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方法探究
2018-01-16郑利
郑利
摘 要: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方面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一个“明确”、两个“转变”、三个“教会”和三个“创设”。要明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要转变认识和转变教学观念;要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阅读材料;要创设自主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创设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预习;阅读;情境;问题;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24-02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方面之一,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两个“转变”、三个“教会”和三个“创设”。现结合实践,对此进行论述。
一、一个“明确”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做到一个“明确”,即明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自主学习”的特征包括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教师要依据“自主学习”的特征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明确以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地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努力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两个“转变”
1.转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需要教师的说教,没有什么自主学习可谈。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转变认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德与法治课也是一门学科,学习这门学科知识的方法和其他学科是相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一个学生内化的过程,而内化的过程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父母爱子女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2.转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一言堂”,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直接将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设计。其次,要教会学生怎样更好地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爱上学习,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再次,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因为借助课堂生成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三个“教会”
1.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師应该让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为了不使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预习单元题、课题、课时习题等。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分层预习。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如要求有的学生进行知识填空,有的学生做选择题或判断题等。
2.教会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思维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经常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准确把握知识。教学“好习惯受用一生”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握如下三个问题:什么是习惯?习惯对人生有什么影响?怎样培养好的习惯?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方向上的指引。例如,教会学生针对什么样的题型答什么样的话。探讨“为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出谋划策”这一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先弄清楚“出谋划策”是要求回答做法的问题,然后再结合题目思考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做法。
3.教会学生阅读材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值得阅读的材料。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阅读,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进行教材的泛读,全面了解所要预习的知识。其次,要教会学生对所预习的知识进行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抓住句子中诸如“基础”“根本”“原则”“核心”“制度”等关键词。例如,预习“情系祖国”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带有“根本”“基础”“制度”等关键词的句子。再次,要教会学生对所预习的知识进行归纳。例如,教学“提高媒介素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如何提高媒介素养”的知识。
四、三个“创设”
1.创设自主学习的活动
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做好预设,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例如,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利用2周左右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再如,在“母亲节”期间,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天下父母心”的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从生活或网络中收集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感人故事,并结合教学内容写出感悟。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并将感恩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脱离真实情境,学习便无意义。因此,最有意义的学习,应该产生于情境之中。情境教学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的。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例如,讲解“合作的价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让最后排的一名学生闭着眼睛从教室后面走到教室前面,再让其他同学指引他闭着眼睛走回教室后面自己的座位。该学生成功走回自己的座位后,学生们就会结合這一情境与教学内容真正明白“合作的价值”。
3.创设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伴随着思考,就会有问题和质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学习“服务社会”这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提出“对那些假乞丐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例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们积极思考、提问。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希望得到鼓励,受到表扬。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学生,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生动并富有创造力。而一个“明确”、两个“转变”、三个“教会”和三个“创设”,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李建东.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