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研究趋势分析
2018-01-16曹献雨睢党臣
曹献雨 睢党臣
摘 要:为揭示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SSCI期刊2000—2015年养老领域的论文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我国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呈现逐步加强的态势;养老领域在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养老模式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亟需加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的步伐。目前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有许多不足,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842.6;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8)06-0025-06
1999年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中国老龄产业报告(2016)》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到2030年将逼近30%,进入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老龄化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加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孤独终老”三大显著特征,我们不得不加快寻求解决养老问题的办法,针对我国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纷纷聚焦养老领域,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探讨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养老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焦点,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本着揭示养老问题研究趋势、发现养老矛盾焦点的使命,拟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以来养老问题方面的CSSCI论文进行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
研究数据的选取,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针对养老问题,二是范围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SSCI期刊,以篇名含有“养老”的CSSCI期刊论文为检索对象,于2016年11月实施检索,时间范围为 2000—2015年,得到样本3 937篇。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理解文献计量法,主要从研究对象、计量方法、研究内容方面入手。研究对象是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计量方法涉及数学和统计学等,研究内容是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1]。内容分析法旨在考察社会现实,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由文献的显性内容推导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具体的实现方法有词频统计、共现分析、聚类、社会网络等[2]。
本研究中,关键词词频统计和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建立通过BICOMB软件完成,聚类分析的实现通过SPSS软件完成,社会网络分析通过UCIENT软件实现,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计量统计结果与分析
某个学科或专项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与态势可以通过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的增长和变化来反映,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就是要通过文献数量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学科发展情况。著名的“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就曾指出过:科学文献是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学科发展初期,文献数量呈现不稳定增长;当进入发展期,呈现指数型增长的“情报爆炸”态势。[3]
当年及以前年度的文献进行累加计算得到的文献总量即为“文献累积量”,可以反映总体研究规模,其说明的是在某一年度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总量;“文献累积率”的计算公式为:E=ni/∑ni-1,ni指当年发表的文献量,∑ni-1指上一年度文献累积量,也就是说“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表文献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量的比率,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指标观察新增文献所呈现的规律是否能够出现“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以此判断研究热点。文献总量的发展变化可以通过“文献累积量”和“文献累积率”来反映。图1呈现的是2000—2015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方面发文量的分布情况,表1呈现的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研究年载文量与累积率分析。
通过图1和表1所呈现的数据状况,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曲线呈上升趋势。通过查询全文数据库CSSCI期刊,养老问题从1998年开始有发文,1998年72篇,1999年96篇,与2000—2007年的特点相似,因此选取2000—2015年的数据能够有力解释养老问题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情况。2000—2007年关于养老问题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数量几乎在100篇左右,据此可以认为该时期是养老问题研究的起步期;自2008年开始,关于养老问题研究的年发文量较前期快速增长,是2007年的2倍多,2008—2011年发文量在300篇以上,这段时期是养老问题研究的积累期;2012年发文量又上了一个台阶,2012—2015年,年发文量在400篇上下,年累积率在15%左右,比较平稳,符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关于养老方面的研究自2012年進入发展期并且仍在持续。为何2008年、2012年的时间节点上,论文数量会呈现较大涨幅?通过研究发现,2008年前,养老方面的政策频出。2006年2月23日,中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即《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7年1月18日劳社部印发《关于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前,又加紧了养老政策发布的步伐。2011年9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政策能够影响研究者对养老问题的研究兴趣。另外,笔者还发现,养老问题的研究与我国进入老龄化的程度是密不可分的,老龄化程度越深,养老问题越受到关注。
(二)内容统计结果与分析
要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用UCIENT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需首先统计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其次根据高频关键词建立关键词共现矩阵。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都是关键词共现矩阵,因此问题的关键就落在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建立上。
1. 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建立。包括统计高频关键词和建立关键词共现矩阵两个环节。
(1)统计高频关键词。关键词的统计是通过BICOMB软件实现的。BICOMB软件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系开发的用于文本挖掘的一款软件。要在BICOMB软件统计关键词,需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通过NOTEFIRST格式进行导出,然后在BICOMB软件中进行导入并提取,提取文献数据后进行关键词的统计。
经统计发现,关键词总数I1=5 995,根据Donohue于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低频词界分公式T=(-1+■)/2计算出高频词的阀值,得到T=108.5,即高频词的阀值为109。由此可确定,我们所统计的核心关键词有养老保险、家庭养老、个人账户、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现收现付制、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养老、社会养老、养老保险制度、居家养老共十三个,如表2所示。
(2)关键词共现矩阵。关键词共现矩阵可通过EXCEL来实现,也可以通过BICOMB软件来实现。关键词共现分析属于文献计量法中的一种,它常常用来分析科学文献呈现的特征。关键词共现指的是同一篇论文中共同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是通过关键词共现的观察值矩阵来呈现的,矩阵中列示的是关键词的共现频次。
根据得到的高频关键词在BICOMB软件中建立关键词共现矩阵,如表3所示。
2.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认为研究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并进行分类,由此分析研究对象呈现的规律及特征。[4]在进行聚类分析时,利用表3中呈现的关键词共现矩阵,通过选择 SPSS 软件中个体与小类间的“组间链接(between-groups linkage)”选项,可以得到如下聚类树状图,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发现聚类分析的结果:关键词可聚为5类。
第1类:养老问题的背景阐述,关键词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的特征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却在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占比增长。21世纪各国不同程度地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各国政府与社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戰。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2006年2月23日,中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即《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高龄老人会达到9 448万;中国会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人口老龄化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持续深刻的挑战和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给劳动力供给、储蓄率、两代人赡养比例等方面带来变化;从行业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尤其是人口高龄化会给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带来巨大的挑战;从微观角度来看,会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成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2类: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关键词是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获得长足的进步,这表现在覆盖面、待遇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国家、企业共同出资筹集基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成型[5],这有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经济增长的提速和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但是面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冲击,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养老金支付压力变大,养老金供给却相对减少。二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碎片化”现象。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存在多重分割,养老保险制度因社会群体不同而产生差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同,呈现制度的“碎片化”。三是低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可以反映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它是退休前后养老金水平之比。养老金替代率过低,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无法满足已经长期形成的生活支出习惯,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四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性差,原因在于其涉及多方利益,又由于地区壁垒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导致转移标准程序繁琐,费时费力。五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这会影响公平筹资及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还会导致不同地区养老金收支余缺分化,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政府寻租。因此,我们迫切从覆盖面、待遇水平、公平度、持续性等方面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这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改善民生。
第3类:关于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探讨,关键词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现收现付制。中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究竟应该采用现收现付制,还是使用积累制?哪种筹资模式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哪种筹资模式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目前,现收现付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筹资模式,实行“统账结合”方式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称不上真正意义的积累制,积累制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很多学者从事筹资模式的研究,多数学者赞成积累制,希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变现收现付制局面。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如果实现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的话,不仅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资金不可持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改变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现状,避免我国掉入福利陷阱,有利于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6]。完全的积累制不利于收入公平,一定比例的现收现付制有利于实现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证效率的同时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养老保险中可以把部分积累制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呈现缩小现收现付制而不取消。扩大积累制而不独占的状态。
第4类:养老模式的选择和影响因素研究,关键词分别是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养老模式方面的研究,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是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主要以机构养老为核心[7]。养老模式的选择,受年龄、文化水平、收入、健康、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关系。乡土下的中国,家庭养老是主要养老模式的选择。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家庭功能不断弱化,新型养老模式必然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呈现多维变化,未来养老方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第5类: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关键词是农村、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中国老年人口的3/4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较多,中国养老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家庭规模的变化、土地的流逝、道德伦理观等原因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中的一种形式,即五保户供养制度[8]已难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必要途径。我国现阶段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正逐步深化。
3. 社会网络分析。我国养老问题的研究热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来进行把握。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中心性分析为视角,通过网络呈现的特征可以透视社会结构,反映社会关系,这适用于研究社会学课题,对研究养老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9]。通过UCIENT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处于网络的中心,也处于网络的中间位置。这表明在同一篇文献中,人口老龄化等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养老问题的研究中,这四个词处于研究的核心地位,是其他研究所必不可少的研究支撑,其他研究的展开,需围绕人口老龄化等内容。第二,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养老保障、农村、个人账户、现收现付制等处于网络边缘的节点。图3中显示出这些高频关键词联系尽管较为松散,但仍然与核心关键词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10]。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养老模式的探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的改善、养老金筹资方式、养老保障体系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养老领域的研究核心仍然是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等。
三、结论与讨论
(一)养老问题研究呈现逐步增强及阶段性发展态势
通过对养老领域2000年以来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针对养老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呈现逐步加强态势,研究成果呈现阶段性特征。通过时间节点进行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为养老问题研究的起步期;第二阶段,2008—2011年,为养老问题研究的积累期;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为养老问题研究的发展期。国家政策与研究论文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关注的起因源于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深,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就越迫切。
(二)养老领域内呈现五个方面的研究热点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养老金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应选择的路径、养老模式的选择和影响因素、农村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探讨和改进建议等五個方面。
1.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挑战和影响。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 434万人,并呈现增速加剧的态势。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的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供给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我们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2. 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我国老年人抚养比将于2035年达到3∶1,要保证老有所养,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前面提到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压力大,支付能力低,存在碎片化、替代率低、转移性差等现象,应通过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保险金保值增值能力,提高参保人的参与度,与财政改革、国企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共同推进等方法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早日建立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3. 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选择的路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主要是现收现付制。这种筹资模式下,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与退休前缴费并无关联,养老金的发放决定了目前尚在工作的员工和企业缴纳养老费用的多寡,采取的是“以支定收”的原则。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缺乏公平性,会导致空账问题,缺乏可持续性,带来巨大的隐形债务,大部分学者赞成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转变。
4. 养老模式的选择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功能逐步减弱,核心化、小型化的家庭结构逐渐取代原来的联合大家庭,这使得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如何在原有的养老模式基础上进行发展和丰富,研究适应不同类型养老模式的群体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不同类型养老模式的限制因素,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养老问题。
5. 农村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探讨和改进建议。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城市,我国养老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研究中国农村的养老观念、养老模式的变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针对农村养老特点,探讨适应农村的养老模式、养老保险的实现路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养老产品的供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挑战的重头戏。
(三)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新型养老模式构建等问题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分析、养老保险的公平持续、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是养老领域的研究核心,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不断优化、养老金筹资模式的转变、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新的研究热点。
不可否认,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对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模式、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农村养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突出表现在:第一,对有些重要概念仍然存在界定不清的情况,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关键性用语,尚未达成共识。第二,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研究十分薄弱,大量的研究仍然集中于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第三,缺乏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护理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特殊人群的养老研究,较少把老年人进行内部分层分类,较少涉及不同类型人口的养老比较研究。第五,缺乏抽象层次较高的养老方面的理论研究。第六,缺乏“互联网+养老”方面的深入研究,缺乏利用互联网搭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群提供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养老服务的具体细致的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2]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3]DE SOLLA PRICE D.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4]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王国新,向雪.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5(2):134-139.
[6]林山君,孙祁祥.人口老龄化、现收现付制与中等收入陷阱[J].金融研究,2015(6):48-63.
[7]陈皆明.中国养老模式: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4-50.
[8]李轩红.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3):118-123.
[9]朱庆华,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10]陈巧云,蒋平,张乐天.城乡统筹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热点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26-30.
责任编辑:曹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