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交税200亿,为何“没觉得很困难”?
2018-01-16蔡恩泽
蔡恩泽
2017年12月9日,在201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珠海格力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再放豪言,这一回她是以真金白银阐述一个简单的道理:企业别一味依赖政府减税。董明珠说:现在有企业天天喊政府给我们松绑,给企业支持,减税、免税,最好政府一分钱都不收,但是有用吗?该死的企业还是死,因为你没有创造力。格力去年一年交了200亿元的税,没觉得很困难,活得很潇洒,因为我们有领先的技术。
显然,董明珠说这番话是有宏观背景的,特朗普减税带来的溢出效应,正让中国本土企业心生羡慕,一个劲地跟着喊“减税”。
格力的“不二法门”
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说,企业的税负已经减轻不少了。一方面,以营改增为代表,近年来我国减税成效明显。自2012年以来营改增累计减轻企业税负超过1.7万亿元。另一方面,支持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6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等等,诸如此类的税收优惠不断为企业减轻负担。
此外,2013年以来,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5项减少至51项,减少幅度超过72%,其中涉企收费由106项减少至33项,减少幅度为690/e。中央层面的降费,每年可减轻社会负担超过3200亿元;省级层面的降费,每年可减轻社会负担超过470亿元。
在此情势下,仍有一些企业感觉税负重,日子难过,细心观察能发现,大都是一些居于低端加工、缺少技术、内生动力不足、缺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低端代工企业,仰仗上游企业施舍,给一点“边角”加工业务,别人吃肉他喝汤甚至啃骨头。这些企业思想保守,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净利润率低,正常纳税交足税款的话,真的所剩无几,勉强维持生计。所以他们眼巴巴地盼着政府为他们减税再减税,少交一分钱税就多一分钱利润。
而格力这样的企业很牛,创新力强,占据高端市场,净利润率高,在上交国库巨额税收的基础上,自家也赚得盆满钵盈。去年格力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1108.75亿元,同比增长34.5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61亿元,同比增长37.68%。
格力分红108亿,一举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最“慷慨”的公司之一。格力能为每个员工一次增加1000元工资,足见其豪迈。而企业创造力勃发,是掌门人董明珠说话有底气的后盾。在人才与技术的引导下,格力在家电制造等传统领域迈向纵深,在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不断开疆拓土,打造核心技术成为格力跨界发展并屡屡收获硕果的“不二法门”。
正如董明珠在年会上所述:“我们很多的企业,当你参观的时候,他们会告诉你,我们企业用的设备全是进口的,还有说我这里很多的人才是從外国引进来的,我这个企业很优秀。但我认为你差得就是这两点。”董明珠强调企业白身的创造力,也相信中国培养的人才,格力的1万多技术开发人员,全部来白中国的高校。
格力的创新为其带来丰沛的利润,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更是为其带来与其他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因而格力的利润增长远大于税收,董明珠说交了200亿并不困难,这是大实话。
减税不是”万能钥匙”
其实税负只是企业应对的营商环境的一个部分,需要掌握整个产业上下游动态,综合考虑配套的基础设施、原材料价格、物流网络等是否贴近终端市场,还有政府的监管机制是否健康完善等诸多因素。而企业是否能立足于市场,能否生存、发展壮大,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倘若一个企业把生存发展的希望,一味依附于政府减税,这些没有市场进取精神、缺失创造力的企业,即便政府不收税,恐怕也很难发展甚至存活下去。我们眼睁睁看到一些企业虽然处心积虑投机取巧,甚或偷税漏税,最终还是被逐出市场,被淘汰出局。
来看美国税改,好处似乎不言而喻,一则吸引美企扎根美国,二则牵动企业流入或回流美国,三则笼络民众。但也要看到,更多是惠及大企业,中小企业得不到实惠。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就在表决后抨击特朗普减税“将会把更多财富装满富人和最大企业的口袋,同时从中产家庭的几百万人身上榨取税收。”
而中国也不可能简单复制美国式减税。中国拥有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简单降税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经营效率,必须通过企业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同时,中国还有几千万尚待脱贫的人口,作为一个大国,不平衡的地区发展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财政支撑的中央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间断地进行相当规模的转移支付。
与美国本轮降低企业的名义税收来减轻企业负担不同,中国追求“一降”,即降成本,将着眼点更多放在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上。
中国要维持竞争优势,必须与美国错位竞争,不可能税收比美国低,但要做到政府效率、全要素生产率高于美国,社会秩序稳定,保证总体成本相对低于美国。各国有各自的国情,与美国拼减税,我们拼不起,美国可以滥发国债弥补国库空虚、转移金融危机,而中国不可。
因此,从格力交200亿税还没觉得很困难中,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明晰的认识,减税不是“万能钥匙”,最终决定企业发展的力量是内生动力,是核心竞争力。而国家的税收政策也只能为勤勉向上、修炼内功、富于创造力的企业兜底。