。
生2:不应该,牛郎家里穷得叮当响,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他们俩门不当,户不对,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
师:在你们看来,牛郎与织女没能在一起是他俩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呢?就自己了解到的故事说一说。
生: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梁祝》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有能够在一起。
师:是啊,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鹊桥相会”的传说,这充分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
在《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中,在提出探究问题以后,面对学生的争议,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课堂进行了合理的调控,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有效探究学习为目标,上下探索,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